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5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10

我 与 荷 城 安 龙


□张思文


  小时候,夏天在大山里边放牛,常常看到蓝天白云之间,一行行大雁从头顶上匆匆飞过。有人告诉我,相传,大雁飞到安龙招堤,便不再南飞,“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

  招堤是一个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著名景观,有“十里荷花”之美称,是贵州高原最大的赏荷避暑胜地。每逢盛夏,安龙招堤十里荷塘荷花绽放,清风徐来,暗香浮动,前来赏荷避暑的游人漫步其中,仿佛置身绿色仙境。

  后来,我渐渐知道,优越的地理位置、湿润的气候,是招堤荷花吸引大雁“歇翅停回”的天然优势。因此,安龙又雅称“荷城”。

  安龙招堤原是一片沼泽地,俗称陂塘海子(黔西南地区把湖泊叫“海子”)。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安笼镇游击招国遴在此建长80余丈、宽8尺许的石堤。

  乾隆五年(1740),知府杨汇在招堤两侧栽种垂柳,建涵虚阁;道光二十二年(1841),知府张锳在堤东种植荷花,修半山亭。张之洞在11岁时,以此亭为题作《半山亭记》,狠狠地为其父张锳“宣传”了一把。

  清代著名学者朱逢甲以“水光涵山色,荷香杂稻香”的联语描绘它的特色。

  上学后,读到不少吟咏荷花的古诗,其中杨万里写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维写的“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辋川集·临湖亭》);再到《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在古诗词里的多次出现,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思。

  我总在想,要是什么时候,能到安龙招堤走一走、看一看,那该多好呀。

  父亲知道我的心思,对我说:“要想梦想成真,必须发奋读书!”我心里记着父亲的话。可是,中考预选不上,“读书去安龙”的梦想受到沉重一击,转而去广东打工。

  我心中失落,后来母亲在信中安慰我:“回来复读吧,即使考不上也不后悔,条条大路通安龙!”

  我受到母亲的鼓励,“去安龙”的梦想种子又一次在心中发芽。

  之后,我重回中学读书,经过努力,考取了黔西南州安龙民族师范学校,我终于走进了招堤边的安龙县城。

  时常在课后,我都会独自登上烈士陵园的山峰。放眼望去,美丽安龙尽收眼底。天上,白云悠悠,雁鸣声声;山下,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招堤荷花,浪花滔滔,花朵点点……

  招堤有自己的生存原则:想得开,看得透。

  万山辐凑、一水环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去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

  招堤景区三面环山,一面傍城。一里平畴之中,一堤横宜,绿柳如烟。堤东端耸立一座仿石牌楼,雄伟壮丽。过牌楼即步入长堤,堤长300余米,有溪水自堤下缓流。堤南是稻田,一片绿稼直抵城厢;堤北是荷塘,水洁荷净,舞翠摇红。塘中曲桥回还,连缀5座赏荷亭。盛夏,数百亩荷花红绿相间,亭桥浮于花海,轻风过处,馨香袭人。

  “嘎嘎嘎,嘎嘎嘎……”一大群漂亮的水鸟从招堤湿地腾空而起,拍打着翅膀,翩然向南飞去。

  1999年7月,我从学校到县教育局办理了相关入职手续后,就去青龙小学报到。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工资只有348元,但我依然坚持努力工作,用行动忠实书写了从教的初心和使命。我常想:要保持定力,不让思想滑坡,积极向上,这是最为关键的,还要守得住心灵的宁静,带着情怀教书育人。

  在青龙小学任教导主任两年,任校长十年,期间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六年,工作十四年半后,我离开了青龙小学到兴隆中心小学任教,之后又到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回想最初在青龙小学的时光,才领悟到那段艰苦的执教岁月,实在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生活经历。

  由于我喜爱写作,偶尔有“豆腐块”在报纸上出现,2016年1月,安龙县委组织部四处招揽人才,我有幸被相中,终于也像大雁一样,从大山里面飞到安龙,真真正正的在县城安家落户了。

  后来,安龙县委、县政府采用“选调、公开招考、破格录用”等方式招贤引智,“筑巢引雁”,让“雁到安龙不思归”。

  至今,我在县城已经工作、生活了18年。我跑遍了这座城的大街小巷,每天见证、书写着发生在安龙的精彩故事。不知不觉中,我对这座城产生了深深的依恋之情。曾经,我有2次调离安龙的机会,均主动选择放弃。

  这些年来,安龙县城里高楼不断崛起,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环境不断美化,同时,市民素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结出硕果。

  新时代的安龙县,整合县、镇(乡)、村三级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大”工作平台,组建“1+11”“8+n”常态化志愿服务队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理论、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健康、法治、创业等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生活水平,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安龙县宽广的胸襟与气度,吸纳着四方力量。

  如今,全县大交通共实现一条高速G78、三条国道(G324、G552、G246)和三条省道(S105、S215、S315)穿境而过,县境内高速44.2公里、国道125.88公里、省道94.27公里、铁路38公里、水路航道68公里。

  公路、铁路、高速路在这里交汇,构成了“三龙出海”之浩荡气势。县内有皇宫、十八学士、草纸街71号红色景点,与招堤相映生辉。

  近几年,安龙县以系统思维对人才资源进行战略谋划,实施“人才雁阵”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给予经费支持……一大批人才由此落户安龙;通过调、挤、挪等多种方式统筹用好各类空编资源,加大用编计划向“四新四化”和民生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倾斜力度。今年专项安排185名事业编制使用计划,重点用于保障各单位、部门引进专业急需人才需要,人才招聘工作已于5月21日开考;同时,还下达了公务员招聘计划46名、特岗教师招聘计划62名。通过统筹使用各类编制,盘活用好现有空编资源,有效破解全县编制总量小、专业人才短缺的供需矛盾,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人才保障。

  “十三五”时期,安龙县认真落实重点人才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全县人才资源总量增长40%,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增长达101.4%、农村实用人才增长达57.9%,人才数量大幅增加。2021年完成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倍增任务29名;2022年拟通过第十届贵州省人才博览会发布揭榜挂帅项目3个、非公领域职位62个、引进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32名。

  不仅要引得进,还要送得出。

  这些年,不少“安龙雁”还“飞”出安龙,参与国家多项科研事业、高校管理,或到州里、省里甚至外省任职。这不仅仅是安龙这座小县城的光荣,更代表着一种“人才雁阵”的力量。这种力量奋发向上,协同一致,坚定着安龙人继续前行的信心。

  荷城安龙,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系安龙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