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讲述的丹寨故事
□本报记者 张 洁 顾 娜 王 吟
编者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已成为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的共识。一个景区的历史、文化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脉动和传承发展。
丹寨为什么能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因为它的历史文化是县域的灵魂,而丹寨这些年着力打造的“铸魂工程”,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赋予了城市新的生机和内涵。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发声,让古老的历史文化“说话”, 丹寨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使命,探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通过生态和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交融,做大做强“非遗”文化品牌,真正实现了文化自信和自强,成为黔东南文旅融合、相互促进的范例。
走进苗疆腹地丹寨
美丽的姑娘娜悠与青年勇士蚩尤在遥远的中原涿鹿起舞,一段古老的祭祀吟唱划破宁静如诗的月夜,一束激光从天而降,打在舞台中央的烟雾上,方尤(今丹寨县)大地一片祥和,娜悠与蚩尤相爱了……他们为婚嫁而跳舞,为收割而欢呼,为战争而迁徙,为换来稻种付出生命,又为重新获得稻种跳起锦鸡舞……在这古老原始不加修饰的脚步声、鼓声和歌声中,苗族歌舞情景体验剧《锦秀丹寨》将原生的苗族文化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完美合在一起,讴歌了苗族人历尽沧桑与艰险仍然乐观感恩——“以快乐回敬苦难,以感恩回报生命”的民族精神。观众通过《锦秀丹寨》,完成一场现代人与古老文明的对话,见识了拥有许多非遗瑰宝的丹寨如何述说自己的“非遗故事”。
丹寨县,地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东南部,难见平地的黔东南,天际线都是由层层叠叠的山构成的,大大小小的苗乡侗寨就散落在这无穷无尽的群山深处;苗疆腹地丹寨,建筑往往依山就势,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在丹寨县,聚居着苗族、水族、侗族等20余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和交流融合过程中,“文化千岛”现象引人入胜。
丹寨县汇集了7项国家级、17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县因此也被誉为“非遗之乡”。在许多人眼里“非遗”文化资源相对抽象,怎样才能使人摸得到、记得住呢?“古老的传说”在丹寨比比皆是,但怎样使其古老的文化更能彰显“非遗之美”呢?走出县城老城区2公里左右,在清波荡漾的东湖湖畔,一座主打丹寨县历史文化的旅游小镇想出了妙招——将丹寨最具典型性的“编、制、染”传统工艺,分别搬进小镇,让游客在小镇漫步,观赏中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体验非遗文化精粹
2017年7月3日,丹寨万达小镇正式开门迎客,小镇全长1.5公里,以苗族传统特色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传承与民族风情为核心,依山傍水、交辉相映。小镇内共有59个非遗业态入驻,其中有2名国家级传承非遗工坊,2名州级传承人非遗工坊,13名县级传承人非遗工坊。
自称为“嘎闹”的丹寨苗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原系中国鸟图腾文化一个支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鸟图腾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已深深积淀在了丹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个叫卡拉村的苗寨里,养鸟、斗鸟的习俗源远流长。久而久之,大家对鸟笼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家家户户练就了一手编制精美鸟笼的绝活。走进丹寨小镇,首先看到的便是鸟笼小院。院门前的灯杆上和矮墙上,一串串风格各异的鸟笼随风摇曳。走进室内,如同进入一片鸟笼森林,天花板、四周墙壁挂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笼子,大者能达1米高,小者能把玩于手掌之间,圆柱状、球状、半球状,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都是我们当地老百姓以楠竹、金竹为原料,手工精心编制而成,再刷上一层桐油,既能保持色泽光亮还能防虫避潮。”据小院店员介绍,如今卡拉苗族鸟笼已演变为一种工艺品,不仅漂亮,还有一股别具匠心的文化气息。游客可以观摩学习,编一个简版鸟笼带回家。店家早已做好了备料、打孔等工作,游客可以精选年限和大小适合的楠竹,经过破竹、除湿、定型、雕刻、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编制出各种形态的鸟笼,美观而精致。
从鸟笼小院出门继续前行数百米,“蜡染奶奶”韦祖春的笑容便浮现在眼前。韦祖春的蜡染小院也设置了体验作坊,不同于其它工坊的是作为丹寨第12代蜡染传承人的韦祖春奶奶在她的蜡染小院里亲自教记者制作蜡染。韦祖春说,蜡染的制作,难度很大,初学者很难一步到位,第一步先勾勒出图案轮廓,然后用蜡液填充。第二步将绘好图的棉布放入装满了蓝靛染料的木桶子里充分浸染。最后,把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锅中脱蜡,漂洗后晾干水分,一幅蓝白相间的蜡染作品即大功告成。
顺着“蜡染奶奶”的小院再往前走,一处颇具古韵的庭院让人眼前一亮。小石板垒砌而成的矮墙,院子门拱上的茅草盖顶,看上去古朴而有风韵。院内角落里,一位中年大姐踮着脚、撸着袖子正在反复舀地上木桶内的白色浆液,不一会儿她从水中捞出一块竹帘,沥干水后将白色浆液平铺到一旁的木板上,层层叠加……这项具有上千年的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从石桥村的山洞来到了万达小镇的庭院里。游客若想亲手体验一把古法造纸的乐趣,不妨耐心驻留在此地。小院可以为你提供配制好的纸浆,劳作半小时,依葫芦画瓢,游客就能收货亲自动手的乐趣。
石桥古法造纸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类型,其中彩色纸可分六大系列,在小院最受追捧的当数花草琥珀纸。先将纸浆铺入一个方形木框内,然后取新鲜花草随意搭配,在纸浆上组合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再在上面覆盖一层纸浆,一幅精美的花草画卷便跃然而出。最后把作品框搬到后院进行晾晒,3个小时后,花草琥珀纸就大功告成了。
