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5

脱贫攻坚的桶井足印

 

——报告文学《情满乌江》序

 

□张贤春

 

  2017年7月初,接到铜仁市文联转来市委宣传部关于征集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启事的通知,像往常一样,我将这一通知转到了相关文友群中,再点对点发给了有一丝可能撰写报告文学的文友对话框里。

  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我没有抱任何希望,包括我自己。因为,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如果不是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士,谁能知道众多的真人真事?如果不是有心人持之以恒地记录,谁又能掌握众多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就算两者都具备,谁又能充分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将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及时“报告”出来?可以说,成功撰写报告文学的人,不但要具备新闻知识,有过成功的新闻实践,还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实践。

  我觉得,杨旭具备这两个条件。之前,他曾在合兴镇党建办公室负责,除了日常工作,还负责编辑综合型双月刊《今日合兴》、微信公众平台《扶阳足音》,同时还在省内外媒体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自选出版了《铺子湾那些事》。自2009年以来,在《中国诗歌大观365》《贵州作家》《贵州剧作》《铜仁日报》等发表了不少散文、诗歌。自2013年起,在县作协举办的文学奖评选中,年年榜上有名。2015年还成为了铜仁市作协会员。

  全省20个极贫乡之一的桶井土家族乡脱贫攻坚战打响,曾在合兴任过镇党委书记的县委常委吴飞、时任合兴镇党委书记的熊飞,被“重用”到桶井任了书记、乡长。他们深知新闻宣传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请示组织部同意,县委办2016年11月15日行文,于是,杨旭就从合兴镇党政办公室到了桶井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工作就是每天随领导们一起下队,挖掘和发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干群们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挖掘整理极贫乡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创新的先进做法,撰写新闻稿件和办公室的相关材料。因此,他在德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桶井前线,成了一名脱贫攻坚的“文军先锋”。

  我将征集报告文学的文件转发给他后,打电话给他,说他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具备写好该乡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条件,如能将此报告文学撰写成功,也就能见证全县脱贫攻坚之“一斑”。

  2017年7月10日,我将拙作报告文学《德江城市梦》发给杨旭参考。其实这是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的,题材没有他的广泛,文字不足3.5万字,而他将完成的是一部反映桶井这个极贫乡脱贫攻坚全面工作的书。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从杨旭的新闻报道中知道:

  不时来桶井蹲点指导脱贫攻坚的省领导,在这里的身份都是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长。他们发出的声音尽管各次都不同,但其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硬碰硬的信心决心,超常规的力度办法,精准施策,强势攻坚,务求实效,坚决打赢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战的精神从未改变。

  先后担任常务副指挥长的省文化厅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的市委领导像走亲戚一样频繁来到桶井。

  前线工作队的队员,除了乡里的领导,就是部门领导及其下派的支书、第一书记、民选支书。

  指挥部和前线工作队的工作,以及下设在各村作战所的人们的事迹,脱贫攻坚的成效,经常能从媒体中耳闻目睹。

  当然,作为铜仁市作协副主席、德江县作协主席,我更关注我需要的结果。

  2017年8月19日晚,杨旭将取名为《贫缘鏖战》报告文学的部分章节发给我,留言:“还没有弄完咯。这个写法不知道得行不?”

  我看后觉得他掌握了第一手丰富的事迹和细节,但新闻手法表述偏重了些,建议他注意作品定位:首先是文学作品而非通讯,是以故事、语言、思想来吸引读者的文学作品,只是这些故事、人物是真实的而已。一切以自己是局外人愿不愿读为准。同时在网上看看或购买优秀报告文学作品阅读,并将部分年优秀报告文学的部分网址发送给了他。

  2017年10月13日,在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前来德江开展脱贫攻坚采风和文化扶贫调研工作座谈会上,我再次追问了他的写作进度,探讨了报告文学中对一些事件的处理方法。提醒他,离文件规定的交稿时间只有半个月了。

  还好,市委宣传部通知,征集截止时间推迟到年底。后来又推迟两次,现在截止时间是2018年年底。此是后话,也说明撰写报告文学难度大,交稿的人不多。

  2018年1月30日,我建议他将报告文学申报为市重点文学作品,上报省作协申报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扶持文学作品。

  5月11日,针对市委宣传部再次征集报告文学作品的启事,我向市文联转报了他从中挑选1万余字组成的单篇报告文学《拆网箱》。

  5月30日上午,杨旭将名为《贫缘鏖战,决胜桶井》的报告文学发我征求意见,我用两个半天和两个晚上,仔细读完了这部电子版字数16万字的作品,并将我认为应该增删的内容、修改的方向,进行了标识、批注,另提出9条修改建议。建议包括:精简标题;多用文中以人带事、以事带人成功篇章的写法,少用领导讲话、表扬性评价、总结性概述;不要直接引用已发新闻作品,更不能全篇引用文学作品;注意核对内容的真实性、人物的身份,非不得已不要使用化名;以一根主线(递进或相关逻辑性)排列好章节,以防重复和遗漏;每章都要有不断的问题出现,再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写出3000字左右的内容简介,看看归类是否恰当,递进逻辑是否相符;多描写少叙述,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6月7日23:51,杨旭在微信留言“特意在合兴闭门修改了一个星期,今天基本完成。我发给你,再帮我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什么情况?”

