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婉转的晚寨侗族琵琶歌
□文/廖少图 图/黄万鑫
晚寨,是“侗族琵琶歌之乡”,隶属榕江县寨蒿镇,距县城53公里,居住着250余户人家。村寨建在半山腰上,古树掩映,雅致的吊脚楼顺着山势排列而建,鼓楼、凉亭、长廊、萨坛镶嵌其间,一条乡村公路蜿蜒盘旋穿过寨子。一条清澈明亮的小溪绕山脚流过,跌入十余丈的悬崖,形成瀑布。寨门口的小溪上架有一座规模不大,但很精致的风雨桥。从寨门口进去,就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石阶路一直延伸到山顶,共有千余级。
傍晚时分,走进晚寨,婉转悠扬的琵琶歌声萦绕山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闻声寻去,原来是一群侗族青年男女手抱琵琶在鼓楼下弹唱。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里只有侗族青年男女的欢快,少了浔阳江头的忧伤。
侗族人爱歌、善歌可能是源于基因遗传吧!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百越族就是一个善歌的族群。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曾记录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赞赏榜世越人善于歌唱的故事。明人邝露在《赤雅》中写到“侗亦獠类,不喜杀,善音乐。”把晚寨喻作“歌的海洋”真是名副其实。晚寨这片土地好像会长出歌来一样,这里人人爱唱歌,人人会唱歌,唱歌成了晚寨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歌相伴,无时不歌、无事不歌。节庆之时要唱歌,白天辛勤劳动之时要哼歌,晚上闲暇之时,侗族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行歌坐月,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山歌越唱越动心,琵琶越弹越细声;唱得鹦哥想讲话,唱得孔雀想开屏,……”晚寨人尤其钟爱弹唱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侗语称“嘎琵琶”,因以侗族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关于侗族琵琶歌有一个神奇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侗族人没有侗歌,也没有侗族琵琶。一天,七仙女下凡到侗乡的一条清澈明亮的小河里沐浴。她们看到侗家人很朴实、善良勤劳,但不会唱歌,既爱慕,又同情。她们回到天宫后,把这事告诉了玉帝。玉帝深表同情,令叫第七个仙女下凡,把仙歌撒到侗乡的江河,仙歌被一条大鲤鱼吃到了肚子里。盛夏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侗族小伙子阿宝来到河里洗澡。当他洗完澡上岸正准备回家时,河里掀起了巨浪,浪涛翻腾多时才平静下来,只见河中心漂浮上来一条大鲤鱼,游了几下就不动了。阿宝纵身跃入河中,把这条很大的鲤鱼慢慢地拖到岸边。这时,寨上有七八个小伙子向河边走来,看到阿宝在岸边正吃力地拖着一条大鱼,就去帮忙。他们把这条大鲤鱼抬回家。晚上,阿宝做了个梦:天上的神仙对他说,这条大鲤鱼腹中的鱼卵全是歌。次日清晨,阿宝把梦中的事告诉几个伙伴。大伙儿商量,决定破开鱼肚子取出“鱼卵歌”,挑到各村寨去送人。他们挑着鱼卵上路,半路上遇到了两个俏丽的侗族姑娘,一个叫索样、一个叫索鸯。他们就把这些鱼卵歌交给她俩,请她俩把“鱼卵歌”分给各地侗族乡亲。索样和索鸯不知道怎么用嗓子唱出好听的歌。一位过路的老人说:“天上有各种好听的歌曲子,到那里去要吧!”于是索样和索鸯跟随老人到天上去向玉帝要曲子。她俩腾云驾雾来到天上对玉帝说:“玉帝,我们人间有很多很多的歌,但不晓得怎么用调子,也不晓得哪样曲子才好听,请您送几种曲子给我们吧!”玉帝笑着说:“我这里各种好听的歌曲、乐曲都有,如果你们喜欢欢快明亮的就要芦笙曲;喜欢温柔婉转的就要琵琶曲。”就这样,她们要来了芦笙、琵琶和许多曲子,从天上边弹边唱下到人间。侗乡的人们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阵优美动听的芦笙和婉转抒情的琵琶歌声,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聪明的阿宝模仿琵琶的模样自制了一把精美的琵琶,并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乡亲们。从那以后,侗乡不仅有了各种调子的侗歌,而且还有了伴奏的侗族琵琶。
