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95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6-10

朱德元帅故里行

 

□均 子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的琳琅山是开国元勋朱德的家乡,抵达琳琅山时,一场春雨为我们洗尘,让我们在烟雨里观赏到了琳琅山的别样秀美与灵气。

  走进元帅故里,我们依次参观了朱德诞生地、朱德父亲墓、丁氏庄园以及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诞生地位于琳琅山的李家湾,是一间低矮狭窄的木质仓房,仓房外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朱德父亲墓是朱德担任滇军旅长时建造的,墓前的石坊上记述了朱德在护国护法战争中的建树和护国利民的功绩。丁氏庄园是迄今川北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地主庄园,当年朱德一家十几口人就靠租种这个地主的田地度日,朱德9岁那年四川大旱,丁氏地主趁荒夺佃,这对朱德的刺激很大,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不平的现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坐落在琳琅山腹地,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朱德汉白玉雕像,他面带微笑地向人们热情招手。走进纪念馆,前厅里还有一座以飞流直下的黄河壶口瀑布为背景的朱德铜像,他一身戎装立于马前,那股高山仰止、大河奔流的革命英雄气概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朱德一家世代务农,生活贫困,父母为了日后能有人撑起这个家,省吃俭用地供朱德念了几年私塾后,又决定让他赴顺庆(今四川南充)和成都读书。朱德回忆说到顺庆和成都求学的费用都是家里借的,总共花去了二百多块大洋,这笔钱直到他当上护国军旅长后才还清。那时朱德父母一心想让朱德通过读书学到知识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朱德读书回来后先是受聘于县立高等小学堂,可那所新式学堂却遭到了当时守旧势力的反对,朱德在与守旧势力的抗争中悟出,封建势力不打倒,新式教育也就办不下去,于是他决定辞教投军。他跋涉三个多月到达昆明,终于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并加入同盟会,发誓要为推翻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那时的朱德已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连在了一起,后来朱德参加了反清的云南起义、讨袁的护国战争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因其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几年后升任为少将旅长,彼时十月革命已开始影响中国,朱德“深感有必要学习俄国的革命理论和方法”,于是辞去军职远赴欧洲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朱德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并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战争中逐渐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朱德自幼好学,有着很深的文学功底,他虽戎马一生,却常常利用战斗间隙咏诗抒怀,堪称能文能武的军旅诗人。纪念馆里有他的两首比较知名的诗作,一首是“群山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另一首是“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衣正单,夜夜杀倭贼”,两首诗立意高远,用词练达,读起来既感豪情满怀又觉玉润珠圆,不由得让人想起铁马金戈、气吞山河,拯民族于水火、救国家于危亡的抗日战争场景。

  朱德一生勤劳,感动了几代人的故事《朱德的扁担》即是一例。参观时还发现一例类似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朱德带领八路军总部部分人员到南泥湾创办农场,人们经常看见他天刚亮就起床一个人边打猪草边拾粪,著名的“延安十老”之一续范亭曾经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写诗赞美过总司令:“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

  朱德一生俭朴,建国后他身居高位,生活却十分简单,每餐一荤一素一汤外加一碟泡菜。他的穿着也很随便,只要不是正式场合就是一身旧衣,领口袖口和膝盖等处都是磨破了补好再穿。有时警卫员见他的茶已喝淡了要倒掉重沏,他总是制止说“倒了可惜,冲点水还能再喝”。朱德去世后,夫人康克清遵其遗嘱,把他的积蓄两万余元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上缴。朱德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在纪念大会上对朱德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他功盖千秋,但更令人怀念的是,朱德同志既是伟大统帅又是普通一兵,堪称楷模,他的德行与日月同辉。”

  离开朱德故里时,雨中的琳琅山像一幅笼罩在烟雾中的水墨画,前来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朱德一生都在为民族和人民谋幸福,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