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刺史任上的政绩
□周军
唐长庆二年(822)秋,天朗气清,长空寥廓。时年五十岁的白居易策马扬鞭,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杭州。此时距他中进士踏进官场已过去了二十二年,大半生的时光,颠沛流离。
二十二年来,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却是他为民谋福祉的赤胆忠心。此时他早已名满天下,《长恨歌》《琵琶行》等诗篇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可身处官场多年却仍然沉沉浮浮,并不如意。
不久前,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将其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白居易清楚地发现朝中混乱,权臣间争权夺利。穆宗对他的劝谏不闻不问,政治异常荒怠。他痛定思痛,思考良久,极力请求外放。在一番努力后,终于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可他一踏上杭州的土地,就立刻发现杭州的农田竟然经常受到旱灾威胁,百姓有时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白居易走街穿陌,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发现官吏们放着西湖水不用,不肯利用湖水灌田,原因是西湖淤塞,年久失修。
白居易力排众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既隔江水,又使沿湖农田受到灌溉。
治理西湖期间,白居易亲临现场勘查,设计建造了一条将西湖一分为二、从钱塘门到武林门的长堤。短短数月间竟然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为了保护西湖,白居易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
白居易亲自撰写《钱塘湖石记》,将治理西湖所拟定的策略、方法和所需特别注意的事项,刻在石头上,立在西湖边,供后人参考。白居易看到西湖旧堤倒塌,造成农田干旱,因此又修建一道从西湖断桥到孤山的长堤,在堤的两岸栽种杨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杭州人民发自内心地感激白居易,将这段堤坝取名白堤,以示对这位为民谋福祉官员的敬爱。
白居易见杭州城内老百姓喝的都是咸水,于是克服万难,组织百姓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用水条件。从此,杭州老百姓都喝上了清水。
白居易在杭州身体力行,杭州的百姓得以近湖而居,安居乐业。在杭州城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上,是白居易奠定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建设格局,他的后辈遵循着他的理念发展完善杭州城建设,使之成为江南名城,人间天堂。
白居易到杭州时,已是知天命之年,然而,他却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发自内心地热爱杭州这座城市。
离任前,他将自己俸禄的大部分连同多年的积蓄留存管库,留作疏浚西湖的固定款项,并明确用去多少,都由继任者补足。而历代的继任者都敬仰白居易,将这笔固定款项发扬光大,后延续成为一种制度,持续五十年之久。白居易去世多年,这笔款项仍然发挥着保护西湖、美化西湖、造福杭州百姓的作用,一时成为美谈。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接触了许许多多中下层的老百姓,对民间疾苦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清廉自守,在杭州任职的二十个月的时间里,时刻警醒自己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然而离任之后,他在自己的行李里发现了两块在杭州天竺山踏青时捡来的石头,白居易大为惶恐,认为两块石头就好像是价值连城的千金,取走两块石头好比贪污了杭州的财物,于是情真意切地写了一首忏悔诗,现在读来,仍然令人动容:“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月的时间,却赢得了老百姓的心。离别之际,杭州百姓箪食壶浆,百里相送,情景感人,现在西湖风景区的一组铜像就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