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黎平的统战工作实践
□文/图 林绍华 徐业常 王瑞志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不是一句空话,至今保留在黎平县洪州镇聂氏宗族外墙落款红政工的一条标语“成立全国民众反日战争的民族统一战线!”,就是红军长征开展统一战线宣传工作最直接的证据。
1934年11月19日,红军总政治部在湘南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1)严格政治纪律,绝对不许对少数民族有任何骚扰……(2)动员全体战士向少数民族广大的宣传红军的主张,特别是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3)努力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在人数较大时,应成立某个少数民族的单独的连队,并特别注意与培育他们自己的干部。”
12月24日,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规定,通过苗侗地区,不打苗侗土豪、不杀苗侗的甲长、乡长,不宰杀耕牛,对违犯者要严厉惩处的纪律规定。
朱德总司令召开警卫团人员会议提出要求。朱德在牙屯堡(原属贵州黎平,建国后划属湖南通道)的一块油茶地里,向中央警卫团的干部战士作民族政策的报告。他告诫大家:我们既要遵守群众纪律,又要执行民族政策。贵州的居民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受压迫最深,生活最苦,是红军的依靠力量。但各少数民族礼俗不尽相同,我们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军阀。
毛泽东要求警卫战士送礼物给民族同胞并亲送毛衣。长征进入黎平时,毛泽东亲自要求红军指战员要处理好民族关系,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苗、侗群众,同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陈云同志在1935年所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该书详细记录了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
要求每一位红军指战员准备一件礼物送给民族同胞。根据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通讯员许长庚,在《长征中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一文中回忆:在黎平休整时,红军开展“向群众捐献一件礼物”的活动,毛泽民同志立即带头响应,他捐献了一件夹衣。毛泽民同志一共才有两套衣服。这件夹衣还是在苏区时,由他爱人用积蓄了好几个月的伙食尾子,向老乡买来土布亲手缝制成的。国家银行的其他同志,也纷纷向群众捐献了鞋子、袜子、毛巾、帽子、衣服、裤子等东西。那时,向群众捐献的东西不用统一集中,再分送出去。向领导报告后,几个人合议好,就出去送东西了。有些同志还给群众挑水、扫地、修房子。同时还详细记载了他本人在县城旁边一户贫苦人家捐银毫后跟毛行长汇报此事时,毛泽民勉励他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及“打江山,坐江山,都要依靠群众”的话。
红军经过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时,适时提出了“不打苗民土豪,不杀有信仰的苗民甲长、乡长”,获得了侗苗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支持与帮助,确保了红军胜利通过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但积累了统战经验,还为红军顺利通过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借鉴,在黎平流传的故事“台老爷”义释红军、“保长保红军”就是红军统战工作的最好佐证。
城内的开明人士欢迎红军并积极提供补给和药品。红军进入黎平前,驻黎平的黔军及城内的大地主、大商人和伪官吏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一般贫苦市民和中小商人,因同年八月红六军团路过,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而比较镇定。这次听说红军又来了,都很高兴。当时就由张一之、钟敬斋、刘八元、张月清、王华堂等人出面,分头组织群众赶制旗帜,筹备鞭炮,迎接红军。城里的大地主大商人的铺面全关着,中等商人还不很放心,开门做生意的也不多,只有小商贩在营业。钟敬斋为了使红军有物可买,就叫人到各家店铺将油盐、百货集中起来卖给红军,然后将钱分给各店主;叫米商朱成武、米贩高云开、布商张克明等人到中潮所、潘老场等处购买油盐卖给红军;叫左子良等领红军到各处开公仓,以充军粮;叫张月清等到地主商人张大兴、赵福顺、顾大和等处将酒抬来供应红军。当时,城内有西医诊所和中药铺10余家,红军在黎平购得急需的药品等物资。
