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人柴晓莲和他的朋友圈
□罗登宜
柴晓莲,原名申荣,贵州贵阳人。他是贵州著名的文化老人,为贵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19年8月,续修贵州通志局在贵阳成立,他被聘为采访、编辑。1938年,通志局改为贵州文献征辑馆,被聘为名誉采访,次年改任编审兼采访。1947年,文献征辑馆改组为贵州文献委员会,受聘为委员。20世纪50—70年代,历任贵州各族各界第一届代表会议代表,贵州省文教厅文物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救济总会贵州分会常委,贵阳市第二区副区长,贵阳市人民政府委员,贵阳市文化局副局长,贵阳市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贵州省一、二、三届委员。“九一八”事变后,柴晓莲激于爱国热情,发出“坚决不卖日货”誓言,并于次年结束了自己经营数十年的“柴鸿川”布店,继承父亲“经商有了积蓄,也可帮助别人读书”的庭训,将祖上所遗在贵阳市区、郊区的房产及田土收益全部捐出,成立以私人助学为目的的“承志助学会”,补助贵阳籍的家贫子弟读书(念大学),直到1952年才结束助学活动。
自1919年起,柴晓莲参加了贵州当时省志的修撰。他师从乔星五、李祖峰、张黄浦等人学习文史,后又拜名儒杨恩元(字覃生)为师。1930至1949年,全心致力于《贵州通志》的编纂,其中之《人物志》《古迹志》均出自其手。另搜寻得《平黔纪略》、《江辰六文集》等文献,校订考正,撰写跋文,编入《黔南丛书》印行。参与编写《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一书,收入“京滇公路周览团”丛书。60年代,应贵阳市政协之邀,撰写成《贵阳市建置沿革概述》一文发表,该文成为贵阳乃至贵州新方志修撰的重要参考。柴晓莲亦工诗词,并有自己风格,其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常充溢诗词之中,有《心远楼剩稿》诗集传世。1953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74年9月22日病逝于贵阳。其生平事迹入编《贵州著名历史人物传》《贵阳市志·人物志》《筑人行迹——贵阳历史文化人物传略》等。
在柴晓莲先生诗集《心远楼剩稿》《心远楼剩稿诗补》的标题或小引中,常常反复出现“覃师”“独清”“恒安”“百铸”“葆昌”“道穆”“质夫”“仲公”“尊吾”“卢冀野”“剑魂”等字样。每逢佳节,或游览风景名胜,柴晓莲先生与他们多有吟咏唱和。那么,先生的这些文朋诗友,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呢?让我们根据相关史料对他们逐一进行探寻吧。
“覃师”即杨恩元,因系柴晓莲先生的老师,故称其为“覃师”。杨恩元,字覃生,别号三不惑斋主人,贵州安顺人。少年时随文宦游北京,十九岁应顺天(清代北平府)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选为礼部主事,分曹祠祭祠。1897年为安顺府乡试受卷官。1915年先后在贵阳国学讲习所、南明学校、省立女师等任教,堪称贵州教育界先辈。1919年与任可澄共同倡议纂修《贵州通志》,8月份任省续修通志局分纂。1921年春,赴京在清史馆抄录贵州文献,历两载而得抄本四十余册。1945年任《贵州通志》总纂。由于政局更迭战乱频繁,直到1948年《贵州通志》终于全部问世。1950年出席全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逝世,享年77岁。
“独清”,即李独清,又名忠信,字笃卿,别号洁园。1909年生于贵阳,祖籍陕西临潼。民盟盟员,原贵阳市人大代表、贵州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曾担任贵阳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贵州中学语文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贵州省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地名词典编纂处顾问等。1943年,贵州大学成立,被聘为该校中文系教授。李独清一生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及有关贵州典籍,其著作颇丰。他从事高等教育凡四十余年,学生遍布省内外,可谓桃李满天下。1985年逝世。
“恒安”,即陈恒安,原名德谦,字恒堪,号宝康,贵州贵阳人。贵州省著名学者、诗人、书法、文物鉴定家。存世著作有《春茗词》四卷,《邻村簃诗存》二卷,《说文部首古今音读》,《陈恒安书法集》《陈恒安书法选集》《宏福集吟》《云岩室漫刻》等多种书法篆刻、诗词集。
“百铸”,即桂百铸,名诗成,又字伯助,贵州贵阳人,1878年生于诗书之家。1903年以第二名中举,后应朝廷召赴京会试,以主事用,签分学部。民国初,任职教育部普通教育司。1914年应云南巡按使任可澄之约,供职于巡按使署,旋参加护国运动,任宣威县知事兼护国军第二兵站站长。1917年回黔,历任贵州省长公署教育科长,省议会选举筹备处处长,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独山、息烽、定番(今惠水县)等县县长。1934年任省政府顾问,其后历任贵州省文献征辑馆及通志局采访、编审、副馆长,文献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4月任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8年2月23日病逝。
