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24

何腾蛟:明末抗清的“南天一柱”

 

□高 勇

 

  何腾蛟(1592-1649年),字云从,黎平府(今黎平县)人,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南明三朝重臣,联合李自成的大顺残军共御清军。清军攻陷湖南后,率部退至广西。后收复湖南大部,在湘潭被俘遇害。

 

力挽狂澜的南明重臣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时年52岁。其第九子福临即位,次年改元顺治。

  1644年是一个闰年,猴年,农历甲申年。这一年很乱很暴力,有三个年号——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永昌元年(李自成的大顺朝)。一年同时出现三个皇帝,而且三股势力还相互扭打在一起,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灭亡。四月,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会战李自成,后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战败后退出北京,遭到清军一路追杀。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四,在湖北通城九宫山元帝庙被村民误杀。

  虽然大明王朝已经作古,南方仍有残余势力盘踞。当时在湖广有两位重量级军事将领,分别是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的何腾蛟和宁南侯左良玉。左良玉是崇祯时期崛起的将领,在玛瑙山战役中大败张献忠,由此声名鹊起,深得崇祯的赏识。这人自命不凡,有点成绩更嘚瑟。到了崇祯末期,左良玉的兵力越来越强,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虽然拥兵自重,骄横跋扈,左良玉和何腾蛟还算关系融洽,相安无事。

  清军还未席卷而来,明朝旧势试图东山再起,在南方先后建立了弘光(福王朱由崧)、隆武(唐王朱聿键)、永历(桂王朱由榔)政权,史称“南明”。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拥立下,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新皇帝的即位诏书颁到武昌,对这位有名无实的落魄皇帝,左良玉根本没当回事,拒绝开读。听到这消息,何腾蛟气得瞪大眼睛告诉部下:“社稷安危,系此一举。倘不奉诏,吾以死殉之。”(《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还要去问问左良玉究竟想干什么。左良玉的心腹也觉得主子把事情做过了,不就是一张纸吗,接了也没坏处。无奈之下,左才开读如礼。国难当头,何腾蛟衷心可鉴,和马士英又是贵州老乡。在马的力荐下,八月出任兵部右侍郎,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

  落魄皇帝朱由崧能力不行,但心态特别好,都快亡国了,还能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罔顾国事,堪称极品。昏君边上必有奸臣,马士英借机重用另一个奸臣阮大铖,两人沆瀣一气,挟持傀儡朱由崧,揽权篡政,打击异己。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弘光朝廷刚刚建立便露出败亡之象。

  在当时的明朝旧臣中,论资历、功勋,左良玉当属“老革命”,而马士英拥立朱由崧上位有功,就成了内阁首辅。在“老革命”眼里,马士英就是一政治投机犯、暴发户,暴发户的嚣张跋扈、乱政祸国更是让他不能容忍。1645年三月,左良玉发飙了,以“清君侧”为名,准备举兵赶赴南京收拾暴发户。

  当时的局势极为复杂,多尔衮追着李自成打,南明小朝廷危在旦夕,都在忙着最紧要的事,谁也顾不上谁。不好说“老革命”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即便是错,也错得有一定道理,但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起兵清君侧,这不是添乱吗?多尔衮看得云里雾里,南京方面也是一头雾水,唯一不当回事的只有亡命天涯的李自成(只顾着跑路了,其他事爱咋咋地)。

  一个人去收拾乱臣贼党没意思,左良玉就想拉何腾蛟一起干票大的。遭到坚决反对后,性格暴戾的左良玉以屠城来要挟何腾蛟就范。可惜遇到个犟拐拐,何腾蛟宁死不从,还做好了最坏打算,把印绶交给了家人,安排他们出城后,准备自刎殉国。没想到被正好赶到家中的左良玉爪牙绑住,押往大营。大军正准备开拔,对软硬不吃的何腾蛟,左良玉直接来了个霸王硬上弓,乃置之别舟,以副将四人守之。(《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船队前行到汉阳时,江面突然刮起大风,风急浪大,船上的人站都站不稳,更无暇顾及别人。机会终于来了,何腾蛟冲出舱门,一个腾跃跳入江中。顺水漂到十余里外,才被渔船救起,随后逃往长沙,与旧部会合。

  左良玉气坏了,把负责看守何腾蛟的四个副将全给杀了,扔江里喂鱼。气归气,不能因为跑了人耽误大事,左家船队按照既定计划继续向东而去。从汉口到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船队首尾长达二百余里,浩浩荡荡杀气腾腾。但天不助此人,良玉疾已剧,至九江……呕血数升,是夜死。(《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左良玉》)出师未捷,主将先亡,得有人带领大家继续干大事。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临危受命,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继续东去。

