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 翁 亭 游 记
□周 军
提起安徽滁(chú)州的琅琊山,人们马上会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久前我与友相约前往,游览了滁州琅琊山,才知道,醉翁亭里不仅有欧阳修。
进入山门,但见群山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小溪水声潺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石碑,上刻《醉翁亭记》全文,为明代诗书画大家文征明行书长卷,一气呵成,错落有致,疏朗大方,气势非凡。文征明少时曾跟随其父在滁州生活三年,留下了大量诗文。
有溪水自山间流来,溪南侧有两泉,左右并列,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上有清康熙时滁州知州题的“让泉”碑刻,这就是欧阳修提到的“酿泉”。据说两泉每500年相“让”一次,故此得名。我脑海里立即闪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之句,不禁抬头望去,见是一个院落,隐约可见飞檐凌空挑出。进入大门,迎面是一道花木扶疏的照壁,照壁东侧有个小巧别致的月亮门,上有“有亭翼然”的砖雕。上几步台阶跨入月亮门,却是一个小院落,院门内有一副砖刻楹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香犹在。”定睛往上望去,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出现在眼前——12根立柱支撑起歇山式屋顶,覆盖黑色瓦当,四角飞檐翘翅。亭子南北有门相通,四面临风,上方横楹有一块牌匾,黑漆底镶金字,苏轼墨宝,果然是心驰已久的醉翁亭。
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醉翁亭北面有一座祠堂,上书“二贤堂”。我不禁疑惑,欧阳修之外还有谁呢?进入堂内,只见东西并立两尊塑像。原来,此地除了欧阳修,还有一位王禹偁(ch ēng)。王禹偁和欧阳修年龄相差50多岁,二人虽没有同朝为官的经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政期间,二人都力主革新,兴利除弊,敢于直言,导致仕途坎坷崎岖,几起几落;在诗文上,二人有着共同的主张,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所写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生著作颇丰,开创了一代文风;更重要的是二人都先后在滁州当过太守,勤政爱民,政绩斐然,颇受民众拥护。二贤堂是滁州人为纪念曾知滁州的王禹偁和欧阳修所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
尽管仕途崎岖,但王禹偁并不消沉。他任滁州太守不足二年,因有善政,滁州人甚为爱戴,在瑯琊山上立祠祀奉。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不久即前往拜谒,并写诗表达了对王禹偁心仪神往之情,足见其对王禹偁的尊崇。
游醉翁亭,意外瞻仰二贤堂,得知欧阳修之外尚有王禹偁,是我此游的最大收获。出二贤堂拾级而上,来到一个宽阔的平台之上,其上的山洞里有供奉着琅琊山山神和观音菩萨的玄帝宫,门口的香炉灰烬满满当当,没有燃尽的香烛尚散发着袅袅青烟,旁边的古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带。我不禁感慨:真正为民办实事的二贤堂门可罗雀,而虚幻之中的神庙却是香火鼎盛。
如今,醉翁亭已不再是九百多年前荒山野岭之中的一座孤亭,而是被当地打造成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以纪念先贤为文化载体的风景区。景区内茂林修竹,溪流淙淙,亭台错落,虽少了些当年山野粗犷的情调,但也平添了几分幽深雅秀的韵味。走出景区,我回望大门上“意不在酒”四个大字,又何止“在乎山水之间也”?心中荡漾的是对先贤的缅怀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