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0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9

  湖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壮美奇绝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世人景仰的革命圣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尤其是地处“一带一部”特殊区位,随着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优势得天独厚。

 

湖南:潇湘好景致 融合新引擎

 

□本报记者 田锦凡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万溶江畔的乾州古城,迄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每天上午10点半,来此游玩的游客都能欣赏到一场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精彩演绎的湘西非遗表演——古老的梯玛神歌、欢快的苗族鼓舞、传统的绺巾舞等12个非遗节目轮番亮相,尽显湘西非遗特色及深厚文韵。

  作为集中展示湘西传统文化魅力的新兴旅游场所,该景区云集毛古斯、三棒鼓、土家织锦、湘西苗画等20多个非遗项目,建有湘西坊能工巧匠园、苗鼓文化传习所、湘西苗画传习所、乾州春会展示馆、辰河高腔展示馆等多个非遗传承、展示及销售点,形成了以湘西非遗文化为主线,集群众创业就业、民间工艺人才培育、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在整个湘西乃至湖南全省,这样的网红景区数不胜数:古丈县墨戎苗寨在当地政府扶持下,依托地处旅游黄金带的区位优势,打造出苗族非遗文化旅游品牌;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以非遗文化为主旋律,大力实施白族民居风格恢复工程,成功打造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湖南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及旅游资源,积极促进非遗与旅游“联姻”,让旅游为非遗搭建活化平台、非遗为旅游注入文化底色,“非遗+旅游”逐渐成为深入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旅途增添了亮色。

  而这,仅是“锦绣潇湘·文旅湖南”坚持改革创新、文旅融合的一个剪影。受益于“文化+”“旅游+”战略深入实施,坚定不移推动文化、旅游与制造、金融、科技、媒体深度融合,2018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53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6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55.73亿元、同比增长16.49%,旅游创汇15.2亿美元。

 

锦绣潇湘美景多

  过去一年,新开馆的湖南省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62万人次,成为全国接待人数最多的省级博物馆、全省最受关注景区

  湖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壮美奇绝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世人景仰的革命圣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尤其是地处“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与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特殊区位,随着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优势得天独厚。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推得出的文化旅游精品。韶山市实施“红色文化旅游+”战略,全面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已成为国内极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凤凰县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在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获评“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小城凤凰》走进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在长沙琴岛演艺中心,丰富多彩的湖湘文化演出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全国娱乐旅游界称为“琴岛现象”;大型灯光风情实景秀《梦回穿紫河》文化旅游项目,开创全省文旅流动舞台实景秀之先河;宋城演艺以西周王朝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倾力打造大型歌舞《炭河千古情》引爆宁乡市文旅市场……

  近年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及全省共同努力下,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至2018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从1707.18亿元增至226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2%;全省游客接待量从4.7亿人次增至7.5亿人次、年均增长16.8%,旅游总收入从3712.9亿元增至8355.7亿元、年均增长24.8%。今年春节黄金周,湖南游客净流入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过去一年,新开馆的湖南省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62万人次,成为全国接待人数最多的省级博物馆、全省最受关注景区,全省各级文物开放单位、博物馆接待观众约7000万人次;全省31家单位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名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在湖南召开;“‘让妈妈回家’非遗+扶贫”模式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大型专题政论片;《让美丽战胜贫困》一书入选2018年农家书屋工程,推出全省55个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这些文旅工作亮点,充分展现了湖南的新形象。

  “湖南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理应高效推动本土文旅产品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促进区域发展、文明交流。”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禹菲评价说。

 

文旅融合作用大

  向国建与妻子都是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文艺演出队队员,两人每月演出收入近2000元。“我们还在风情老街开了家米粉店,生意也不错。”

  湘西苗画传习所入驻乾州古城已有10年,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德颂的坚守下,不仅培养了一批苗画能手,还将传习所打造成苗画推广阵地。“把传习所开在景区,苗画就有了得天独厚的推广优势。”他的女儿、苗画县级传承人梁金翠说,传习所对游客开放,可体验苗画制作流程,还与相关学校开展了研学合作。

  为传承苗族数千年的“白色图腾”——银饰手工锻制技艺,湘西自治州于2016年在墨戎苗寨成立“苗族银饰手工锻制技艺传习所”,集制作、展览、体验、销售于一体,旨在“以技养艺”。如今,这个寨子已有银匠师傅数十位,最高月薪上万元。

