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137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助力农业现代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综述之六

 

□见习记者 张健辉

 

  谁来养活中国?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语气铿锵地说:“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谁来养活贵州?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部署,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聚焦农业现代化、供给侧改革、农产品提质等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山地农业、林下经济、农业机械化、品牌与销售等方面,用提案直击“三农”问题,回答时代之问。

 

跑出农业机械化“加速度”

  4月,正是水稻插秧的时节,在贞丰县者相镇这艾村水稻种植基地,机器轰鸣声不绝,一盘盘育苗盘从生产线运往稻田。几名老汉在机器协助下,一天可播种近百亩稻田,相当于人工播种50人的工作量。

  这是今年这艾村使用钵体育秧技术培育秧苗,提高工作效率的缩影。

  受益于全程机械化,该村计划年内示范种植805亩,力争2023年覆盖2000亩,并逐步向周边村庄推广。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致使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加之农机与农田难以适应,许多农田荒废山间。针对此种状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贵州局分党组书记、局长宋念柏指出,我省农机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存在地不适机、机不适地、资金投入不足、农机装备企业小散弱等问题。

  就此,他在《关于加速山地农业机械化进程 助推贵州农业现代化》提案中建议:大力推动土地宜机化改造,立足15度以下耕地、坝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通过破梗连片进行农田改造,同时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使道路相通,满足大中型农机具作业条件;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制定宜机化农艺规范,推广应用更多适宜我省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实力,引导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探索农机具共享共用;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强化机具装备组装配套,加强研发经费投入,考虑种植业“宜机化”;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省政协农工界别则在《关于推进我省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提案中提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机械化作业生产要求;加强山地小型农机研发,大力打造适用于贵州山地农业的新型农机具机械设备;加强农机销售全程服务能力,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扩大农机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入市场机制上给予政策支持。

  随着现代农业的大力推进,以及提案中相关建议的落地落实,不难预见,像这艾村一样的新乡村,将在黔中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打造高品质“菜篮子”基地

  全长310公里的都柳江,在月亮山和雷公山间切割出万千沟壑,两座山间的榕江“万亩大坝”是其间少有的平地。曾经,“小散乱”的坝区农业一直是榕江农业发展之路的“痛风石”,成为榕江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而今,榕江的“万亩大坝”通过土地流转,由龙头公司统一运营,改变了以前“小散乱”的状况,正焕发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农民标准化意识不高;人才队伍相对薄弱;农民、企业、农场、合作社之间利益联结不直接。”省政协民进界别在《关于加快贵州山地标准化农业发展的建议》提案中指出了贵州发展现代化山地农业存在的弊端,也是榕江车江大坝农业发展曾存在的问题。

  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彭玉荣在《加快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提案中指出,耕地破碎、耕地质量差、机耕道路配套不足;高标准农田比例小、建设标准不高;物流冷链配套、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农业信息化等建设滞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好、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转化能力弱等问题,是制约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典型问题。

  民建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耿文福在《推进贵州省山地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中认为,贵州要发展有机农业,存在几项亟需突破的难点:有机农业初期投入成本高、科研开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有机农产品市场不健全且信息不对称。

  结合贵州山地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省政协民进界别、九三界别及彭玉荣、耿文福等建议,在土地方面:强化耕地连片整合,实施宜机化改造;在农户方面: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强宣传深度;在产业方面: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销售方面:实施产销精准对接行动,构建大中小微市场流通销售体系。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如今,狠抓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典型问题,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做好土地流转、配套设备、农户宣传、科技投入等铺垫工作,同时着力解决技术服务、组织方式、产销对接等难题,榕江的“万亩大坝”成为了有机蔬菜的“万亩车间”,“生产”的蔬菜端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38020元!

  黔南马鞍山食用菌林下生态种植园有这么一笔账,滑子菇每亩年产8300斤,收购价5元/斤 ,除去每年2800元成本,收入38700元,而以往传统种植一亩玉米,年收入约为680元,其间差距为38020元。

  山如旧,景更胜。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林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针对我省发展食用菌遇到的难点,农工党省委在《依托贵州森林资源打造特色林下食用菌产业》中提案指出,我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缺少特色、品质不稳定、缺乏林菌生态功能影响评价、深加工欠缺、缺乏有效的“菇渣”处理技术、对外依赖度高等问题。

  农工党省委建议,一要加强对贵州本地食用菌菌种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利用;二要因地制宜,按森林类型、地域特点划定特定林菌栽培区;三要加强科研投入,探索林菌可持续发展模式;四要充分利用省外资源培育本省企业,建立一批扎根贵州的食用菌企业,打造一批名优产品;五要构建全产业链。

  在探索林下经济单品突破的路子上,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在《关于把做大做强单品作为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突破口》提案中指出,高质量推进林下经济发展,要走单品突破的路子,打造一批基础条件好、规模大,市场化、标准化程度高,具有竞争优势的林下经济项目,让优良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建议,一要壮规模,做大做强林下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借助新一轮林业大发展机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一批林下经济特色单品。二要定标准,抢占产品市场话语权。借鉴施秉太子参产业做法,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单品,抓紧推进标准化建设,抢占市场先机。三要抢市场,引进龙头企业、扶持优质品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打造品牌、打出市场,积极抢占高端市场,持续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四要强品牌,重新定位“贵州三宝”。选取更加适宜的“三宝”品种,集中资源要素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的知名度、综合产值和效益。

  数据显示,2021年,仅在黔南州,林下经济规模就达374.7万亩,比上年增加125.2万亩,实现产值88亿元。

  靠山吃山,贵州盘活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绿色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贵州,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和马鞍山种植园的村民一样,感受到“绿中生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