当然,侗族琵琶歌起于何时?为何人所创?谁也说不清楚,但从历史文献中能查找到关于侗族琵琶歌的片断信息。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弹琵琶”指的是弹唱侗族琵琶歌。清代李宗昉《黔记》记载“车寨苗在古州”,“男弦女歌最清美”。这里的“男弦女歌”指的就是三宝侗族琵琶歌。由此可见,侗族琵琶歌源远流长,也许比记载的时间还要早得多。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人遵循的古训,歌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在侗乡,没有不可以用歌来唱的事物,没有不能用歌来表达的情感。侗族琵琶歌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歌唱内容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琵琶型号、定弦的不同,土语的不同,演唱场所的不同和运用嗓音的不同,因而形成许多种不同的风格,主要有三宝琵琶歌、晚寨琵琶歌、洪州琵琶歌、六洞琵琶歌等。
其中最具特点和代表性是晚寨琵琶歌。晚寨琵琶歌,又名四十八寨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男声用三弦或五弦大型或中型琵琶伴奏,女声用三弦或五弦中型或小型琵琶伴奏,均为自弹自唱。在整个侗族地区只有四十八寨地区才有女声弹琵琶唱歌。平常多为单个艺人或歌手坐在长廊自弹自唱,以唱叙事歌或说理歌为主;如男女歌手应邀到歌堂对歌,则在晒坪或广场临时设的歌堂转圈走唱;男女声均用真嗓子演唱。晚寨侗族琵琶歌主要流行在榕江东北、黎平西北两县毗连的四十八寨地区和榕江县西北部的七十二寨地区。
侗族琵琶歌有两种调式,晚寨琵琶歌为宫调式,曲调上百种之多。琵琶歌主要是情歌,是侗族青年男女在行歌坐月时表达爱意,传递情愫,倾诉衷情的时所唱的歌。侗族琵琶歌旋律优美,韵律和谐,歌词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侗族琵琶歌当然少不了的琵琶伴奏。侗族琵琶大致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琴身分为“琴头”、“琴颈”、“琴盆”三个部分。琵琶形制有多种,琴盆(音箱)有圆形、长方形、倒置桃形等;琴头有直有弯,弯的较多见。以琴颈为指板,有的置两个品位,有的不置,上置三个到五个琴轸,张丝弦或金属弦,用牛角或竹制的拨子弹奏。一般定弦:置三弦的为“5 6 3”,置四弦的为“5 66 3”,置五弦的为“5 66 33”。
吴定生是晚寨及周边侗寨有名的侗族琵琶制胜匠人,他制作的琵琶形制精致,音色清脆悦耳,省内外的音乐学校和音乐爱好都慕名前来购买,甚至远销海外。
对四十八寨琵琶歌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是固岚(1852 — 1912),他早年进过学堂,读过书,有较高的文化。他立志要改革四十八寨琵琶歌,把琵琶歌发扬光大。他改变了以往琵琶歌传授只教男歌手的历史,既培养男歌手,又培养女歌手,开创了侗族女性弹琵琶唱歌的先河;他改变原来四十八寨琵琶歌演唱形式,改坐唱为转圈走唱,首创了让男女歌手进歌堂对歌的演唱形式;他广收学徒,凡来有心学歌者,来者不拒,分文不取,推进了琵琶歌在四十八寨地区的传承和发展,所以人们也把固岚称为四十八寨琵琶歌的开创者。
晚寨的歌师在南部侗族地区是相当有名的,也是倍受人尊敬的。在逢年过节、喜庆之日,侗寨都要开歌堂,请有名的歌师到歌堂对歌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七年一次“侗族记间”节,晚寨的歌师就非常紧俏,想请到晚寨的名歌师还得提前预订,付给一定的酬金。歌师在歌堂上唱赞美歌时,被赞颂的人,还得给歌师回敬一份礼等。
晩寨琵琶歌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多次外出演出,受到好评。其中,晚寨8位女歌手两次进京演出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1958年,在时任晚寨村党支部书记吴良珠的带领下,村里的吴冬莲、吴桂兰、吴胜香、吴雪凡、吴金桃、吴伍香、吴伦香、吴元芝8位侗族姑娘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在北京参加首都五一观礼活动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她们分别在中南海等地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世纪90年代,晚寨侗族琵琶歌走出国门,侗家姑娘们先后将晚寨侗族琵琶歌带到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深受人们喜爱。英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奥地利等地学者慕名前来晚寨听歌学歌。2004年,榕江县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6名小歌手弹唱的四十八寨琵琶歌《侗家娃娃爱琵琶》,参加中央电视台“校园之春”春草联欢晚会获演唱一等奖。晚寨侗族琵琶歌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多次代表贵州、黔东南到省外、国外演出,所到之处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