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8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1-13


明清之际的三次入黔移民潮

 

□厐思纯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重击下,统治中国八十九年的元朝再也撑持不下去,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此时天下未靖,元顺帝尚在塞外称帝,扩廓帖木尔远走甘肃,大夏政权的明昇(明玉珍之子)和盘踞在云南元残余势力梁王,仍对新兴的明王朝形成威胁。

  洪武三年(1370)正月,朱元璋命徐达等击扩廓帖木尔,又命李文忠等击元顺帝。四月,徐达破扩廓,帖木尔奔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元顺帝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病逝之后,明军相继攻克兴元、应昌,元昭宗北走。

  次年,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军取蜀。傅友德自陕西南下进逼成都,汤和西进至重庆,迫使明昇投降。明军续克成都,平定全蜀。又迫使元辽阳平章刘益降。这时,除了在云南的梁王外,天下基本纳入朱元璋的掌控中。

  为今后长治久安所计,朱元璋开始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的改革,定田赋额,编定役法,定卫所制度,诏天下府、州、县立学,定科举制度,定屯田法。卫所军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行钞法,造大明宝钞,每贯值钱一千文,四贯值金一两;禁用金、银、货物交易;税课兼收钱钞,钱三钞七,百文以下只收钱……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徐达北击塞外,扫荡元军,乘胜追击,直至胪朐河(克鲁伦河)。随后其又制定了“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策略,派傅友德南取云南,摧毁元军梁王残余势力。云南平定后,沐英受命率万余官兵留守云南,另有约二十万军队奉“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的圣旨,戍守黔中各地,构筑屯堡,开荒辟地。明王朝之所以有此举措,其意图想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是戍守黔中,牵制西南,震慑西南反明势力;一是改变民族结构,组织大批汉族移民入黔,打破土司统治区夷民独大的局面,从而稳固明王朝在黔统治。

 

第一次入黔移民潮

  军人及其家属是主力。明代先后进入贵州的官兵达二十余万名,加之后来的军人家属,总人数高达八十万人。这些入黔军人沿驿道一线和军事要冲戍守,“无事屯田,以资军实”,“有事则战,守土卫国”。这些“卫所军屯”,无疑为明王朝稳定西南的战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述: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朝廷以白金锭赐江西等处军士戍守者千八百人,同年六月又赏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官军钞四万九千锭。另据贵州有关史料所载,贵州各府土司中江西籍士官占绝大多数,大都是洪武年间“有功”的军官。可以肯定,军屯中,有不少军士来自江西。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使庞大的驻黔部队及其家属自给自足,明王朝在贵州施行军屯、商屯、民屯政策。在这些屯民中,除了军人外,还有商人、农民和工匠。他们之中不少人来自江西。他们的身份有“军籍”“官籍”和“民籍”。这批入黔的军人、官员、商人、农民,是明代第一批汉族移民。

  江西人为何移民贵州,这得从历史中寻求答案。江西自古农商兴旺,水陆两路畅通。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人口大批南移。到了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时,江西人口升至一千四百万人,形成了地少人多的态势。明代初期,经历了元末战乱的中国广大地区,经济凋敝,田园荒芜,尤以湖广为最。当是时,江西人口达八百九十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四,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三倍,而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土少人多,贫富悬殊,导致了阶级的对立,增添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借助于农民起义而获得统治权的明王朝自然对此不会掉以轻心。为了长治久安、化解阶级矛盾,恢复湖广农村经济,缓和江西土少人稠的矛盾,明王朝把此作为治政驭民之急务,招揽移民耕垦,实行放宽赋税的政策,使更多的农民获得耕地,然后将多余人口迁徙到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的湖广和贵州,从而改变当地落后的经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西填湖广”及“移民黔中”政策得以出台。

 

第二次入黔移民潮

  “流民进云贵”发生于明代中期。当是时,皇帝、王公、勋戚、宦官无不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占夺土地。读者从当时流传的一首歌谣中不难看出,阶级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歌曰:“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控诉了官府的敲骨吸髓,贪得无厌,农民无法生存,坐以待毙。与此同时,地方豪强串通官府和里正,共同作弊,逃避赋税,而广大农民徭役沉重。在豪强兼并土地、贪吏盘剥农民的严峻现实下,广大农民选择了逃亡和起义之路。他们背井离乡,远走云贵和湘鄂西部山区。

