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寻找散落的历史遗迹
□文/图 周远德
那天,遵义广播电视台记者李俊打电话给我,说是在高坪大桥发现一座抗战烈士墓,建议我去现场看看。
周末,正好遵义市红色文化收藏协会在汇川区新开业的林达市场举办收藏品展览,听说有很多文物古籍藏品展览,于是我和市档案局原副局长罗光阳决定去看看。那天天气不是很好,到林达市场时正在下大雨。由于藏品多内容丰富,我们在那里呆到下午3点过。雨停了,心中始终牵挂李俊说的抗战烈士墓的事情,于是我和罗光阳商量,去高坪看一看烈士墓。那天老天爷好像有意和我们开玩笑,我媳妇开车,在前面带路。她导航属于汇川区高坪镇大桥村,可导航把她导向回走,直接在董公寺上高速路,沿播州区方向而去,我一听要从播州区走,知道路径不对,立即叫媳妇在高桥收费站下道,然后再返回到董公寺。导航好像定要和我们开玩笑,董公寺下道之后,把我们导入走桐梓的老路,从董酒厂旁边插过去,进入川黔公路的老路,走了100米,前方是个施工工地,直接把路拦腰切断,无法通行。我们倒车,又返回到董公寺复烤厂,从左侧的小路通行,曲曲折折的走了10多分钟,汇合到遵龙大道上,才坦坦荡荡到达高坪镇大桥村。我们直接把车开到大桥村委会下面的公路边停放。村委会左侧是大桥小学,右侧是村卫生室和一户人家。我跑到这户人家,询问抗战烈士墓在什么地方?女主人回答说没有听说有抗战烈士墓。她只知道沿公路往前走200米右侧有两座红军烈士墓,每年清明节小学都要组织学生去扫墓。到是她家男人指着前方一个小山丘说高树旁边的包谷土里,好像是抗战烈士墓。我打电话给李俊,他说他也没有去过。他叫我找高坪一位热心人罗春,说他是一个文史爱好者,对这些方面很熟悉。他把罗春的电话发给了我。于是我打罗春电话,他叫我们等等,他10多分钟就过来。我想,利用这个等的时间,何不去看看前面的红军烈士墓。女主人听说我要去看烈士墓,她说她给我带路。她把我带到前面200米处的路边,指着房子后边对我说,就在那里,你去看吧。公路边是一小丘土,我从土里拉着野草爬上坎,看到左手边是一个土堆,我把茅草刨开,走到土堆面前,看到一块石碑立在墓前。土堆长3米,墓高1.2米,上面长满了野草,应该说这个墓是没有人打整的,经年累月,长满了杂草。墓碑边上有一束枯萎的花,想必是学生们清明节为烈士扫墓献上的。墓碑前面就是土坎,土坎抵拢了前面的房子。我把墓碑前的野草刨开,使整块碑显露出来。碑高1.2米,宽0.55米,厚0.12米,碑质青石,碑文阴刻,楷书。我用手机照墓地的全景,却照不全,只能弯腰将屁股抵在房墙上,才能勉强照下墓碑的内容。墓碑正中是7个大字“于克非烈士之墓”;上面弧形从右到左8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面右侧是烈士基本情况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剿匪指挥部警卫二连战士,系湖南省武岗县冈外渡頭桥人,于一九五零年九月在遵义县高坪区混子乡与土匪作战牺牲”;碑面左侧是立碑时间及单位:“中共高坪区委、高坪区公所,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四日。资助单位:高坪中学全体师生、高坪镇中学全体师生、高坪小学全体师生、大桥小学全体师生”。回来后我查阅了《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志》,据《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志》对混子乡剿匪战斗记载:1950年1月14日清晨,匪首苏志东、晏子高、张锡波等人纠集200余名土匪佯攻混子乡政府,中共遵义县委派往混子乡接管旧政府的人员正在召开支前委员会议,研究征粮工作。疯狂的土匪把乡政府围个水泄不通,用机枪、步枪、手榴弹向乡政府木架房射击,企图将工作队置于死地,与会人员立即停止开会,工作队员兵分四路阻击土匪进攻,他们一边还击土匪,一边迅速撤离乡政府。艾尚功为掩护其他队员安全转移,他挺身而出,凭着手中的驳壳枪向土匪射击,他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使其他队员安全撤离。
从时间上推断,我想于克非烈士可能就在这场战斗中牺牲。
与于克非烈士墓并列的有一座无名烈士墓,该墓为土墓,规模不大,无碑。听当地人介绍,该烈士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红军烈士,长征时路过大桥牺牲;另一说法是1949年11月解放军部队经过大桥时,因病亡故。两种说法都未能找到准确的证据。因无名无姓,推测红军烈士可能性较大,因为解放军过大桥病故的,应该有名有姓,并知其部队和连排番号。