“葆昌”,即杨葆昌。贵州人,曾留学英国、美国,曾任国立贵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与人合著有《有机定性分析引论》《普通生物学》等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被选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道穆”,即马五,字道穆。马道穆,名汝骅,贵州贵阳人,1890年生,前清秀才,曾任贵州省文献征辑馆编审。长于诗及联语,并擅楷、行及隶书。1953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去世。
“质夫”,即黄质夫。江苏仪征人,名同义、字质夫。中国乡村教育先驱之一。1924年于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毕业后,即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创办主持江苏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前后长达20余年。近十多年由江苏省文史委员会、贵州教育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黄质夫教育文选》《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研究》《国立贵州师范文选》等著作、论文集,以纪念和肯定了这位被尘封的乡村教育家的业绩。
“仲公”,即李仲公。生于1898年,贵州贵阳人。名其荃,早年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堂,1913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研究系,1916年与李大钊等人发起创办《晨钟报》(后改名《晨报》),1924年在上海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务,是国民党要员中有名的诗人、书法家。解放后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中央宣传部长。1950年7月被任命为政务院参事,1956年2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78年病逝。
“尊吾”“聱园先生”,即聂树楷,字尊吾,一字得庵,晚号聱园居士。聂树楷,贵州务川人。清光绪初游学贵阳,应府试,取第一名,甲午乡试中举。次年春,入京会试,时值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遂与同科6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光绪二十九年(1903)回黔,在思南坐馆教书,后应黎平府聘请,到该地办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兴义地方书院教师。以后又到云南学台衙门任职,充提学署学务公所总务科长,兼第一即成师范、模范中学监督。晚年在贵州省法政学堂任专职教员,并陆续在省立高中、南明中学、导文中学、贵阳女师等校教学。参与编著《黔贤事略》民国《贵州通志》《兴义县志》等。为柴晓莲先生《心远楼剩稿》作序。
“卢冀野”,毕业于东南大学,教授。先后在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成都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任教。卢冀野年轻时,就是国内著名的词曲教授,才华横溢,人称“江南才子”。他在教学之余勤奋写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及理论著作,大约有300万字。且其创作的形式极为多样,涉猎的范围甚广,如新诗集有:《春雨》《绿帘》,小说集有:《三弦》,旧体诗集有:《梦蝶庵绝句》《卢冀野诗选》等,词集有:《中兴鼓吹》等,散曲集有:《饮虹乐府九卷》;剧曲有《饮虹五种》《楚凤烈传奇》等,还有大量译作、曲学理论和文学论著。1951年病逝。
“剑魂”,即刘剑魂,贵州平越人。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第2期毕业。曾任黔军步兵独立2团团长,贵州省石阡县县长,罗甸县县长,1934年任贵州省保安团参谋长兼军官训练班教育长,1936年任贵州省贵阳县县长,后任云南省广南县县长、滇黔绥靖公署副官处少将处长,1948年任第89军少将高参,1949年任贵州绥靖公署副官处处长,后任第89军独立师师长,同年11月在贵州织金起义。后在贵州省图书馆工作。
从以上人物的生平事迹简介中,我们不难看出,柴晓莲先生生前的文朋诗友,都是当时贵州乃至全国文化界、教育界、文艺界知名的教授、学者或政界的名流,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都曾经为贵州乃至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事业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