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3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10-21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创立阳明心学,终成一代圣哲。

 

王阳明与龙场悟道

 

□高 勇

 

龙场悟道诞生阳明心学

  王守仁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现代人习惯“王阳明”的称呼,但在明清两代的记载中写的都是“王守仁”。“守仁”这两字取于《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意思是靠聪明才智得到,仁德不能守住,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其实,当时的王守仁并非因为学术思想而出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职场经历,尤其是颇为传奇的平定江西匪患和宁王叛乱,《明史》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此后,随着对其学术思想研究不断深入,其中蕴含的价值慢慢被世人发现,现代人给了他“明朝一哥”“千古圣人”的美誉。王阳明的学术思想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说来,博大精深的阳明心学可浓缩为三要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基石,知行合一是途径,致良知是核心,这三要素支撑起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

  我们先说说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并不是字面上简单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是指良知(并非理论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关系是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的关系。知行合一就是强调道德的自觉性,人要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自省自悟;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而人的内心往往被欲望所遮蔽,自然无法去人欲、存天理。知行难以合一,自然导致致良知成为不可能。

  再说说心即理。刚才说了,心即理是阳明学说的基石,那如何理解心与理这两个普通概念?举个例子,心若是宇宙,理便是宇宙中的规律,两者是共生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便无所依托。所以,心即理是心学研究者必须先弄清楚的问题。正因如此,后人也称阳明学说为“阳明心学”。

  说起心学,必须提到朱熹。朱熹是伟大的哲学家,宋明理学标志性人物,毕生都在追求这世上最为神奇深邃的一种东西。这东西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无影无踪,却无处不在,吃饭时睡觉时读书时干活时都在,就是没人抓得住它。要是抓住了,恭喜你,你就能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尽在掌握之中,你就是圣人!这东西叫做“道”,老祖宗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在其中。通俗点说,道就是所有规律之总和,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的就是这个“道”。“道”字还有另一种称呼,就是“理”。不管是“道”还是“理”,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几百年来,人们前仆后继一直在苦苦探求,就想看看它存于何物。

  朱熹虽是宋明理学标志性人物,但盛名之下的朱圣人也没把理研究透彻。和其他人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不同,朱熹比较厚道,虽然没找出理在何处,却用“格物穷理”四个字,为后继者指明了找理的方向。朱熹认为,只要你使劲地格,用心地格,加班加点地格,心无旁骛地格,就能格出道理来。

  哲学问题就是玄乎,但又充满无穷魔力,让很多人穷极一生舍弃所有,也要去探个究竟,王守仁就是其中之一。还在读私塾时,少年老成的王守仁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目标——做圣贤。“圣贤”之类终极称谓都是后人给封的,没有谁会站出来称自己是圣贤。要是某天有人称自己是圣贤,你得慢慢观察。如果是父母没文化,取个这样的名,得告诉这人赶紧改名。除此之外,估计就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不懂事的孩子,要么就是疯子。如果都不是,根本不用做酒精测试,就可判定这人喝多了。当既不是孩子也不是疯子,更没有一点酒气的王守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告诉父亲大人时,迅即得到明确的答复——一记响亮的耳光。

  父亲王华是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还给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当过老师。《明史》记载,(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身居高位,又得到皇帝学生的眷爱,老爹的社会影响绝对是杠杠的。儿子想做圣贤这事要是传出去,别人会笑掉大牙的,还会取笑我教子无方,要是再不管教,自己的一世英名就要毁在这小子手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给儿子谈一门亲事。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了老婆孩子,就不会瞎胡闹了。

  小王没有违背老王的意愿,高高兴兴把婚结了。这一回,王华失算了。娶了老婆的王守仁依然不死心,还在做圣贤梦。弘治二年(1489),倒插门的王守仁带着新婚妻子从南昌回老家余姚,在上饶顺道拜访了著名的理学家娄谅,闲聊中小王道出了自己的苦闷(有理想,但找不到路径)。听到这儿,娄谅作沉思状,沉默很久后从嘴里冒出四个字——格物穷理。就在这一刻,小王终于找到了成就梦想的星光大道。这一年,他17岁。

  从此,格就成为王守仁的主要工作,早上起床就开始格,晚上洗漱完躺在床上还在格,各种格,不停地格,磨破脑袋地格。曾经为了格出竹子中蕴含的做人品质,他搬了张椅子放在庭院中,坐在那里整天对着竹子格。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格出个所以然,却病倒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要说王守仁的智商,绝不是白给的,就这么折腾了好几年,也没耽误正事,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兵部职方主事。大伙都知道兵部相当于国防部,职方司兼有参谋部门和政工部门的职责,既管作战地图,还负责武官的考核、赏罚等等。主事官品不大,就是六品官员。当官也不影响志向,此后王守仁的生活中还是各种格。格久了难免产生过怀疑,也调整过方向,但从未放弃。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为受打击的戴铣等二十多位文官打抱不平,王守仁得罪了大宦官刘瑾。(刘)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这一去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见到父亲,王守仁就在家里天天伺候着老爹,希望多尽一份孝心。养了这么一个儿子,老人已是心力交瘁,该说的都说了,只希望儿子好好活着,别再捅大娄子。

