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刘禹锡的诗和远方
□高 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传世经典《陋室铭》的作者,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因性格倔强,不媚权贵,一生中被贬谪流放多地,所到之处,佳作纷呈,影响至深。
与播州擦肩而过
历史上,贵州曾常被视为蛮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绝好去处,仅在唐朝三百余年间,被谪贬流放到此的官员就有三四十人之多。刘禹锡没到过贵州,但史料清晰记载他属应到而未到被贬人员。
对于刘禹锡,大家不会陌生,他被白居易推崇为“诗豪”,他的《陋室铭》是流传的经典,一直占据初中语文课本一席之地。在自传《子刘子自传》中,他称自己的祖宗是先汉景帝贾夫人子(刘)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看到这儿,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三国演义》中,卖草席的刘备只要和人打招呼,总会来一句:吾乃中山靖王之后。说多了,别人也就习惯了,连曹操、孙权等一代枭雄都称他为刘皇叔。
刘禹锡不用打祖宗牌,因为他有才学,19岁游学长安,21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后又当上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就是今天的纪检干部,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六典·御史台》)虽说仕途看好,但刘禹锡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起干了一票大事——永贞革新。
宦官篡权是唐朝政治的一大恶疾。从高力士开始,历朝历代的宦官们即便存在生理缺陷,依然渴望指点江山。当时的背景是宦官势力强大,篡夺朝纲,还有地方军阀割据,中央对地方几乎失控。永贞革新就是一群官僚士大夫死磕宦官和地方军阀,誓死革除政治积弊,重构中央集权。仅仅146天,宦官权贵联合手握兵权的军阀反扑,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唐朝第12位皇帝)。永贞革新的十位核心成员更是命运悲催,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八人都被贬到边远州当司马,所以永贞革新也被后人调侃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元年(806),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刘禹锡》)还没到连州,半路上又改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唐朝的司马是闲职,相当于现在的顾问,白居易在诗中都说“司马仍为送老官”。人生还未到达巅峰就直接跌到谷底,刘禹锡由此开启第一轮长达23年的贬谪人生。八司马中,还有一位大名人,就是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的柳宗元。两人既是同榜进士,还有相同的政治主张,更难得的是同时被贬到南方蛮荒地区,人生几乎同轨同频。
从古至今,文人被贬谪之后大多嗟叹命苦,所作诗文流露消极情绪,刘禹锡除外。朗州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34岁的刘禹锡正当壮年,意气风发,可惜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要说没一点落差,一点不郁闷,那是骗人的。与别人不同,他能够随遇而安,苦中作乐,笑面人生,心理素质超级牛。他没有文人的酸腐气息,对粗俗的人和事嗤之以鼻,而是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诗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占卜祭祀的人)。(《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刘禹锡》)俨然就是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以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为己任的乡村男教师。慢慢的老乡们了解了刘老师,刘老师年轻有才气,又没架子,大伙儿都愿意跟随刘老师一起追求文化新生活。抱着对粉丝负责的态度,刘老师创作了十余篇朗朗上口、能唱能诵、通俗易懂的《竹枝辞》。粉丝们沸腾了,蛮夷的嘴里吐出了清新小调。
没什么工作任务,倒也落得逍遥自在。除了教化乡里乡亲,刘禹锡专注于游山玩水、搜奇访胜,足迹几乎遍及朗州周遭的山山水水和历史遗迹,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文化,顺带以文章陶冶性情。在武陵,写下了《登司马错古城》《竞渡曲》,怀念司马错和屈原。泛舟洞庭湖,用《洞庭秋月行》的“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为洞庭湖点赞打call;《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讲的是洞庭和吃货的那些事。在桃源,写下了《桃源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伤桃源薛道士》。还应桃花观薛道士之邀,题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现今,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争夺战中,刘禹锡的诗和墨宝成为常德市桃源县的有力佐证。
