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24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28

古诗词中品立冬


□钟 芳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斑斓秋色中,季节正一步步走向寒冬。我国民间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节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一个时令节日,故有“立冬节”之称。立冬这天,皇帝会带领文武百官到皇城北郊设坛祭祀,昭告天下百姓准备过冬,并赏群臣冬衣,抚恤孤寡,以安社稷,俗称“迎冬”。民间有寒衣节、丰收节、冬学、拜师、饮宴等习俗活动。劳动了一年的人们,要在立冬这天庆祝一下,同时置办一些美食,犒赏辛苦的家人。

  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至今传诵。唐代诗人元稹的《立冬十月节》诗云:“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水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则出现大的蛤蜊。因为蛤蜊的花纹和雉的羽毛颜色有些相似,所以古人就认为是“雉”跑到水里变成了“蜃”,而这其实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天地之间生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一种认识。

  诗仙李白在《立冬》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都冻僵了,诗人只好搁下了手中的笔,在寒炉中温起一壶美酒驱寒。醉眼朦胧间,只觉大雪纷扬覆盖了整个村庄。原来,诗人竟在微醉中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花。细品此诗,不仅酒香四溢,浪漫之情亦跃于笔端,让我们感知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宋代诗人钱时的这首《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七言绝句,寥寥数语,把立冬时节大自然的景物描摹得生动透彻。清霜袭来,满树的红叶坠落一地,西风吹过园林,唯有菊花卓尔不群,傲然绽放,给寂寥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立冬意味着一个静无声息的冬藏季节到来了,由此“万物归避寒冷,粮进仓,菜入窖,动物眠之”。陆游的《书壁》:“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郑刚中的《春热》:“地气冬来不复藏,桃花都向腊前芳”;于石的《次韵天民有年》:“三时足勤苦,真乐在冬藏”;苏辙《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秋成粟满仓,冬藏雪盈尺。天意愍无辜,岁事了不逆”。这些诗句皆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冬藏的意境。

  宋末元初的仇远在《立冬即事》中如此写道:“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立冬时日,细雨带着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院子里的树叶一半青一半黄,不经意间,发现几株梅树开花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不由得让人心中顿生一种温暖。

  元朝陆文圭《立冬》云:“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这个时节,天气还不是太冷,黄花、红叶在风中摇摆,让人感觉还处在深秋,眼观黄花红叶,耳听村歌互答,闲情高卧,真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

  明代王稚登有首《立冬》诗:“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秋去冬来,黄叶落尽,诗人漂泊他乡,因寒冷更盼家的温暖,却唯有一盏孤灯半轮残月相伴。这种羁旅之思,非天涯游子不能道也,读来颇有人生意味。

  立冬是一年四季里冬季到来的门槛,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感受节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别具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