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茅田”到花茂村的蜕变
□赵雯博 刘 宁 赵 瞳
贵州遵义的花茂村,曾经叫“荒茅田”。旧称是过去当地茅草遍地、日子荒凉的真实写照。这个曾经“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贫困村,如今已经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
花茂村四面环山,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组。
近年来,该村以“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以带动脱贫的方向,逐步实现了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到2018年底,已建有乡村旅馆42家,特色农家乐18家,电商10余户。有80余户400余人从事旅游业。该村2018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7500元,65户310人因此脱贫。目前,花茂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
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外文融媒体工作室的记者一行走进花茂村,听村民们讲述守护绿水青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母氏陶艺馆: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艺走出困境
在花茂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陶艺人,他家的制陶手艺四代传承。从60年代初给茅台酒厂提供酒坛开始,经历了土陶的繁荣与衰落,却一直坚持不放弃。他就是当地陶艺非遗传承人母先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来到母先才家的陶艺馆参观,嘱咐他一定要把土陶手艺传承下去。
过去,土陶通常会被制作成种菜、装水、装酒的实用性容器。2014年,陶艺馆开始转型做摆件、工艺品和酒店定做的器具。赵雯博 摄
母先才今年51岁,学陶、做陶已有38年。上世纪90年代,土陶一度开始衰落,因生活困难很多村民放弃制陶赴外打工。“是乡村旅游给土陶带来了转机,刚开始不相信会有人来农村旅游,但2014年之后游客就渐渐多起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来花茂村之后,游客来得特别多。现在我家陶艺馆的生意特别好,之前一年的收入大概只有3万元,现在翻了12倍达到36万左右。”母先才向人民网记者介绍时,难掩脸上的笑容。
陶艺馆生意好起来后,不但自家的收入增加,还引来周边很多人来陶艺馆务工。母先才说:“我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把陶艺好好传承下去。不仅要传承给自己的子女,也希望周边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
红色之家: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当年在长征途中,红军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好几天,所以取名‘红色之家’”。
“红色之家”的老板王志强是花茂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党员农民工,而牵动他回乡创业的是那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深的乡愁。“我17岁就出去打工了,在外面流浪了30多年,到了50岁想回家了。2012年春节回来,2013年开始打造房子,随后就开起了农家乐。正是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时候。”
王志强说:“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出生的时候我们新中国成立才十多年。今年58岁了,亲身经历了我们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党和政府给我们搭建好了平台。只要我们勤劳、努力去发展,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老百姓的日子会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王志强介绍,现在这里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韩国、美国、新加坡、俄罗斯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游客也纷纷来到这里。去年“红色之家”的毛收入达到90多万元,因为生意忙碌,有15名村民在此就业。
产业发展,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这里不仅有传统的手艺,有新兴的农家乐,当然还有农村之本的农业。花茂村建立起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农业集约发展成了大产业。
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其中一家合作社的理事长何万明。据他介绍,2016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把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定为合作社运营的主要功能。现在合作社种植面积达350亩,主要种植西红柿、丝瓜、黄瓜、苦瓜、豇豆、香葱、辣椒等高产量和高产值的经济作物,平均一年收入350万元左右。
合作社对口142户精准扶贫户,每年最少拿出14.2万元定向分红,也就是每户每年最少能分到1000元。此外,合作社解决了8户家庭里8个人的就业问题,这8个人每人每年基本工资是3万元。
何万明介绍:“在扶贫工作中,贫困户的文化程度高低不同,所以接受能力也不同。基层干部要因人施策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找出路,更重要的是带着老百姓干,做给老百姓看。通过产业的发展,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产业发展好了,就业机会就多了,那么,老百姓就有了工资性收入。如果我们合作社能够解决50个人,就意味着解决50个家庭的收入问题。这样不但脱贫,还会奔小康。”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