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基于微观层面展示贵州脱贫攻坚的立体画卷
——读《从脱贫解困迈向乡村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贵州“百村调查”》有感
□陈朝伦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系列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制度和实践创新,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减贫范例。贵州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探索出具有时代精神和贵州特色的减贫之路,世代贫困的“宿命”被根本改变。这些年贵州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和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我们也可以说,贵州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如何总结脱贫攻坚经验,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方法,为世界反贫困提供经验借鉴,是当前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恰逢其时,由贵州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编写的《从脱贫解困迈向乡村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贵州“百村调查”》(以下简称《百村调查》)正式出版。捧读之余,深感《百村调查》犹如一幅立体画卷,是一部基于微观层面多维度解读贵州脱贫攻坚的精品力作。
这是一部全面展示基层脱贫、现实性强的力作。当前,贵州脱贫攻坚正由决胜之年迈向全面收官之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段,我们必须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现实是本书的源头活水,本书又是对现实的理性关照。《百村调查》分为总报告和决策定向、党建扶贫、产业扶贫、“三变”改革、基础设施、转型发展、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科教扶贫、治理创新、搬迁扶贫、帮扶扶贫、政策落实、故事讲述14个篇目。在105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脱贫攻坚亲历者、见证者的深入访谈,用数据和案例说话,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真实反映了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村庄过去与现在特别是当下的发展面貌。《百村调查》揭示的乡村摆脱贫困、迈向现代治理的微观经验,对于像贵州这样的后发省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策部署,无疑具有现实参考借鉴价值。
这是一部鲜活生动、现场感强的力作。《百村调查》瞄准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调查各村脱贫攻坚的微观现场,用细腻鲜活的笔触勾勒了宏观政策在农村的落实、产生的效果、形成的经验,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让人看到了广大干部是如何将国家战略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和惠民福利的,看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给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的真切、具体而深刻的改变。如在《岩博村: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巨变》中,看到了村支书余留芬“要么就不干,要么就干好,一定要带领群众换个活法,打破这几十年来无法摆脱的贫困”的坚定决心。又如在《手握金钥匙,打开致富门》中,我们看到了箐口村通过盘活资源,以及利益联结、抱团发展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这是一部追忆历史、厚重感强的力作。唯物史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受规律支配,而要认识这些规律,必须基于历史、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百村调查》微观层面的探究,就体现了这一道理。书中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反贫困的整个历程,分别从艰难曲折的反贫困探索、改革开放促生产缓贫困、瞄准贫困区域实施开发式扶贫、实施“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把扶贫开发确定为“第一民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六个阶段阐述贵州减贫历程。作者力图呈现贵州减贫事业历史变革的宏大场景,如在艰难曲折的反贫困探索阶段,贵州各级干部大胆探索,创造了“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顶云经验”,“北小岗,南顶云”的探索也拉开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大幕;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则戎乡干部群众年复一年地“猛攻千古石,细抠万年土”,探索出将几千亩乱石山改造成花果山、米粮川的“则戎之路”。读后令人对贵州减贫事业的整个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经验有了清晰了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启示性强的力作。“明天是今天的延续。”我们关注当下,也应着眼未来。无论是高质量脱贫攻坚,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新时代农村是一幅怎样的画卷?新时代的农业朝哪个方向发展?新时代的农民要在哪些方面提升?我们当以《百村调查》为借鉴,进一步深入总结农村产业革命、脱贫精准打法和工作作风等重要经验,将其转化为推动贵州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