  得去上任了。离开京城时,王守仁万念俱灰,更可怕的是(刘)瑾密使人踪迹之,将置之死地。([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刘瑾派出的锦衣卫一路尾随追到钱塘江边。好在王守仁脑子好使,绝境中想出个金蝉脱壳的办法。佯装跳江自尽,靠着江边留下的衣服鞋子和绝命诗,骗过锦衣卫,得以保住性命。

  从南京出发,足足走了四个月,辗转两千多公里,王守仁终于来到龙场驿,当上了驿丞,一心想做圣贤的王哲学家跌入人生最低谷。龙场驿在今贵阳市修文县,远离城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说是驿站,其实就是一间破旧的茅草房,再加上语言不通,无法和周围的人交流,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聪明的人到哪儿都不吃亏,学语言,学种菜,发动大伙盖房,一起提高生活质量。更可贵的是,他并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更不在乎别人是否开化。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

  每天看着房舍和荒山,依然不忘初心,继续格物,也顺带打发时光。想想自己显赫的出身(王羲之的后人,父亲是状元,自己是进士)和曾经辉煌的仕途,现在这一切都与己无关。家族荣耀、荣华富贵非他所看重,有与无无关紧要。但是19年了,格物穷理!我一直在格!耗尽了年少光阴和聪明才智,理却依然不见踪影。痛苦挣扎之后依然无法突破,人必然会陷入极度焦虑与狂躁,王哲学家就是在极度煎熬中感觉自己快扛不住了!要崩溃了!!

  极限之时,往往就会有极致发挥。就在一个漆黑幽静的夜晚,一阵阵大笑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穿透黑夜,直刺长空,久久不绝。苦苦挣扎中格了19年的王守仁,终于在最为痛苦的一瞬间格出了答案——天地万物之理并非存于天地万物,也无须存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本来就为一体,从未分离,更不会分离。理不在别处,就在心中!理就在心中,这句话浓缩成三个字,就是“心即理”。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间,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顿悟”一词来描述这一瞬间。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这就是王守仁龙场悟道,悟出道的王守仁由此成为圣贤,受后人敬仰。

 

阳明学说的时代价值

  为了叙述方便,这一节我们称其为“王阳明”。

  龙场顿悟第一次提出“心即理”,以心即理为出发点,王阳明解开了知与行纠缠不清的死节,提出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它在心即理与致良知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打通了致良知的道路。良知就是道德意识,人人都有,即便坏透顶的人也有,只是被私欲所遮蔽而无法显现。致良知就是将自己心中的良知由少及多,让自己充满正能量。此外,还得将良知由寡及众,推广到芸芸众生、事事物物。当然了,提出致良知的时候,王阳明已不在贵州而在江西南昌。

  顿悟之后,王阳明在龙场驿站首开龙冈书院,聚徒讲学,这是最早传习王学的地方。此后王阳明的大名传到了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耳朵里,席书便请他到贵阳主讲文明书院。王主讲相当敬业,论学或至夜分,诸生环而观聼者以数百,自是贵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嘉靖十三年(1534)阳明书院开馆招生。嘉靖二十一年(1542),贵州提学副使蒋信建正学书院,所提倡的“正学”就是阳明心学。他培养的门生将王学由贵阳带到四面八方。李渭主讲思南的为仁书院,邹元标主讲都匀的鹤楼书院,孙应鳌在清平(今凯里市)创建学孔精舍。此外,还有瓮安的花竹书院、铜仁的铜江书院、程番(今惠水县)的中峰书院、偏桥(今施秉县)的兴文书院、思南的大中书院等都崇尚王学、传播王学,王学由此呈井喷之势。先生逝世后,清嘉庆十九年(1814)贵阳人为表纪念,在贵阳城东扶风山麓修建了阳明祠。

  哲学问题看似玄乎,实质却很质朴。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就是俩字——良知,与生俱来的良知人人都有,所以良知之学是大众之学,不管什么时代人们都可以从中吸取精华,现在也如此。比如,阳明学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的良知天生自有,即便一时被利欲所遮蔽,也应该重新去找回良知、实践良知。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反抗当下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再比如,阳明学崇尚知行合一,强调真知真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书本上、课堂上讲的道理都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用阳明学解释,这就是知行分离。知行分离在官场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很多落马官员台上讲政治、讲党性、讲奉献,台下却心无敬畏、利欲熏心、徇私枉法,置良知与法纪为无物。这样的知行已经不局限于分离,而是背道而驰。为官要讲官德,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良知在做人做官上的直接体现。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

  思想家王阳明同时也是为官之人,他的良知之学也是为官之学,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也贯穿于整个仕途。在他的为官警言中,我最喜欢两句话。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则虽茅茨土阶,固亦明堂也;以幽、厉之心,而行幽、厉之政,则虽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传习录·答顾东挢书》)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仁德之心施行仁政,即便是在茅草做屋顶、泥土砌台阶这样简陋的房屋中办公,也仿佛身处明堂;若以周幽王、周厉王的残暴之心来施政,即便是明堂,也只是产生暴政的场所。另一句是,人臣于国家之难,凡其心之可望,力之可为,涂肝脑而膏髓骨,皆其职分所当。(《王明阳集·卷十三 别录五》)作为人臣如遇国家有难,凡是能够想到、做到的事情就要尽力为之,纵使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是职责所在。正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劳苦大众真心真意、尽心尽力,王阳明死后,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王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