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张牌” 多举措助力消费扶贫
□薛承梦
消费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举措,通过线上和线下多元渠道购买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和服务,将爱心行为、慈善行为与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有机结合,是一种“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模式。在消费扶贫行动中,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献爱心、济贫困”的传统美德,把日常经济消费行为与爱心行为结合起来,踊跃参与到消费扶贫行列中来。民主党派各级组织都有各自联系的对口帮扶点,在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打好“三张牌”,多举措助力消费扶贫。
助力打开消费扶贫入口
一是打好省(市)内资源牌,增强消费扶贫内力。帮助推进扶贫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超市,就要有效利用好民主党派的党内资源。民主党派各省、市委会在地方高校、职业院校有基层组织,民主党派成员中有实力企业家、大型超市与批发市场经营者,要挖掘集团消费潜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活动,帮助协调种类丰富品质好的扶贫农产品进入高校、企业、机关食堂;协调民主党派成员企业在自营超市和批发市场设立扶贫农产品专区专柜,争取省、市直机关扶贫农产品展销会定点摊位;通过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扶贫农产品采购信息,动员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民主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群众参与消费扶贫,增强消费扶贫内力。
二是打好省(市)外资源牌,寻求消费扶贫助力。各民主党派基本都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应依托这一平台寻求消费扶贫的助力,通过组织或邀请西部省、市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家,赴东部省市就地方优质农产品进行推介,邀请东部发达省市企业家赴贫困地区考察特色产业,对接消费扶贫项目及优质农产品参加农产品展览会等相关事宜。
三是打好境外资源牌,助推消费扶贫出海。各民主党派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传承,如民革与原来中国国民党之间具有不可割断的历史渊源关系,致公党与海外华侨华人和洪门组织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台盟与台湾岛内群众具有亲情与乡情的优势。另外民主党派成员还可以群团的名义举办论坛、纪念、联欢,以个人的名义开展探亲、访友、讲学,以地方的名义引资、引智、引才,多渠道、多方面促成交流合作。因此,应发挥民主党派的对外联络的优势,进一步激活民主党派与境外爱国团体和人士的联系,通过网络平台不定期推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信息需求,在民主党派组团或参团的考察活动中,加大扶贫农产品的推介力度,邀请海外侨领和港澳台同胞来交流访问、考察投资,为消费扶贫出海拓宽通道。
助力保控消费扶贫出口
一是厘清消费扶贫需求。民主党派要对联系帮扶的乡镇村的扶贫产品进行调研,摸清地方资源和需求,建立扶贫产品项目库,梳理编制扶贫农产品目录,实时动态更新和丰富完善名录。要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和价格关,即质量不达承诺标准、产品价格高于市场均价的农产品不得纳入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在民主党派组织开展的各类消费扶贫活动中,优先推销进入目录的扶贫产品。
二是建立产品溯源体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群众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但很多民主党派帮扶的县区质量追溯体系尚不完善,因此,民主党派要帮助产品溯源体系不完善的县区进一步健全优化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监督管理系统、销售查询追溯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强化产地与消费地监管信息共享、认证结果互认,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检测与产地准出制度,将相关企业和产品优先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构建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
三是培养消费扶贫信誉度。在消费扶贫中,一些农民合作社不遵守合同,不讲诚信,农产品滞销时就寻求帮助,销路好就坐地起价,甚至毁约,让牵线搭桥的人和采购方寒心。因此,我们应组织法律专家为他们讲合同法,督促合作社守合同重信用,帮助合作社培育信用意识,深入开展合同信用管理工作,使其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经营信誉度,如有不遵守合同、不讲诚信的企业则停止对其再帮扶的资格,并告知其当地政府,不再纳入党派帮扶名录。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省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