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多姿多彩的旅游目的地
□杨 红
江口梵净山风景秀美、碧江九龙洞怪石嶙峋、万山朱砂古镇韵味别样、沿河黎芝峡俊美壮阔、松桃苗王城民俗风凸显、石阡佛顶山康养宜居……
今年上半年,铜仁市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数84.22,位列全省第三名,与去年同比上升2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据初步测算,今年1月至8月,铜仁市接待游客671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1.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7%和35.7%;接待国内过夜游客378.64万人次,同比增长14.61%,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37万人次,同比增长231.2%,入境过夜游增速列全省第一;住宿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列全省第六名。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近年来,铜仁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客源市场逐步开拓,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
生态旅游助力绿色铜仁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2018年10月29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京为2018年度全国新晋5A级旅游景区举行授牌仪式,梵净山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内旅游行业最高标准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铜仁市首家、我省第6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9月,石阡县荣获2018年度“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2018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2018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验收结果。铜仁市碧江天生桥、万山长寿湖、江口太平河、思南白鹭湖、德江白果坨和沿河乌江6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国家验收,铜仁新晋6个国家湿地公园。
今年2月,梵净山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2019年全球最值得到访的28个旅游目的地之一,位列第三,是中国唯一入选的景点。
铜仁厚植绿色底蕴,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依托良好生态,铜仁大力发展以康养为主的文化旅游业,规划建设以梵净山区域为重点的大健康养生产业园区。
同时实施“一带双核”战略,巧妙融合自然风光与文化、民族、红色等元素,注重保护山水文脉,打造乡愁故园,推进旅游业持续井喷发展。
目前,铜仁境内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8处文物古迹。
近年来,铜仁市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规划引导,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成为铜仁的一大特色,铜仁绿色底色尽显。
乡村旅游增收富民
2018年,松桃桃花源村旅游高峰期,一周接待游客达上千人次,实现一天5万余元的经济收入,直接带动50余人就业,其中20余人是贫困户。通过“村集体产业+旅游特色+贫困户+入股分红”发展模式,一年下来,村民通过务工和分红,可以获得2万余元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铜仁市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一带双核”战略为引领,形成了“两山两江四文化”的独特文化生态。
该市出台了《铜仁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对获评标准级以上的乡村旅游村寨、优品以上客栈和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户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
将全市782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分别纳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进行动态管理,2017年至今,带动全市8.1万贫困人口增收。
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创建农业园区星级景区38家,直接带动近4000名贫困人口,间接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梵净山旅游景区采取“景区+项目+就业+村寨+智慧扶贫+结对帮扶”模式,直接带动5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了梵净山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万山九丰农业采取“九丰+”模式,由九丰公司免费提供种苗、种植管理技术,兜底回收,新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1万亩,覆盖10个乡镇37个村,与6000多名贫困人员形成利益联结,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2家乡村旅游村寨(点)通过省级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江口县云舍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寨沙侗寨月上人家被国家旅游局表彰为全国旅游景区带动项目、全国致富能人带动项目。万山区高楼坪乡黄家寨被评为全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印江云上居等6家旅游经营户被评为全省四星级农家乐,天生桥乡村旅馆等6家旅游经营户被评为全省优品级乡村旅游客栈。
今年1月至8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13.4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79.2亿元。
截至目前,通过实施文化旅游扶贫十项工程,带动8.1万名贫困户增收脱贫。其中,2017年2.4万名,2018年2.8万名,今年1月至9月2.9万名。
文化旅游促城乡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已争取省级乡村旅游资金500余万元投入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没发展乡村旅游之前,云舍村民都是靠造纸养家糊口。”江口县云舍村一名村干说。
近年来,云舍村依托“中国土家第一村”这一民族特色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留旧修旧的原则,开展“五改一化一维”工作,村中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村庄变漂亮了,村风越来越文明了。
云舍村充分挖掘村内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如今,云舍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乘势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搭上旅游致富快车。截至2018年,云舍村正式营业的农家乐有30余家,日接待游客20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余元。
云舍村的蜕变,是铜仁市发展旅游富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基础设施不健全、人居脏乱差的铜仁乡村,如同云舍村一样,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摇身变成干净整洁、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奇山、秀水,生态、宜居。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产业越做越大。
近年来,铜仁相继举办七届旅发大会,推出多个精品旅游景区,不少地方吃上“旅游饭”,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铜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大旅游助力铜仁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启动佛顶山、梵净山等旅游公路建设及农村“组组通”公路行动,为旅游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打通群众致富路。
2018年,全市累计实施旅游公路249公里,高速公路已覆盖全市所有3A级景区,主要景区通达性得到极大提高,旅游发展实现井喷式增长,铜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活幸福感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扎实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实现了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市旅游厕所已开工建设44座,完成38座,投入1635.1万元建设资金。
梵天净土,大美铜仁。铜仁已日渐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