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胡同里的末代状元故居
□钱国宏
在北京,若提到西闹市口,大家都不陌生,但鲜少有人知道闹市口大街东侧有条与之平行的胡同——西智义胡同。这里曾经是清朝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故居,但现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大杂院。
走进西智义胡同,第一眼就可以看到被空调外机挡住的胡同铭牌。往里走,胡同两侧也停满自行车和汽车,将原本墙上古香古色的石雕画遮挡住。
西智义胡同2号,曾经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的府邸,而现在最引人注意的则是这里搭建的各种设施,杂乱无章,并且在青砖瓦墙上拉起晾衣绳,挂满了衣服。
原大门开在南侧,现将小门朝西开着,庭院里的花草树木早已不见踪影。搭建的房屋将曾经的空场院落占据,进出的路也只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蜿蜒简陋,只有中院一排高大的青砖北房,依稀可见旧时的模样,这正是状元当年的住房。唯有房檐下的雕花板见证着百年风雨,使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
西智义胡同为南北走向,南到铜光胡同,北到园宏胡同,全长137.5米,平均宽4米。因为地势低洼,清朝此地泛称“猪尾坑”“猪尾大坑”“猪尾巴大坑”。当时住在这里的文人嫌其不雅,故说起自己的住所,都泛称石驸马大街,1911年后雅化称为“智义伯胡同”。后来析为东、西两条胡同,该胡同在西,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定名为“西智义胡同”。
后来闹市口大街改造,胡同格局被打乱。西智义胡同的出口也临近了大街,剩下两三个双号门牌。铜光胡同北拆得也仅剩一座相对完整的小院儿。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青年时即以诗文、学识称道于士林。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刘春霖于清光绪三十年殿试夺魁,此后第二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后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和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刘春霖在大总统府和直隶省任职期间,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内部争斗、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民国17年退隐北平,以诗书自慰。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刘春霖曾在西智义胡同三拒日伪政府。面对来游说他为日伪政府做事的人,他怒斥:“我是决不会依附外国侵略者的。当汉奸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请免开尊口!”
刘春霖曾兴建小学一所,房屋和学校设备均由其资助,并赠匾额一方,题词“铸才炉”。他对其家族子弟的教育亦非常重视,凡入小学以至考入中学、大学者,均一律供应花费。
刘春霖体察人民疾苦,对灾民进行救援。民国22年夏,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刘春霖等人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数次,计330户、1100多人,费用均由其捐献和募集。
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人们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哀悼者络绎不绝。许多知名人士送去挽联、挽词,其中有两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义士状元”和“中华脊梁”。
如今的西智义胡同2号,房屋结构还在,内里却已沦为大杂院,原来宽敞的三进院落早已看不到曾经的面貌。但是刘春霖先生以及很多仁人志士不甘沉沦,不当亡国奴,奋起抗争的民族气节却代代相传。若您有空,不妨带着孩子来到这位末代状元的故居看一看,讲一讲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