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6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7-06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友谊


□张家康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一为浪漫主义大师,一为现实主义巨擘,有诗仙和诗圣的美誉,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相会,成就了绵长的友谊,更成为后人传诵流传的千古美谈。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公元744年,翰林供奉李白被唐玄宗赐以赏金,放其退隐于草野,算是体面地免了他的职。“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供奉一年多,朝廷那么多的程式和规矩,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也让散漫惯了的谪仙人腻味了。“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他潇洒地走出庙堂,走在蓝天白云之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三月,离开长安经商州往东漫游。

  杜甫在科举取士的路上同样的功名蹭蹬,二次入考,二次不第,至此再也没进考场,终生没能成为进士。当时,他们都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且惺惺相惜,期待着相会的那一天。孟夏之际,他们相遇于洛阳。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一千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闻一多激情地称颂他们的相会说:

  “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一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

  当年秋天,他两同游梁、宋(即今开封、商丘),后又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他们都喜好四处漫游,用今天的话说是志同道合的“驴(旅)友”。次年,他们又结伴共游齐鲁。李白有诗《沙丘城下寄杜甫》相赠: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在山东兖州,是李白的寄寓之所。此时,杜甫因故南游,也就是说他们要短暂分离。李白送别杜甫后回到寓所,思念之情,绵绵不绝,遂命笔作诗遥赠南行的杜甫。以李白的才情文思,就他们之同游齐鲁,本应有大量的作品,可却散佚太多,仅有两首诗写及杜甫,除这一首外,还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想想没有几天就要分手了,那就痛痛快快的一醉而别吧!他们是在山东曲阜东北方的一个叫石门山的地方话别,这是他们经常游览的胜地。他们都互相期许着再次相会石门,把酒言欢啊!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话别竟成了永别。相处一年多以来,他们亲密无间,情同手足。李白在《戏赠杜甫》中,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询问别后的情况,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问,怎么分别后,你又瘦了呢?杜甫答,都是因为从前作诗作得太苦的原因。形象而又亲切,胜似兄弟情谊。诗歌取仕是唐代科考的重要科目,天下仕子要想做官,必须要作得一手好诗。杜甫自己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虽说是“放达”之人,可作诗从来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说:“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同样,他作诗也是字斟句酌,郑重其事,一点也不马虎。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权贵的性格,给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对李白的最为神似的概括,由唐以来没有人将李白的形象描摹得如此真实。

  分别不过半年,他就思念起李白,作《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

  他赞美李白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庾信和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时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在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杜甫称赞李白的诗有庾信的清新之气,有鲍照的俊逸之风。此时,他们一在渭北,一在江东,春树暮云,相互思念,期待着有那么一天相会,把酒论诗。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每当独坐书斋,必然思念李白,必然找出李白的诗文,吟诵欣赏。他写了很多怀念李白的诗,如《赠李白》前后两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忆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等。

  在杜甫的这些诗中,《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可谓是李白的诗传,对李白的现状、生活,兼及心之所思,以及两人的关系,都有十分亲切而又真实的描述,现全诗录于此: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王嗣奭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全诗从李白初入长安得“谪仙人”雅称追述,赞叹李白的诗文“惊风雨”“泣鬼神”。有过志得意满的短暂荣华,可好景不长便赐金放还,潦倒落魄,他无不为之惋惜和不平。“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他为李白辩解说,入永王幕乃是情势所至,生活所迫。“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他劝李白莫要怨朝廷,应多多上书朝廷,为自己辩说。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758年,李白被朝廷流放往贵州正安以西,即所谓长游夜郎。次年春,当行至巫山遇朝廷大赦,便回到江陵。杜甫时在北方,只知李白在流放途中,并不知道李白已经遇赦回到了江陵。心中思思念念,以至梦中与李白相遇。他把梦前所忧,梦中所见,梦后所思,写成《梦李白二首》,表达了对李白吉凶生死的关切。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李白流放绝域,音讯全无,生死不知,杜甫特别的牵挂特别的心痛。“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里李白来了,算是了却了我的相忆。夜深路长,江湖险恶。他叮咛征程中的李白,“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长安城里充斥着高冠华服的权贵,可唯独李白献身无路,困顿不堪。“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身后名垂千古,生前寂寞窘迫,这虚名又有何用呢?这也自是杜甫的不平的嗟叹。

  这样的不平和抱怨,多见于杜甫的另几首有关李白的诗中。杜甫的命运又何尝好于李白呢?他这是惺惺相惜之情。759年,杜甫离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历程。是年秋天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这个被称之为“天末”,也就是天之边的地方。秋风习习,林寒涧肃,红衰翠减,怅望云天,他又思念起李白,作《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悠悠水隔,消息难达,茫茫江湖,思绪万千。“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才出众者,往往命运多舛,忠良贤达者,往往被诬陷暗算。他估计,李白已到了江湘,想到了李白与屈原都是千古同冤,李白一定会到汨罗江,写诗投赠屈原。

  761年,仍然得不到李白的消息。“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狂本出自李白“我本楚狂人”。杜甫认为李白是佯狂避世,一个有着鸿鹄之志的天才,却不能济世苍生,且又备受排斥,他怎能不疏狂自放呢?

  永王招募一事,被朝廷的一些权贵们不依不饶,非欲杀之而后快。杜甫一直同情并为李白辩解,“吾意独怜才”,他不仅是惜才,更是対李白蒙冤表示深切的同情。李白童年读书于四川绵州彰明的大匡山,杜甫对此知之甚详。他劝告老友还是回匡山童年的读书处,以叶落归根,终老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