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雪国”之美
□汪 志
月向晚,山河逢冬。当雪花一片一片落下的时候,许多人才会惊觉:冬天,真的来了!
雪是大自然赐予冬季最美的精灵,雪是飞舞在天际中的人间使者,它带来寒冷,但也带来惊喜。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淡妆素雅,皑皑白雪下的中华大地,依然是江山如画,分外妖娆。古今诗词里的雪中国呀,是那样的美——孤寒之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啜饮之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孤寂之美——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踏雪之美——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闻香之美——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豪情之美——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风劲之美——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凌寒之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此诗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坚韧之美——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作者通过对抗暴寒的“松”的歌颂,赞美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大气之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诗情感与景物相生,气魄极大,感人极深,让人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心胸开阔。这是一首雪的赞歌,这是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品,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