最得意的诗作要数《秋词》。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大雁南飞、叶落归根,这些都是乡愁的标配。对文人墨客而言,秋天更是愁情别绪泛滥、无病呻吟的最佳季节。但是流落他乡的大诗人眼里的秋天却是景色别致、诗情旷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时被召回长安。再次在长安相遇时,柳宗元憔悴不堪。比柳宗元大一岁,同样是贬谪十年,刘禹锡却像睡了一觉醒来,什么也没发生似的,等待安置期间一如既往游山玩水。在玄都观看到桃花扑面而来,诗情大发,找块好墙壁,提笔写下一首好诗。《新唐书》中诗名为《玄都观看花君子》,而《旧唐书》则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现在统称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是好诗,就是后两句太扎眼。满朝新贵们,你们都是俺老刘被赶出长安后爬上高位的,不折不扣的政治暴发户。《旧唐书》中关于此诗的影响只有一句话: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被贬十年后才回长安,还没想好去处,宪宗皇帝又要把他赶往更为偏远闭塞的播州(今遵义市)。见过整人的,没见过这样整人的。御史中丞裴度实在看不下去,向皇帝进言:今播州西南极远,猿狖所居,人迹罕至。刘禹锡就是一愣头青,确实说了不该说的话,但他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让他带着老母去流浪,肯定不行。一人去,母子肯定是生离死别,臣恐伤陛下孝理之风。伏请屈法,稍移近处。裴度绝对是位高人,思维缜密,说话滴水不漏,而且句句都往别人的软处去,还给领导留有回旋的余地。良久,帝改容而言曰:“朕所言,是责人子之事,然终不欲伤其所亲之心。”(《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刘禹锡》)此前,柳宗元已有新去处——柳州刺史,听到刘哥又栽了,而且比上次更惨,立马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柳宗元》)皇帝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看到众多属下求情,自己也顺势找了个台阶。柳宗元去柳州的决定不变,刘禹锡不用去播州了,他上次没去成连州,正好补上,到连州当刺史吧。连州就是今广东省连州市。
武则天之后,唐朝拥有两个首都——长安和洛阳。相比连州,播州更靠近东西两都,只是猿狖所居,人迹罕至,自然让人不寒而栗。在为刘禹锡求情时,柳宗元说得更直白,播非人所居。(《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不管当时的贵州在人们眼中是多么的可怕,刘禹锡与播州擦肩而过,实实在在是贵州的一大遗憾。
把失意和挫折踩在脚下
在连州呆了四年半,刘禹锡最大贡献就是登台讲学、培养人才,带动偏远连州进入文化兴盛时期。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刘禹锡欣喜写下《赠刘景擢第》:
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
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
连州在秦朝时属长沙郡,西汉初设置桂阳县,宋朝之前都属湖南领地。
元和十四年(819),因母丧回家丁忧。收拾好行囊,朝长安走去的那一刻,留给了连州城一个孤独的背影。他未曾想到,此后的连州人才辈出,在广东科举场上赢得“科第甲通省”之美誉!也在这一年,好兄弟柳宗元在柳州郁郁而终。
长庆二年(822)正月,刘禹锡到达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任刺史。如果你向往繁华的都市,夔州会让你失望,因为那里只有山和水;如果你想感受多彩生活,夔州绝对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除了山和水,还有诗意民歌。第一次听到当地的竹枝词时,质朴却又动听的旋律让他陶醉,仿佛找到了心的方向。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全都幻化成诗句,再配上当地民歌曲调,刘禹锡创作了大量自然清新的民歌小诗,给古老的歌谣赋予了新的生命。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这两首极为细腻的小诗,描绘出情窦初开的少女丰富而隐秘的内心活动,把含羞不露的内在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又轻快自然。各位读者,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流浪诗人?怎样的一位贬谪官员?我已无解!