  五月,还没等左家军赶到南京,清军多铎部攻陷了南京,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弘光政权即宣告灭亡。逃出南京的弘光帝也没跑远,在芜湖被擒,翌年在北京被处死。当初出兵的理由是清君侧,现在皇帝都被俘虏了,朝中人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就不麻烦你劳神费力清理门户了。南京是去不了了,那就回去吧。不好意思,想回去也只能做梦了,原因是清军阿济格部一路追杀李自成到了江西九江,截断了退路。左梦庚的大军就这样活生生夹在两部清军的中间,战也不是退也不是,无奈之下,左梦庚率众投降。出师未捷身先死,欲清君侧君不再;抗击清兵力不足,想回老家路也无。左氏父子的靖难之役如同一出嘻哈闹剧,见过搞笑的,没见过这么搞笑的。

  七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朱聿键对何腾蛟的忠义贤德早有耳闻,知道他一心恢复明室,在军中深得众望,就命何腾蛟统帅军务。山河破碎,人心丧尽,民众对朱家早已不抱希望,对隆武政权亦不存侥幸。作为一名食明朝俸禄,一心复明的大臣来说,心痛那是肯定的,但何腾蛟认为大局还未定,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团结各地反清力量,重振人心,放手一搏,争取来一个底线反弹。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军中无主,分散逃窜。其中,刘体仁和郝摇旗带着四五万人逃到距离长沙百余里的湘阴,两人一商议,就想归顺何腾蛟。大顺军灭了明朝,本来是不共戴天势不两立的死敌,现在倒好,双方的残余部队都被清军掩杀得鸡飞狗跳,四处乱窜,成了一条道上的难兄难弟。这是利好消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以前的恩恩怨怨不管了,多一个战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建立最广泛的抗清统一战线非常有必要。何腾蛟派部将把刘郝招至营中,两残军胜利会师。何腾蛟诚恳对待大顺弟兄,而且治军有方,刘郝两人感觉很好,一高兴又把湖南境内四五支队伍招来归顺。一下子增兵十余万,何腾蛟声威大震,这件事说明何腾蛟能容人容事,也凸显魄力和远见。

  此后,李锦、高必正也率数十万大顺兵流窜到常德。何腾蛟又派人去抚降,两人归顺,奉命屯驻荆州。李锦是李自成的侄子,有“一只虎”之称,而高必正是李自成老婆高夫人的弟弟。高夫人为人和善,通情达理,素有贤名,看到何腾蛟对自己执礼甚恭,戒其子毋忘何公,(李)锦自是无异志。(《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可惜李锦后来却犯下弥天大错,先卖个关子,这事后面再说。

  湖南境内的数十万大顺军全都归属南明,反清形势一片大好。唐王大喜,任何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继续统帅军队。

 

生不逢时的忠义良将

  何腾蛟手下官兵由明朝旧部和大顺降军组成,明朝旧兵中以左良玉旧部居多,大顺官兵本来就是靠打家劫舍起家,匪气十足,诸将皆骄且贪残……劫人而剥其皮……杀民无虚日。率领这样一支东拼西凑、有组织无纪律、到处虐民害民的军队,与纪律严明、经过长期战火锤炼、所向披靡的清军作战,难度可想而知。难度大也得上啊,不能全面反扑,可以择其重点而攻之。南京既是明朝旧都又是刚灭亡的弘光朝廷所在地,如果攻下南京,对于重振士气,扭转颓败之势将有极大的影响。明确了主攻方向,何腾蛟调集各路兵马在岳阳汇合,准备合力攻打南京。可惜十余路人马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独(李)赤心自湖北至,为大兵所败而还,诸镇兵遂罢,腾蛟威望由此损。(《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请大家注意刚才提到的李赤心,后面还有他的故事。

  南京是没戏了,那就拿下隔壁的江西,扩大根据地。这次派上得力干将郝摇旗,命其领精骑五千做先锋。郝摇旗办起事来就如同其名,擅长摇旗呐喊,没想过要真真正正出力,部队行进如同散步,极其缓慢。还没等先锋部队到达江西,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清军攻克汀州(今福建省龙岩市和三明市部分县区),朱聿键被俘,隆武朝廷覆亡,攻打江西的计划自然流产。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建立南明永历政权。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初一,朱由榔辗转柳州到达桂林,桂林成为南明政权临时所在地。湖南已经完全丧失,何腾蛟带着各部残兵败将从各地汇集桂林。十月,清军攻克贵州黎平,扣押何家四十余口,其中就有何腾蛟的继母孙氏、妻子徐氏。清军让徐氏给何腾蛟写信劝其投降。何腾蛟回信说:夫为忠臣,妻为节妇,死亦何恨?族属无干,妇女既入网罗,便是劫数。(《东山国语·楚语 何腾蛟》)收到回信后,徐氏自尽,其余家人被清军杀害。十一月,清军从湖南进入广西全州地界。在此之前,何腾蛟已调遣五路明军分别驻守兴安、灵川、永宁(今广西永福县)、义宁(今桂林市五通镇)等州县,合力贡守桂林。

