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9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14

“丝娃娃”里的乡愁

 

□李世平

 

  去年,黔籍旅德著名钢琴家谢亚鸥女士回筑,为能让她回味乡情,朋友们特选在“丝恋”餐厅,小聚叙旧。此处各种黔味小吃琳琅满目,其中尤以“丝娃娃”最为知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些小吃,让她回想起历历往事,唤醒了童年的味觉。的确,舌尖参与过每个人的成长,味蕾的感受,可以使时光倒流。回德国后,她还打电话给母亲,请邮寄些“丝娃娃”,聊以解馋。足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远。

  关于“丝娃娃”的起源,曾听长辈说起过。相传,民国初期,有妇不孕,遍求名医,久治无效,药石无灵。夫君万般无奈,遂前往寺庙上香,祈求观音继嗣送子。住持老法师嘱之曰:诚心念诵经文之外,宜常吃素。并教其制素饼之法:“将搅拌好的面粉,在不放油的热锅里迅速杵一下,烙成很薄的面皮,里面放点绿豆芽、萝卜丝、炒黄豆,然后包好,佐以蘸水,即可食之。”他回家后,依法而行。考虑到妻子不喜面食,就把面饼烙得很小。妻子问这叫什么饼,他随口应道“思娃娃”!其妻闻罢大喜,曰:“真形象,好兆头!”的确,用薄薄的面皮包裹配菜,犹如襁褓包裹婴儿;包好配菜,灌入汁水时,仿佛拿乳汁、菜汤喂养小孩。过了些日子,其妻真有了身孕。后来,足月生下个胖乎乎的男孩,办满月酒时,有亲友打听,服用何药而得子?他如实相告。此事不胫而走,或许是因味道独特、爽口,抑或对人体确有调理功用,喜食者慢慢多了起来。许多家庭都会做这种小吃。因“思”“丝”同音,包裹的蔬菜又是丝状,因形会意,就演变成了“丝娃娃”。

  早期的“丝娃娃”主材有三种:

  萝卜,具有消食和中,化痰理气之功;尤能制面食之毒,又可解过食豆腐之患,并能消导体内各种积滞。

  绿豆芽,“清热解毒,疏利三焦”。其所含维生素较绿豆大幅增加。二战时,美国海军在海上因缺新鲜蔬菜,很多士兵患了坏血病,偶然见绿豆受潮长出嫩芽,便拿当菜吃,结果坏血病竟不药而愈。

  黄豆,能“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旧时,民间凡迁居异乡客地,水土不服,用黄豆与大米煲饭,不适感往往立解。又能“长肌肤,益颜色”,为美容佳品;据传,有人曾向京剧大师梅兰芳打听驻颜之道,他说“中年后,常吃黄豆粉”。

  这种搭配,似乎不只是考虑了口感,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暗合道妙。

  现在,“丝娃娃”配菜已增加了很多品种,有黄瓜、莴笋、海带、折耳根(鱼腥草)、芹菜、蕨菜等。食前观之,色彩斑斓,青赤黄白黑,五色咸备;入口细品,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对人体的调理之功,自不用多言,还让朵颐快感,上升为品尝、欣赏的美感,算得上是一种艺术小吃。

  听家父说,大约是1939年左右,他读中学时,“丝娃娃”才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估计与战乱有关。

  当时,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警报响后,众人立即跑到城郊。紧急出行,多无准备,见到这种面皮做的小吃,味道不差,又很便宜,正好买来充饥。此外,从1937年下半年起,为了守护文化命脉,有六十一所院校内迁西南,入贵州者,即有九所之多。许多学生和外地人来到贵阳,大大扩充了“丝娃娃”的消费群体。

  原来,卖“丝娃娃”者,多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用提蓝或背兜,装上饼皮、配料,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售卖。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上小学时,常拿省下的早餐钱,专门去吃这一口。当时,一分钱就能买到一个,在常光顾的小摊,讲一下价,两分钱还能吃上三个。所以,同学间常用它请客。