刚看完两座烈士墓,罗光阳就打电话给我,说罗春来了。于是我赶忙过来。一看到罗春,是认识的,是省考古所所长周必素的同学,一个文史爱好者,我曾送过一套《遵义府志》给他。罗春带我们到对面,把车停在公路边一户人家门口,沿小路上到房屋面前的小山堡上,就见土坎边有一个土堆。这是一个土墓,墓高1.2米,直径3米左右。一块干净的碑石倒在土坎边。罗春说,碑石被发现的时候很脏,他们用水冲洗之后才看清上面的字迹,由于时间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看不清楚。碑文正中是:××委员会运输总司令部、××川桂公路线区司令部少校科员樊餘慶之墓。右边则记载了樊餘慶基本情况:樊君餘慶号濟生,陕西长安秦渡镇八区,生于民国前一年十月十四日,××××参加革命,念四年由陆军交辎学校辎重科第二期毕业,历经黄安修水剿匪战役,累建奇功,念九年五月因公由筑携眷赴渝,念五日经遵义北大桥镇因路途崎岖泥泞,司机失慎,将车倾覆。君不幸因而殁命,妾率子痛哭之餘志此以为念。左面则为:妻田氏盛清江苏镇江人,率子望麓敬立。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六日勒石。
看完这三座墓,心情毅然沉重。前面两座烈士墓,为了革命事业,为了遵义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的遗骨就这样流落异乡,也许他们的家人还不知道他们牺牲,苦苦地盼望他们回家。樊餘慶墓虽有妻儿为他立碑,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妻儿离去之后就是永久的别离,他们来看过他吗?一串串疑问萦绕心头……
从山堡下来,罗春告诉我,在鸣庄村有一块碑,可以去看看。于是沿210国道返回2公里左右,进入遵龙大道就到了鸣庄村,这里已规划为科技工业园区。周围房屋已经撤除,大道右边砌了围墙。我们沿墙口进入,完全是一遍撤除的废墟。废墟中有一口水井,在废墟中很醒目,就像入淤泥而不染的荷,顽强地屹立。我走进水井,井中的水清冽,我掬起一捧水吸入口中,香甜浓郁,沁人心脾,使人精神振奋。井上面用条石砌成拱形,分内拱和外拱,外拱在内拱之外30公分,对水井起很好的保护作用。外拱之上盖着一块薄薄的水泥板,板上堆满了废砖碎石,上面以前应该有建筑,撤除的痕迹清晰可见。水井背面嵌有一块碑,碑长1.42米,宽0.67米,刻有字,楷体,阴刻,苍劲有力。碑文竖立,除少部分脱落外,大部分清晰可见。这是鸣凤村的一块鸣谢碑,1946年鸣凤村全体村民为感谢民国中央训练团第一大队为当地群众修井而刻。碑文内容为:
中央训练团第四军官总队第一大队四中队全体同学修建。村旁古井,卑濕苍莽,简陋不堪,村中汲饮習为安焉。不知厯幾何年?其间有识之士久欲提倡修建,苦於力不从心。丙戌年秋季,军官总队四中队全体官佐学员、中原抗战受伤官兵,驻於兹土修养训练,朝夕取饮,□□□其泉,源源滚滚不舍昼夜,气味清冽,冠於是郷惜蓬蒿满径,泥泞错杂不特,外观不雅,堪至大碍衛生,于是慷慨捐俸。(工建筑佈置精緻,即於秋末落成。颜曰“圣泉井”,盖战胜东洋乐饮斯泉之义。从此尘污不染,清濁攸分,惠我郷人,寕有涯乎!於是聚倾谈,谓各长官之处斯土者,不过暂时耳。而吾人生於斯长於斯,舆此(世世相依,以暂时侨寓之人,捐资建设,而处斯土者不负一钱,不劳一力,坐而安享其成。揆之人口物理未免不伦,於是醵全体聊缀数语,泐之贞珉,俾后之人雇(思义之当时军民之情感,岂特留去后□□□而已哉!
鸣凤村全体民众鸣谢泐石
民国三十五年孟冬月 谷旦
(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这是1946年民国中央训练团第四军官总队驻扎高坪的实物见证,是典型的抗战遗址,并是遵义为数不多的一处抗战遗址。我担心这遗址因周围的撤迁被毁坏,于是用手机向一位区政府领导联系,说明了情况。后来,我又向汇川区政协副主席何念玲报告了此事,她非常重视,约我抽空和她一起去看看这几处遗址。后我们一起去了大桥和鸣庄村,看着散落在乡野中的孤零零的烈士墓和废墟中的水井碑记,她心情非常沉重,当即责令区政协文史委立即写出情况反映,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并与区文管所联系,现场制定保护措施。
这是散落的遗迹,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历史遗址遗迹,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历史,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牺牲的烈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这些散落的历史遗迹,应该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