红军与黎平商户、群众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红军入城后,看到一部分商人关门闭户,就向群众广泛宣传,说明红军公平交易、保护工商业,并叫唱戏的周花脸等在街上打锣宣传,叫大家安心。逃跑了的动员他们回来。商人们听到宣传,又看到营业的商号和小贩生意都很好,红军确实纪律严明,公平交易,就先后打开铺面,拿出各种货物供应红军。当时的市场繁荣景况,为黎平历史上所罕见。城关附近的高屯、黄土田、八舟、山脚村等地农民,听说红军公买公卖,也都挑着鸡鸭、柴火、小菜等物进城卖给红军。黎平市场通用的货币是银元和铜元,红军使用的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为了使群众不受损失,红军临走时,还通知群众到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黎平翘街临时设办事处)去换大洋(方言,通指银元)。群众都很感动地说:“红军真是关心人民利益,不叫老百姓吃一点亏。”
红军在黎平荷花塘召开的群众会议。红军入城后,开展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和启发工作,红军总政治部安排专人每天上午在荷花塘(现城关一小学校门口)召开群众大会,将部分粮食、油盐、衣被、布匹和日常用具等等,清点好,准备分发给贫苦群众。红军干部首先宣传革命道理,接着就进行分配。分配办法事先已同群众商定,共分三等:甲等是最穷的人,分得东西最多,以粮食、衣服、银钱为主;乙等以用具或其他杂物为主;丙等最少。张月清属于甲等,分得被一床、衣服三件、谷子四百斤猪肉若干斤。贫农胡邹氏分得猪油几十斤。贫农陆李氏分得猪肉若干斤、衣服数件。贫农张青分得谷子三百斤,麻线和土布各若干。平民蒋维平分得棉衣一件、锅一口、箱子一只,肉和糖若干斤。小贩晏志贵、易治大等也分得不少东西、他们分得东西后都同声赞说:“红军是我们的军队,专为穷人办事。”易治大非常感动,还跑到台上讲了话。
当时邓小平主编的中央红军《红星报》第七期第二版,是这样记载的:以《黎平城的群众大会》为标题,“在黎平时,曾召集一个群众大会,虽然县城群众多被国民党政府强迫与欺骗登山。到会群众仍达三四百之多经过演说与分发衣物之后,群众情绪更为热烈,影响甚大。这次群众大会,有两点值得我们效法的:一、事先派出了地方工作人员,特别是动员了各连队的地方工作组,分头向群众作个别的宣传,并于开会时负责带他们到会场,所以到会群众甚为踊跃。二、会前集中了大批谷子、衣服、棉絮、锅头、木器,以及其他用品,凡是群众用得着的都尽量集中分发,分发时也很有秩序。”
群众舂米、缝衣服、制绑腿支持红军。红军在黎平休整期间,黎平人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有事都去相帮,有的帮红军缝制衣服、米袋、裹腿,有的帮红军舂米。东门外有二十多人帮红军舂米,簸的簸、筛的筛,整整忙了四五天。龙老奶帮红军筛了几天谷子,还缝了十几根粮串袋。左手坡贫农妇女高牛氏,动员了几个家庭妇女,帮红军筛谷子、舂米、缝米袋和裹腿,一连做了几天。
红军要离开时,群众都恋恋不舍,希望红军不要走。很多人在送别时,一再嘱咐:“只有你们来了,我们穷人才得好日子过,二天(方言)一定要回来啊!”东门外的群众,当红军走时,都挑水放在门口,让红军使用,有的还送了镜子等物……
从红军长征在黎平的革命实践来看,这既是我党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实践,也是党早期运用统一战线工作方法开展革命斗争的实践,形成了党早期统一战线法宝的雏形,为党解决无产阶级如何组织和领导同盟军的问题提供了方法,毛主席说“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只有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支柱,统一战线才能存在和发展。武装斗争必须以统一战线为基础,才能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则是党所掌握的两个武器,这两个武器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其作用。新时代党赋予统一战线新的生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这一重要论断,为准确把握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根本遵循。
红军写在黎平洪州镇聂氏宗祠外墙上的标语:“成立全国民众反日战争的统一战线!”落款是:红政工。
在黎平荷花塘召开的群众会议场景复原陈列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