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13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5-20

根植“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朴素生命观

 

苗族服饰与“鱼”的不解之缘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之前,在网上有个快手视频,解析“苗族衣服上的图案有什么意义”,对其中的鱼图案,视频里解说的是代表“年年有余”。实际上,这是典型的用汉文化去套苗族传统文化,所引起的误读。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和符号,都有象征隐喻。在汉族民间文化中,有许多是用汉语及其谐音作为符号象征隐喻,如用鱼象征隐喻年年有余;灯象征隐喻人丁的“丁”,大红灯笼高高挂,就象征隐喻人丁兴旺;用蝙蝠象征隐喻幸福的“福”;春节在门上倒贴福字,象征隐喻福“到”,等等。

  “研究解释苗族文化,首先应以当地的苗语来解释。因为苗人生活在说苗话的社会里,他们用苗语思维,用苗语交流,所有的思想和意义的表达都在苗语里,不是在汉语里。研究者只能从苗语中理解后进行解释,并翻译成汉语,呈现在汉语的社会中,让汉语社会中的人能够理解。”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杨培德认为,研究者在研究苗族的时候,应该深入到苗族村寨里进行实地调研,以防误读苗族文化。

  “在汉族民间图案中,鱼是用汉语谐音余来象征‘年年有余’,然而苗语称鱼为‘纳’,并不是‘年年有余’的含义。苗族人因鱼多子,所以在蜡染和剌绣上的鱼图案都是象征子孙繁衍。”杨培德解读道。

  在各民族服饰中,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也由此被誉为“最美的少数民族服饰”之一,至今仍保持着惊人的生命力。

  苗族信奉“万物有灵”,从古到今,苗族人民都把对天地以及组成天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一一体现在妇女刺绣及蜡染作品上。

  杨昌国的《苗族服饰》中写道,母系氏族社会时,“一男子因不能引起姑娘的青睐而苦恼,受求偶锦鸡的启示,便穿上用百鸟彩羽缝制而成的衣裳,敞开金亮的歌喉,终于赢得姑娘的芳心。”可见苗族服饰的图案,最初目的是追求美。后来,蚩尤与炎、黄两帝逐鹿中原,苗族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战争之中,衣服破损变得频繁。于是,妇女们就绣制许多绣片缝制在肩上、臂上、衣领、衣袖、衣摆上防止这些部位过快磨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苗族妇女们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及战争后被迫迁徙的历史等等绣录在自己的衣服上,因而苗族服饰也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妇女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将苗族的历史、传说、思维观念、宗教意识等等传承下来。

  鱼是人类所钟爱的动物,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内涵。鱼纹在苗族服饰中是一种常见的纹饰,犹如龙纹一样,具有不固定性。杨征文先生曾这样记载,“台江县施洞一带鱼纹造型与其他动物造型一样为大写意,有的长着粗大的鳍须,肥壮的身躯,有的人头鱼身,有的龙头鱼身,还有太极图式的双鱼图、龙鱼、人鱼等等,十分怪异。”而在丹寨三都一带,苗族蜡染被面鱼纹造型也十分丰富,“有嘴边长出两扇蝶翅型的鳍,四片叶形长尾,圆滑肥壮的身子造型,鸟头鱼身造型;有几条鱼身做成的花瓣造型;有半圆鱼头嘴上长出鱼须……”

  苗族服饰纹样丰富多变,同套衣裙,山川虫鱼、鸟兽星辰等纹样应有尽有,其中交鱼纹图案是苗族服饰中出现频率很高、变形极为丰富的基本图案单元。何为“交鱼纹”呢?是指苗族服饰的鱼纹,从原来鱼群繁殖场面的写实到抽象、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最后定型为双鱼抱合描绘图案。鉴于这种图案是以抽象简洁的笔法,对鱼的繁殖进行写意,因而把这种图案命名为“交鱼纹”,其出现一般都呈正圆形。尽管图案发生了变化,但他的象征意义却一脉相承,都表示子孙繁衍,种族昌盛,其用意就是借用鱼类的多子,象征子孙的繁衍,宗族的兴旺。新婚出嫁或祭祖时的女性穿上这样的衣裙,就是祝愿该女子在苗族祖宗的保护下,必然会像鱼一样多子多孙。

  贵州省台江、剑河、雷山一带苗族过鼓藏节时,祭品均以鱼为贵,不可缺少的不仅有刚捉来的鲜活鲤鱼,有的还用木质材料雕刻成鱼模来供奉,姑妈舅爷家送来的礼品中,亦唯鱼不能少。而在苗族鼓藏节上所唱的《祖宗歌》《龙船歌》里,也用“子孙多得象鱼崽”来表达苗族人民对多子多福的祈愿。

  在丹寨县,苗族新娘进男方家堂屋时,须举行掐鱼仪式:新娘一边去掐事先放在神案面前的鲤鱼祀献祖宗,围观的阿婆阿嫂们一边唱祝贺词“姑娘啊姑娘,请伸手去掐鱼,掐鱼脊梁背,掐祭老祖神,祖宗好保佑,棉花白如雪,谷穗马尾长,……,上山同劳动,回家共头塘,白发可转青,牙缺可转长,身体像鲤鱼,养儿育女俏,生儿育女多。”

  可见,在苗族服饰中,无论是鱼纹或龙纹、蝴蝶纹等,都寄托着苗族人民原始而又真挚的积极生命观,传达了一种万物有灵、万命同源、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而这种“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自然哲学理念,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且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