  我在手机上连夜看完更名为《贫缘鏖战》的这部作品后留言:

  比起前稿来,调整删减幅度较大,逻辑性和故事性进一步增强了,但领导在会议中、讲话中、规定里的现象还是重了点。着笔领导应多在具体事件上,即使某领导不在岗位上了,也能让后任者信服,让百姓有好的口碑相传。一句话:十年八年后这书中说的人、事,还有人愿意看。否则,读者即使读,这类内容也会一目十行扫过。关键的问题是,读者会因此而合书丢下,从而使好的故事也因此得不到传播。

  电子版坏眼睛,也为了同时征求多人意见,最好打印几册,分别送愿意提意见的人修改。

  有文友看过我以上那些拉拉杂杂的建议后说:不愧是兼做弹花匠家女的食客。

  我答:送上门的菜,难道不趁机以我的口味为标准说下盐感醋酸?至于为什么不“纺”,呵呵,一“纺”我就露馅了。

  又隔近三月,杨旭将更名为《情满乌江》的报告文学发给我,他谦虚地说,这是凝聚了上至县领导下至村干部心血的修改稿。我又逐字逐句读起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稿的书稿,比起我看的第一稿,删除了数千字,增加了两万多字,更为重要的是,“花开数朵各表一枝”的结构,吸引人的故事,流畅的文字,让人手不释卷。在忧伤、惆怅、激动、感人、喜悦、欢乐的文字里,我读到了桶井脱贫攻坚的成果:

  一铲一铲地挖,一车一车地推,新建了“组组通”公路62条,长达167.69公里。至此,已无应该通车而没有通车的村组。

  夹石大桥、县城至桶井二级公路全面启动,2019年底将竣工。

  连片规划,逐户核查,统一流转,入股分红,集中流转到合作社,调减玉米等低收入作物,栽种花椒1.5万亩、菊花1500亩,先后发展370亩食用菌基地,新增肉牛3000头、生猪6000头、肉兔5000只、家禽2万羽……

  桶井极贫乡脱贫攻坚专报《建立合作社,聚焦发展动能;结构调整,土地效益倍增。——极贫乡桶井组建合作社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和好评。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后,作为产业革命的改革创新交流材料在全省推广。

  拆除网箱养鱼156家,清理网箱1万余平米,乌江桶井段环保得以整治。

  将一条街两排房的集镇扩容2.5平方千米,集镇路网增加3.5千米,被定为省级示范小城镇打造。

  新建了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楼,配套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亮丽,教学质量从3年前全县挂末位置跃升至全县上等水平。

  打造医共体,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解决。此举引起《当代贵州》《贵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作为全省改革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一家一家地动员,一人一人地做工作,两年中,有3367人迁出生存艰难的山沟,其中2241人去了铜仁市大龙开发区,有1126人搬到县城楠木园。他们生存的环境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

  我罗列“浓缩”这些类似于标题新闻的内容,读者肯定读得沉闷了。是。你不想沉闷,就去读书中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寻找根,探究源,在感动中记住那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和事,分享他们在艰苦奋战中酿造的欢乐,借鉴他们“三刀四识别”“三访四问”“五个并重”“‘四对’工作法”“讲习所六讲六比”“党建问诊30分”等工作经验……

  在众多的人和事中,我向大家推荐他:

  在第一批选派和抽调到桶井的名单中,并没有杨东升。之前县里各部门要派出人员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到桶井乡驻点办公,吴飞打电话征求杨东升的意见,杨东升拿不定主意……

  “倒不是我怕极贫乡条件艰苦,最关键的是家中84岁的老父亲没有人照顾。”杨东升的大女儿考上大学了,二女儿进入县城读初中,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只得在外租房,妻子只好去陪读,这样一来,让84岁的老父亲一个人在家怎么行呢?

  桶井乡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那一群扶贫干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决战贫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些创新做法,需要挖掘整理。杨东升想到这里,坐不住了,与在贵阳工作的二哥商量,将父亲送到二哥家,与父亲约定:“桶井乡脱贫了,我就来接你!”