  幼时,吃“丝娃娃”时,大都采用蹲姿。将薄如蝉翼,柔软晶莹的面皮,摊于掌心,把配菜各夹几丝,置于面皮上,包成上大下小的兜状,往里猛灌两勺汁水,仰面向天,将其一次性揉入口中。软糯的面皮,极富韧劲,夹着鲜嫩甘脆的配菜,混着酸辣浓郁的蘸水,绵香四溢。这种吃法,痛快淋漓,显得豪气。如欲让吃相文雅些,慢慢放入口中,或分两次入口,里面的蘸水,则极易顺着手指、手掌淌到前臂,窘相难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在马路边蹲食,显得有些掉价。特别是年轻白领,大口吞食“丝娃娃”,偶遇熟人路过,吃相欠雅,难免尴尬。为了吸引讲究些的消费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地摊前,增加了小桌矮凳。但在街边吃东西,食品卫生,终难保证。逐渐又有了专营“丝娃娃”的店面开张。近年,有餐饮公司如“丝恋”者流,更将“丝娃娃”请进时尚度很高的购物中心,既可方便外地宾朋品尝筑城小吃,又能满足时尚青年对小吃的钟爱。可谓匠心独运,一举两得。

  “丝娃娃”味道之优劣,与蘸水密切相关。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蘸水制作的难度系数不高。记得有小伙伴模仿“丝娃娃”的蘸水,将各种配料倒入一小玻璃瓶里,用扁形的冰棍签蘸着吃。笔者效仿制作,还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被班主任看到,说极不卫生,马上没收。这应是本人最早展示厨艺之记忆。后来才明白,当时肚里缺少油水,蘸水随便做成什么样,都会让胃口大开,肚子越吃越饿。而今,为了在竞争中立足,卖家在蘸水方面,各展其能,下足了功夫。此道犹如中药处方,配伍之药就是完全相同,然各药用量有异,药味疗效,则区别大显。

  筑城的“丝娃娃”,根据蘸水风格不同,可分为两大门派。一种是传统型,用香葱、大蒜、生姜、折耳根、酱油、醋、盐、味精、糊辣椒等调配蘸水。另一种则是用番茄为主熬制的红汤汁水创新型。后者则以“丝恋餐饮公司”为代表,另辟蹊径,与旧时蘸水完全不同,颇受年轻人欢迎。他家的红色汤汁,先用野生西红柿捣碎成酱,辅以白酒、食盐、西芹、红辣椒等,经数天腌制发酵后,成为底料。食前,用新鲜西红柿浆与底料汤汁,按比例勾兑,慢熬5-6小时后方成。

  尝与“丝恋”董事长周杰兄闲聊,得知其祖上最早在厦门,以制作春卷为生,代代相传。民国初年,为避战乱,举家内迁,先居贵州惠水县,仍以制售春卷为业;抗战时期,始来贵阳。为兼顾低端消费群体,同时也经营“丝娃娃”。解放后,一直在黔灵山公园附近摆摊,生意一直较好,应与其家创于多年前的酸辣红汤蘸水有关。兄勤奋敬业,不断摸索,又将祖传红酸汤技术与苗侗酸汤制法融合,使汤汁材质、口感都更为丰富。入口以后,酸味纯正,圆润清新,生津止渴。初而适口,继而香浓,回味绵长,久久难忘。

  至于“丝恋”之名,既指所包裹的五色五味菜丝,也言烹饪制作中,兼收并蓄,包容至上,和而不同,追求阴阳平衡之道。笔者以为,此中道理可推及于其他方面,试撰一联概之:“丝丝入扣,包容五味;恋恋不舍,和合阴阳。”

  综上所述,从最早的街边蹲,发展成夜宵摊,再挺进大型商超,终登大雅之堂,“丝娃娃”由一种无名小吃,走上高档餐桌,进入婚宴菜谱,成为美食家青睐之美味佳肴。短短数十年间,浓缩了社会前进的脚步,折射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一种街头小吃,于充饥、可口之外,若尚能与桑梓情结关联,唤起乡愁追忆,则已成长为一种地域标识、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丝娃娃”虽为而不争,或可当仁不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