  在这场“流民进云贵”的过程中,落脚贵州的江西流民亦不在少数。我们可从明嘉靖《贵州通志》中得以佐证:“贵州土著蛮夷族类实繁,风俗亦异,大抵标枝野鹿。(语出《庄子·天地》‘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意为王者无在上之心,臣民温顺自由),淳朴犹存。各军卫徙自中原,因沿故习,用夏变夷胥此焉。恃彼至愚无知者,或及见变于夷,以江右(即江西)川湖贩商流徙、罢役逋逃多,为奸诈,诱群酋而长其机智,而淳朴浸以散矣。”“蜀中江右之民侨寓于此者甚众,买田宅,长子孙者,盖多有之”。“贵竹司,旧人多出腹里中州,前代仕官经商流移至此,岁久遂家焉”。这一时期迁来贵阳的人,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四省为多,也有少数其他省籍的。外省人到贵阳的主要是士兵、农民、商人、官员、和尚道士五类人。

 

第三次入黔移民潮

  明末清初,由于经历战乱,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西南一隅的四川,经受张献忠屠川和吴三桂反清等重大事件,致使田园荒芜,人口锐减。为改变这种颓势,重振四川经济,清廷有了“湖广填四川”的应对措施。

  清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了一道奏折,提议迁移湖广民众来川。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下令各省官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及“其他省民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入籍考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此政策的感召下,江西无土少地的农民、山区落籍的客家人以及土著赣人,携家带眷,呼朋唤友,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史诗般的迁徙运动,朝着目的地四川不断地进发。

  据有关史料统计:这批入黔的赣籍竟达数十万之众:他们或是无产业的农民,但有先进的耕作技术,怀揣新土地主人的愿景;或是自由移民,应在黔站稳脚跟的亲戚、同乡之邀,前往贵州淘金,主要从事商业或手工业。这批人因自身经济、技术条件不同,到黔后,有的落地生根,开荒种地,世代以务农谋生;有的南来北往,贩卖商品,成为商贾;有的开作坊,搞建筑,靠着精湛的手工工艺发家致富;有的替人种地,为人打工,整日为生活奔忙,然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道光《贵阳府志》中记载了道光帝与贵州巡抚乔用迁的一段对话,皇帝问:“贵阳于四封无所介,俗何如?”乔用迁答:“是亦多侨籍,盖合吴楚之秀良,以聚族于斯土也,其民华。”

  据史料所载,除了“吴楚之秀良”,还有川、滇、粤、桂、闽、陕、晋、冀、京、津的商帮、工匠、农民。他们入黔经商、做工、务农,为城镇建设和经济振兴付出了辛劳;他们建立商铺,经营百货,为城镇经济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他们修桥梁,建民舍,为城市建设竭尽心力;他们挑筐串街、摆摊设点、卖油、售布、打草鞋、制砖瓦,丰富了民众的生活;他们开荒垦地,种植粮食,使贵州的农业逐渐与中原同轨;他们开矿冶炼,发展矿业,丰富了贵州经济;他们抱团取暖,建立会馆,形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团体;他们在贵州的大地上安身立命,在“第二故乡”追求幸福。《黔南职方纪略》在记载贵阳府的情况时,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于是江、广、楚、蜀贸易客民,毂击肩摩,籴贱贩贵,相因坌集,置产成家者今日皆成土著。”

  三次大规模的入黔移民中,江西移民人数多,比例大,加之其间的零星移民,数代繁衍之后,在贵州构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极大地改变了贵州的人口籍贯构成。究其原因,可从江西人重视乡情、乡根、乡党传统中发现。大凡江西人在外立住脚跟或发达后,喜欢亲帮亲、友带友,结成利益的共同体。这样一来,整个家族、整个村落的亲友,闻知有人在外混得不错,于是拖家带眷前去投奔。久而久之,江西移民的人数大增。环顾黔中,今天生活在贵州的汉族甚至部分少数民族人士,问其来历,阅其族谱,祖上多为江西人氏。吉安府、南昌府、珠市巷等地名常见于祖籍江西的贵州人族谱之中。

 

4267-3-1.jpg 

当代绘制的明代贵州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