闲暇之余,游走在丹寨,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些看似传统的“老手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非遗大县”丹寨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创作思想和文旅产业开发的新思路。2019年,祖国70周年华诞,丹寨人献给祖国一幅长16米、宽4.5米的锦鸡蜡染作品。这幅巨大的锦鸡图画有70只锦鸡,从制布、画画到下染一道道工序,全部由丹寨70位染娘自发纯手工制成,这是丹寨人最古老而原始的创造力,他们用保留至今的古朴、浓郁、独特的审美观追求美,创造美,延续美,将当地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成为助力脱贫全县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
“非遗+扶贫”活样本
站在丹寨万达小镇尤公广场上,记者能深切地感知蚩尤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他不仅是苗族的先祖与战神,同样是属于丹寨的守护财神。在另一边的鼓楼广场,夜色下,游客们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手拉手的举行篝火晚会。如史书所载“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2017年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依托丹寨万达小镇,2018年全县产业全年营销收入达1.35亿元,增速12.5%,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50人以上,带动全县3000余人从中获取经济收益;2019年全县带来近30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这组数字佐证了“来丹寨旅游,就是真扶贫”的精准扶贫创新理念。
丹寨,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4月,丹寨整县脱贫摘帽——这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丹寨万达小镇成为文旅扶贫的典型案例。在万达小镇规划建设阶段,万达集团组织专家对小镇的民族文化部分进行指导,让本土民族文化得到保持;在商铺招商阶段,积极动员50多家店铺入驻小镇,占总商户的1/6,确保“非遗”主题;在万达小镇开业后,由万达方和丹寨县文化部门在小镇主办了4次相关比赛,提升了传承人和普通大众传承非遗的技能和意识,促进了小镇和全县业态的发展,进一步营造了小镇的非遗主题。
刚过去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关注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是焦点所在。“从鲜有问津,到走进生活;从濒临失传,到成为新型业态……近年来,非遗正从抢救、普及和展示,逐步向关注艺术审美、文化传承等更深层次发展。与之相应,“非遗热”正在蔓延、升级。立足自身非遗文化魅力作为媒介,通过非遗助力脱贫,亦是脱贫路径的“丹寨经验”之一,丹寨成为“非遗+扶贫”的活样本。
“非遗+旅游”新模式
没有创新就没有传承,古老的技艺如果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时代需求,就很难再次被接受,而丹寨皮纸就在丹寨古法造纸国家级非遗18代传承人王兴武的手里起死回生。2006年,王兴武开始研究古籍图书修复用纸,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性,由于年代最久远的文物古迹都是采用构树皮纸作为书写或绘画的材料,如今用丹寨皮纸修复成为一种命运。现如今,这类特殊的纸张已被命名为“迎春苗纸”,并全面应用于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的文物修复。经科学检测,丹寨石桥的古籍修复用纸至少能够保存1500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理应顺应时代,肩挑保护与传承古老技艺的责任。”作为业内人士,丹寨县非遗中心主任韦士勇一直“苦战”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第一线,身为“局中人”的他希望,非遗传承人可以像王兴武一样大胆创新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对工具的有效改良,使其有效地推进手工艺的转化并带动就业与增收。
“从传承到创新,从保护到赋能。非遗文化的呈现,其实有更当代、更多元化的表达面向。”韦士勇表示,通过“非遗+旅游”,越来越多的来黔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甚至可以参与非遗表演、制作艺术品中,畅享到深度旅游,不断刷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品牌好感度。
“贵州各地旅游资源丰富,再巧妙融入各自的非遗元素,变得更具特色与魅力。”贵州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晓舟坦言,其公司与万达集团共同打造的《锦秀丹寨》体验剧,从2018年演出至今,一直得到了游客的认可基本场场爆满实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节目创作初衷。
作为文旅项目开发的专家,毛晓舟认为贵州多民族共生是“多彩贵州”兴起的文化基础。多样性、原生性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是贵州发展旅游大省的重要支撑,而且也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塑造的核心力量。 她据此建议,县级城市的发展要效仿“丹寨样本”以非遗为主题,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利用非遗项目,为传统旅游内容增色,逐渐成为独一无二的非遗旅游体验。
“非遗可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韦士勇表示,“真正的传承并非‘复制过去’,而是用创新的思想,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各种形式的融合中,寻求和谐与统一。”
2019年,祖国70周年华诞,丹寨70名传承蜡染技艺的染娘制作了一幅巨型的蜡染“锦鸡图”。
浓缩了苗侗风情的丹寨万达小镇。
“蜡染奶奶”韦祖春现场制作蜡染。
在古法造纸小院,小朋友在体验花草纸制作。
在鸟笼小院,苗族女性编制鸟笼。
游客在万达小镇观看苗族歌舞。
大型苗族歌舞情景体验剧《锦秀丹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