  当非遗牵手旅游,为其创造了更广阔的传承、传播、发展空间。非遗与旅游效应叠加,则为脱贫攻坚增添了强劲力量。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墨戎苗寨先后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荣誉;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村民都在苗寨振兴中收获了实惠。王琴嫁到这里时,呈现在她面前的是行路难、就业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今,她家的房屋租给旅游公司用为苗族婚俗文化展示馆,她又在自家院子里摆起摊位,售卖苗绣制品、土特产品等,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56岁的向国建是梭子丘村的文化能人,不仅霸王鞭、仗鼓舞、汉戏样样在行,还是傩愿戏的市级传承人。他与妻子向月春都是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文艺演出队队员,两人每月演出收入近2000元。“我们还在风情老街开了家米粉店,生意也不错。”向国建表示,他们家已于2017年顺利脱贫。老街自2017年7月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8万余人次,带动各经营主体创收250余万元。

  常德市草坪镇采取组建民间文艺组织、打造文化节会品牌、扶持民间演艺事业等方式,推动民间文艺院团集团化发展。目前,全镇演艺集团、民间文艺剧团已分别发展至3家、37个,形成了“村村有剧团、组组有演员”的群众文艺繁荣局面。这些文艺团队不仅活跃在常德及周边地区,还远赴贵州、江西、湖北、四川等10多个省(市)演出,全镇年均演出收入达3500余万元。

  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全国首批10个、湖南目前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依托底蕴厚重、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及4张“国字号”生态名片,通过着力挖掘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抓好民族风格建设、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互荣共赢,成功跻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美县域”。

 

立足优势谋共赢

  “武陵山片区有9个世居少数民族,还有众多散居的各族同胞。他们创造了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必须焕发出新时代的价值,才能彰显文化的价值意义。”

  近年来,致力于成为国内外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胜地的湖南,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项目带动为重要抓手、开放合作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文化旅游景区品位、挖掘文化旅游景点内涵为主要举措,积极打造一批文旅精品,加快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据了解,今后3年湖南将重点打造20个4A级以上文化旅游景区、30个文化旅游产业园、30个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县、100个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50个投资规模达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文旅项目,开发出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旅产品。

  而着眼于区域发展,早在2015年8月,为集中力量、资源、资金推动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居民收入、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大湘西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湖南即发布《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拟从当年至2020年重点建设“土家探源、神秘苗乡、古城商道、侗苗风情、生态丹霞、沅澧山水、湘军寻古、神韵梅山、世外桃源、峰林峡谷、武陵民俗、瑶家古风”12条精品旅游线路。2016年,支持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项目53个、总投资56748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11170万元;2017年,安排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8380万元,其中精品线路公共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补助16845万元,精品线路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财政贴息补助1535万元。

  2018年4月,湖南省发改委公示拟支持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精品景区项目31个,其中新建11个、续建20个;旅游开发建设贴息项目13个;特色民宿、家庭旅馆项目293个,其中特色民宿项目65个、建设床位6010个,家庭旅馆项目228个、建设床位3472个。

  “武陵山片区有9个世居少数民族,还有众多散居的各族同胞。他们创造了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必须焕发出新时代的价值,才能彰显文化的价值意义。”放眼武陵山区域合作与发展,湘西自治州政协认为:应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挖掘,形成一批历史延续深远、民族特色浓郁、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品牌;提升民族历史文化的品牌价值,整体提升传统文化的品牌美誉度;提升传统民族文化的附加值,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商品、产品。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景区建设用地报批难、基础设施亟待改善、项目资金投入有限、社会参与仍需提高、服务功能有待加强等困境,益阳市政协提出建议:切实加强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进行策划规划;优先解决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鼓励发展重点旅游项目及新业态;多举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服务工作。

  多年坚持“绿色立市”的邵阳,以旅游、林业两大绿色产业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发点、立足点,正着力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绿水青山“生态+”等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据此,该市政协建议做大做强绿色旅游,将“绿色邵阳”旅游品牌融入武陵山片区区域旅游发展中,通过联合开发系列旅游产品、确立旅游整体形象、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等,不断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