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蜡染 蓝白相间之美
□陈庆
染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布依族文化就向我们呈现出其中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蜡染。
布依族蜡染技术久负盛名,对于布依族妇女来说,古朴清新的蜡染布更是装扮自己的重要元素,是布依族女服的重要装饰特点。布依族妇女的服饰有种简单、自然、舒适、纯朴之感。她们的服饰有一定的规则:着右衽短衣,披肩上绣着半月形桃花图案,袖子上镶嵌着织锦和蜡染布,衣边上也饰有织锦;下装一般都是穿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她们的裙子大都用蓝白相间的蜡染布制作,头上戴的方形织锦花帕,也凸显出蜡染庄重、清秀之美。
简单来说,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成。布依族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看起来清秀淡雅,韵味十足。
布依族蜡染布的制法,《宋史》中不仅有记载,且清代史书上所载的“青花布”,指的就是布依族的蜡染布。清乾隆《贵州通志·苗蛮》:“永丰(贞丰)、罗斛(罗甸)、册亨等县……妇女首蒙青花布手巾。”民国初年的《关岭县志访册·苗夷》记载:“布依妇女长裙细褶或青花布为之。”青花布也指蜡染布。
那么蜡染布到底是如何制作的呢?其工艺流程很是考究: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轻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蜡汁凝固沾附在布的两面,点绘完毕,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再晾干,独具特色的蜡染布就制作完成了。经过这些神秘的制作过程,面料上的图案,或如同山野间盛开的花朵,或好似蓝天上漂浮的白云,别致一格。而且,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制作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自然拙朴的美感,这种美感源于纯手工制作的温度和功夫,具有任何机械布艺所不能企及的艺术美感。
布依族蜡染图案多不胜数,常见的有蕨菜花、团花、小花,还有铜鼓纹、旋涡纹、水波形、连锁形、鸳鸯、喜鹊、梅花鹿、龙飞凤舞、双喜双寿等。以花、鸟、虫、鱼作图案的,构图大胆、形象生动;以铜鼓纹、旋涡纹、水波形、连锁形等作图案的,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以龙爪花和刺梨花作图案的,灵动跳跃、粗犷明快。不论是哪种图案,布局大都对称而又多变,构图大多夸张而又得体,线条十分流畅而又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布依族妇女把这些图案穿戴在身上,或灵动俏皮,或古朴典雅,散发出独特的美感。
布依族历来都是男耕女织,织染贯穿了布依族妇女的一生。布依族有个谚语说道:“三岁学搓麻,七岁学纺纱,九岁种棉学点蜡,自己穿着不能做,不准到婆家”。按照当地的习俗,蜡染是姑娘出嫁前的必备技能,画得一手好蜡花,是评价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关系到她能否找到如意郎君这样的大事。因此,姑娘们六七岁就开始向母亲、祖母学习刺绣、蜡染,十二三岁已能点蜡花了。待嫁的姑娘们更是精心准备、百般重视,从种棉、养蚕、纺纱、织布,到蜡染、剪裁、缝制,不敢稍加懈怠。
成年后的布依族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架纺车,自己织、自己染、自己缝。蜡染高手一般不看图纸,图案自心出,画得非常随意流畅,有的妇女画出来的螺旋纹竟跟用圆规画得一样圆,可见功夫之深。她们自制的蜡染裙,由于冰纹和花纹排列和谐完整、层次分明,穿在身上走起路来富有变化,显得婀娜多姿。
尤其在“布依族蜡染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石头寨,这里的布依族姑娘们都是制作蜡染布的高手,她们制作的蜡染不仅花纹精细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泽经久不变。现在这里出品的蜡染布已经走出贵州的大山,走向了国际舞台。许多到黄果树旅游的外国客人,还专程到石头寨来欣赏布依族姑娘是怎样将白布变成漂亮的蜡染布的。
天空择蓝色深邃安宁,大海择蓝色包容沉静,蜡染择蓝色灵动自在。蜡染艺术不仅装点了布依族妇女的衣裙,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蜡染布料还被用来制作成床单、背扇、帐檐等生活用品,或者制作成墙饰等工艺装饰品,装点着生活的方方方面,给生活增添不少雅趣。
布依村寨古朴宁静。屋外,一草一木是家乡熟悉的美景;屋内,纺车的响声是布依族妇女们努力生活的声音。阳光下的布依族姑娘,粗布麻衣,恬静淡然,美得不可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