  顺治五年正月,朱由榔加封何腾蛟为太师,进爵为侯,子孙世袭。二月,清兵攻破全州,朝桂林方向前进至兴安。何腾蛟与清军血战兴安,清兵久攻不下被迫回到全州。一鼓作气,何腾蛟带兵猛攻全州,初获大捷,收复全州对于一支屡战屡败的军队来说意义重大。这只是开始,下一步就是反攻湖南。何腾蛟调遣四路人马出广西,亲自指挥合围湖南西南重镇永州,三个月历经大大小小三十余场战斗,终于拿下永州城,杀清将余世忠,擒其广西巡抚李茂祖。(《永历实录·卷之七 何腾蛟》)诸将尝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甜头,再次合力收复衡州,湖南西南部已在明军控制之下。在西北部,马进忠攻取常德,收复大部分失地。

  湖南境内的反清形势渐趋明朗,士气高涨。朝廷乘势而上,制定了进攻长沙的战略部署,一路由常德经益阳向东,一路由衡州经湘潭向北,共图长沙。各路人马摩拳擦掌,就等一声令下,夺回失地。关键时候,组合家庭又起纠纷,这次纠纷最终将何腾蛟置于绝地,也丧失了反清复明的大好时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就因为当事人是素来不和的兵部尚书堵胤锡和左良玉旧将汉阳王马进忠两位重量级人物。

  大战在即,堵胤锡命令李赤心率领忠贞营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赶往长沙。李赤心过常德时,堵胤锡又令驻守常德的马进忠挪窝,把常德交给李赤心。马进忠一气之下,就把城里的老百姓全赶出城外,放火毁城后一走了之。附近马进忠的部下也力挺主帅,纷纷仿效,弃城而走,常德至长沙一线的军事部署一夜之间不复存在。

  李赤心所到之处已是人去城空,敌军友军都没遇着,在没有接到任何指示的情况下,就奔长沙去了。听到消息,驻守衡州的何腾蛟大吃一惊,照这俩败家子这样搅和下去,酝酿已久的长沙之战肯定毁于一旦。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何腾蛟急令马进忠按既定部署返回益阳,做好决战准备。同时,带上三十名随从北上找寻李赤心,要把他带回衡州。去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找到,一打听才知李赤心往湘潭去了。何腾蛟一路紧赶慢赶,追到湘潭也没见到人。湘潭空城也,赤心不守而去,腾蛟乃入居之。(《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

  该向各位交代李赤心了。当初,大顺军残余势力被清军撵得四处逃窜,何腾蛟招降了李自成的侄子,人称外号“一只虎”的李锦。李自成的老婆高夫人还特别告诫李锦勿忘何公恩德,李赤心就是李锦,后来改的名。李赤心和他的忠贞营确实如其名,赤胆忠心坚贞不二,战场上彪悍勇猛。但他未曾想到,正是自己的求战好胜把恩人何腾蛟送上了不归路。

  探听到何腾蛟已入湘潭空城,清军昼夜兼程追至城下,降将徐勇突入城中劝降。徐勇原是左良玉部将,跟随过何腾蛟。见其为虎作伥,何腾蛟怒火中烧,骂不绝口,(徐)勇遂拥之去。绝食七日,乃杀之。(《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清史稿》的记载也基本相同: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克湘潭,获何腾蛟,不屈,杀之。(《清史稿·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

  何腾蛟殉难的消息传到广西,满朝震惊,朱由榔更是痛心疾首,多次祭奠,赠中湘王,谥号“文烈”。栋梁罹难,南明再无人堪当此任,散驻在西南各地的部队成了散兵游勇,军无斗志,永历小朝廷益加飘摇。

  国难当头,何腾蛟担负社稷救亡重任,撑持南方半壁江山,成为南明三朝的中流砥柱,可谓气贯长空。《明史》不吝赞词,高度评价这位忠义之士: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明代二百七十余年养士之报,其在斯乎!其在斯乎!(《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何腾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