长庆四年(824)的夏天,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正是在和州任上,写下了传世经典《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读过无数遍后才发现,《陋室铭》写陋室是假,明心志是真。各位听我慢慢解释。《陋室铭》看似简单直白,其实暗藏玄机。这个玄机就是老刘自比诸葛孔明,南阳有诸葛亮,洛阳有刘禹锡,我是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滴。我就是仙,我就是龙,我就在陋室,我的陋室就是诸葛庐。逢明主我可以一展抱负,无明主我就在陋室里弹琴看书,无聊了看看青苔小草打发时间,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应该就是刘禹锡埋得最深的秘密,也是轻狂桀骜的思想根源。以上内容为个人揣测,不喜可以拍砖。
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回东都洛阳。路过扬州时,见到故交白居易,惺惺相惜,煮酒叙情。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十八,所以也叫刘二十八。
继续向前到金陵,三国时期的繁华都市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刘二十八写下怀古组诗《金陵五题》,其中的第二首《乌衣巷》接力传世: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是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也是本文中最中性最沉稳最显悲情的诗作,没有之一,因为作者既不中性也不沉稳更不悲情,写出这样的诗实属难得。
大和二年(828),刘禹锡由洛阳重回长安,任主客郎中。主客郎中不是医生,而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及外宾接待的官员。从第一次被赶出长安城,到回到故地,已经在外漂泊了23年。23年足以让人涤荡年少轻狂,看清世间冷暖,悟透人生,回归平淡,但刘禹锡除外!一首爱憎分明的《赏牡丹》,再次成为流传的经典: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芍药既是名花,还是一味中药。在狂人刘的眼中,庭前芍药就像宫中的宦官,妖艳而无骨骼,而池中的荷花就像远离世俗的文人,洁净但缺少情韵,唯有牡丹才能堪称国色天香。如果说作者自喻为牡丹,估计没人有歧义。
牡丹开尽桃花红,走起!到玄都观看桃花去。
玄都观完全变了。14年前的花开时节,从高处俯瞰道士种下的桃树,桃花如云似霞,竟把道观遮蔽得只露出点点轮廓。我就在这赏过桃花,还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那是何等豪气!何等痛快!14年后,道士、桃花无一复存,只剩下玄都观在春风中独自矗立。玄都观你还记得我吗?14年前,你的桃花我的劫啊!往事涌上心头,老刘驴性又起,再挑块白墙,写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
旧权贵们,估计你们不会想到,当年在这里赏花的刘郎又回来了。我就是胡汉三,我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号外,号外,小强回来了!好事者纷纷奔走相告。有人更是闲得无聊,把相隔14年小强两次赏花的心得作了分析比较。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旧唐书·卷一百六十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刘禹锡》)才华横溢却言行轻薄又毫无悔改之意的刘禹锡第三次被赶出长安城。这次是没有桃花的桃花劫!
此后的狂人刘禹锡先后任苏州、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刺史。在三地,一如既往的好人缘,深得百姓爱戴。在苏州任上刘刺史被狗仔队盯上,上了娱乐头条。唐朝有一官职叫司空,和司马一样是虚衔。当时扬州有一杜姓司空久慕刘刺史的才学,就在家中设宴。酒酣耳热之际,主人叫出家妓歌舞助兴。一见此女,刘刺史浑身燥热,即兴赋诗《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鬓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大人啊,这样的美人你倒是见惯了,已经不足为奇,成语“司空见惯”就出自于此。你的司空见惯无所谓,第一次见面却让我肝肠寸断啊。想必杜司空也是出手阔绰之人,为了抚慰刺史的断肠之苦,当场就将此女赠与刘禹锡。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刘禹锡,铮铮铁骨之外不乏男儿柔情,绝非不解风情之人。这种事从古至今都吸人眼球,故事版本自然泛滥,为突出史料性,我选择的是宋朝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版本。
大和九年(835),27岁的唐文宗李昂(唐朝第15位皇帝)不甘为宦官的傀儡,和心腹密谋策划诛杀宦官头目仇士良,欲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皇权。一日,以观露为名,文宗皇帝将仇士良骗到禁卫军的后院,欲将此人了结。半路上,仇士良察觉后随即逃离,随后宦官集团血溅长安城,史称“甘露之变”。之后,辅佐过三朝皇帝的裴度以年迈多病为由,辞去军政要职,离开长安回到洛阳。也在这一年,拒绝赴任同州刺史,白居易到洛阳任闲职。
开成元年(836),刘禹锡结束流浪刺史生涯,选择在老家洛阳改任闲职。三人中,裴度71岁,刘禹锡64岁,与白居易同龄。只要大哥有空,仨老头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旧唐书·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一百二十 裴度》)
回首往事,刘老头依然锋芒不掩、任性不改,豪情不减,《浪淘沙九首》中第八首再度圈粉无数,成为励志名句,直至今日影响从未衰减: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会昌二年(842),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71岁。
一生都在怼权贵,从未低过头弯过腰,倔得像头驴的刘禹锡,在政治黑暗的中唐,居然生前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当然是虚职),死后追赠户部尚书。更神奇的是,在失意与挫折中,用一生的时间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一直在歌唱生活,一直在造福苍生,这是何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