党史二题
□文/图 周铁钧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妇女期刊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登载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纲领,提出妇女争取翻身解放、独立平等的目标:“入一切学校与男子受同等教育;帮助一切成年女子言论行为不受父母、翁姑或丈夫的干涉;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的活动;要求社会上一切职业都许女子加入工作,并工钱与男子同等;女子参加一切农民、工人的组织活动”等。
“纲领”刊出,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的进步报刊纷纷转载、发表评论表示支持,《新青年》杂志也收到大量有关妇女问题的来稿。《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意识到:应创办一份妇女期刊,唤起、引导被压迫、受奴役的妇女奋起斗争,为妇女解放营造舆论,推波助澜。
于是,他经与党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等人商议决定,以《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办《妇女声》半月刊。经紧张筹备,1921年12月10日,首期《妇女声》在上海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妇女期刊。编辑部设在法租界贝勒路375号(今上海黄陂南路),李达任主编,王会悟(李达夫人)、王剑虹(瞿秋白夫人)等任编辑,特约撰稿人有知名人士邵力子、沈泽民、沈雁冰、杨之华等。
《妇女声》发刊后,陆续登载一篇篇言辞犀利、见解深刻、富于启迪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如《女权运动的中心应移到第四阶级》《中国妇女运动新趋向》《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妇女解放即是劳动者解放》等,不但进步报刊纷纷转发,工厂女工争相传阅,《平民女子学校》等教学机构还将其列为教材,启蒙女青年的思想觉悟,鼓舞劳动妇女的斗志,同时也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运动”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男女平等、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具体问题,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始号召、指导妇女在社会层面、斗争实践、自身解放中提升地位,发挥能力、实现价值。
当时,上海新闸、闸北一带丝织、纺纱厂林立,有女工10余万,她们每天艰苦劳作,报酬低微,还常被工头辱骂殴打,女工们个个愤恨满腔,怒火中烧。时任中央局妇女部长的向警予经常深入到女工中间,秘密散发《妇女声》,并将刊载的文章讲解给她们听,鼓励女工团结起来、反抗欺压、争取权益。觉悟起来的妇女们斗争激情空前高涨,泰来丝厂500多名女工率先罢工,要求工厂主减少工时、增加工资、不许打骂等。
李达得知女工的义举,马上安排王会悟到罢工一线采访,赶写出《对罢工女工人说的话》,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实例揭露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对罢工斗争给予高度评价与支持。女工们读到新出刊的《妇女声》,群情奋昂、倍受激励,斗争热情势若燎原,不到两天,云成丝厂、丰水纱厂、裕经纺织厂等14家工厂万余女工群起罢工。一时间,大上海支持罢工的呼声此起彼伏,斗争持续16天,终于迫使资本家答应了女工们的要求。罢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妇女声》虽仅出刊10期就被反动当局封禁,但它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立场坚定地支持妇女运动,在促进妇女解放进程中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将永远铭记在党的光辉史册。
中国共产党指挥的军队第一批女兵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枪声骤响,拉开了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大幕。参战部队中,有何柏华、陈兆森、王鸣皋、杨庆兰、孙格非等31位勇猛无畏、机智果敢的巾帼英杰和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尽显中华女性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她们是中国共产党指挥的军队第一批女兵。
这些女兵大多曾是宋庆龄、何香凝创办、主持的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和武汉妇女政治训练班的学员。当时,两班(队)以提高政治觉悟、培养领导能力,发动广大妇女参加革命,翻身解放为目标,200余名学员中,后来走出赵一曼、胡筠、谭勤先等巾帼英雄和一批妇女革命骨干。
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疯狂镇压共产党人,武汉三镇一时间血雨腥风,白色恐怖肆虐。为保存革命实力,妇女政治训练班结业,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部分中共党员学员和革命积极分子,被秘密派入叶挺、贺龙率领的第11军、第20军和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军医处等。这些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取得胜利后,按中共中央命令陆续南下。队伍抵达瑞金后,总指挥部将分散在各部的30多名女兵集中,成立战场救护队。
1927年8月28日,国民党部队20000余人从瑞金、会昌一带夹击起义军,中共中央作出决策:集中10000多兵力,从会昌西北的洛口突围,救护队的女兵冒着密集的枪弹炮火,从阵地上肩抬身背,把一个个伤员送到救护站。战斗持续两天一夜终于打开突破口,部队开始转移,女兵们还在战场寻找负伤的战士,救护队员杨庆兰在一条水沟边发现一个伤员,他左腿被打断,失血过多,已气息奄奄。杨庆兰拼尽全力将他背到救护站,得到及时救治,这位伤员就是后来的开国大将陈赓将军。
起义军突出重围继续南下,女兵们不但救护伤员,还担负文艺宣传、发动群众的任务。部队每在村镇休息,女兵们都走上街头张贴标语、发表演讲,让老百姓了解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任务。她们还在真实生活中截取素材,编成文艺节目演出,倍受百姓欢迎,提高、增强了他们的阶级觉悟,斗争信心。在潮州地区,女兵们组织当地妇女为部队碾米、做饭、送水。战斗激烈的时候,女兵们带领数百名妇女送军粮、运弹药、抬担架,为夺取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增强宣传效果,女兵们还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其中彭援华编排的《老母亲念经》,讲述了江西乡村的一户农家原本过着安定的生活,因受国民党军阀压迫而流离失所、哀伤凄惨的故事。反映出百姓的生活现状,揭露了国民党的残酷剥削压迫,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开展斗争。女兵们以真实生活作为创作蓝本,用生动逼真的演出,让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产生了共鸣,引发热烈反响。
后来,依照党组织安排,在潮州红十字会医院工作的胡毓秀、谭勤先等女兵转移到上海;周开壁、曹泽芝等女兵随部队进入海陆丰地区,参加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彭援华、肖凤仪等女兵跟随起义军转战闽粤赣边界,后被派往武汉做地下工作,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据党史资料记载:参加南昌起义的31位女兵,如今知道姓名的27人,只知姓氏不知名字的4人,如:谢某某、洪某某、熊某某等人较早在战斗中牺牲,无从查知她们身世信息和革命事迹。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军中女兵,走下硝烟弥漫的战场,恪守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不懈地为理想信念奋斗,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如:彭援华,抗战时期任中共岳阳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教育部副司长等职;王鸣皋,随军转战闽、粤、赣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任贵州省文教局副局长等职;胡毓秀,跟随部队南下,先后在军部参谋团、中华苏维埃委员会工作,全国解放后,任上海市妇联宣教部副部长等职。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妇女期刊
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部分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