  “忠孝两难全。一种职业的追求让我选择了不孝,但同时也得感谢家人的支持。”杨东升如是说。

  就这样,杨东升来到了乌江畔,成了桶井脱贫攻坚中的一员,每天白天下队,晚上加班加点撰写新闻稿件,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2017年10月的一天晚上,杨东升写完了当天的新闻信息,发现喉咙有些异痒和疼痛,准备去睡觉,突然接到第二天有省委领导来调研,需要准备相关材料的通知,于是他和办公室的同志们一直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又忙了一天的后勤接待。

  第二天晚上,杨东升睡在床上发现呼吸困难,说话已经不行了,被送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说:“你对自己的生命太不珍惜了,再来迟半个小时,恐怕要去见阎王了。”原来,他扁桃体发炎,由于没有及时就医,导致扁桃体肿大堵塞了喉咙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威胁到生命。

  “办公室都是些才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家经验不太足,那几天正好有重要工作,得帮一下他们,所以耽误了。”

  桶井乡脱贫攻坚确实与其他乡镇的工作不一样,因为贫困人口一万多人,是其他乡镇的数倍甚至近十倍。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干部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周末不休的常态。

  “全乡干部都一样,我也不能例外。”杨东升说,“除了家里硬是有特殊情况,自己基本不请假。”因为这,小女儿杨媛艳对杨东升很是有意见。

  那是2017年深冬的一天,妻子打电话来说,学校语文老师要求,每天晚上必须把孩子朗读普通话的录音发到家长微信群里,这是一个普通话练习每天必须上交的作业。妻子由于读书少,不会侍弄手机那些功能,作业一拖再拖,孩子每天到学校都要被老师批评。

  杨东升打电话给学校老师致歉,老师用一句话给他上了一堂课:“自己的孩子得自己关心一下!”

  为这,虽然后来老师没有再批评孩子,但是,女儿的心里却对爸爸很有些看法。

  “这个事情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不可能让孩子长期不按时完成作业呀?”办公室张杰总是要把事情弄清楚,接着追问。

  杨东升回答:“事情早就解决好了!”杨东升回家时,耐心教妻子学会了录音,制成文件,上传微信群。

  有一次,杨东升为了完成蹲点报道任务的撰写,连续36小时没有睡觉;有一次,杨东升为没有时间辅导女儿完成暑期作业和妻子闹得不愉快;有一次,没有抽出时间去贵阳看望生病的父亲,他被二哥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当然,人们对杨东升的成绩也能如数家珍:自2016年11月以来,撰写脱贫攻坚党建信息125条,被市级以上媒体刊发100余条,其中《人民网》刊载43条。《桶井乡党建三个一助推脱贫攻坚》,在《铜仁日报》整版刊出;《桶井乡三访四问撑起留守老人一片天》,在《人民网》刊发后,引起贵州综合改革办公室重视,呈国务院扶贫办,得到副主任欧青平同志的高度肯定,省改革办在全省推广;《桶井乡农村综合改革亮点纷呈》在多彩贵州网发表后,县改革办推荐上报,以《德江县“五个并重”决战深度脱贫攻坚》在《贵州改革交流》简报刊发,得以在全省推广……上面已经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杨东升是谁?聪明的读者可能早就猜到了,因为“旭”就是早晨太阳才出来的样子;大家也因此看出了我的“偏心”。因为,比起书中其他人的事迹来,他算不上最优秀的“典型”,最优秀的“典型”,在书中随时都可“碰到”。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想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最好和我一样,去书中提到的现场看看,同时听听群众的口碑。

  9月14日中午,即将读完《情满乌江》,杨旭打电话来邀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这部报告文学写序。

  我说:“这先是报告,再才是文学,而且是‘报告贵州省20个极乡桶井脱贫攻坚的事迹’,不管是从参与领导的级别,还是脱贫攻坚本身,都是政治性很强的事儿,应由领导提笔,且他们对这一攻坚战役的始终和前景,不管是点还是面,宏观还是微观,都成竹在胸。”

  他回答:“领导说,上面有规定,领导不能写序。”

  “有这规定?”我又推,“那也得请知名的作家、学者写,才对得住这场在省里挂号,省、市、县、部门、乡村领导和两万多群众都参与的这场攻坚战。用他们的学识水平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阅读这本书,知道桶井是怎么从昨天走到今天的。”

  他说:“那你给我请请,看看谁合适,谁愿意?”

  球又踢回来了。

  我的人脉资源有限,与其让我去找人,可能找的还是应付我写些“今天天气哈哈”的人,不如我在书中摘抄点来拼凑强些。于是,就有了这篇称得上“文摘”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