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10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9

把促进民生改善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着力点


□张必政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就是百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深入调查研究,有效协商议政,多谏诤言、多谋良策、多出实招,努力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因此,人民政协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中,必须突出政协工作的人民性,把促进民生改善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着力点,促使政协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愿、切合人民群众的企盼,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要体现好政协工作的人民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定位主体优势关注民生

  人民政协由各阶层各界别组成,委员遍布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有着扎根于群众里、深入于实践中的优势,在组织上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在客观上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与各阶层的联系都非常紧密,能够听到来之各个阶层的最真实的声音,最能够知晓各个层面的期盼和愿望。因此,各级政协要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敦促委员履行职责、主动作为,发挥好在党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领域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传导到各阶层,把各个层面的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真实地传递到决策层,促使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时更能真实地知晓各个层面的实情和意愿,能更有效地调配各种资源要素与群众的愿望合理有序匹配,努力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二、立足地位优势保障民生

  政协要立足自身的地位优势,站在全局的高度促进民生改善,助力打赢当前这场谁也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一是引领委员自主作为。各级政协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地位超脱优势,激发自主履职激情,引领委员运用好调研视察、提案督办、社情民意等多种等履职方式,利用自己联系各阶层最直接、最紧密的优势,自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自己所代表的领域掌握最真实的第一手民生资料积极参政议政。二是敦促委员主动作为。健全委员管理机制促使委员明白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使其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充分认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厚意蕴,用心去倾听基层群众的迫切之声,尤其是“沉默的声音”和“被淹没的声音”,学会见微知著,关心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疾苦,做到释民疑、解民忧、帮民困、化民怨、暖民心,带领各个层面的群众为脱贫攻坚出力,激励贫困群众树立自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脱贫攻坚合力。三是推进政协有效作为。一个层面的政协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其议事规则决定了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成效;一个辖区内委员履职情况好不好,与该行政区政协组织的工作成效有直接关系,故各级政协应扛起对委员的组织、管理、引导职责,树立“一个委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根据其亦官亦民的属性引导其“会说话”“办实事”。一要把实情议深议透。在民主协商、分组讨论等过程中,必须邀请职能部门熟悉情况的同志参与,为委员释疑解惑,增大委员的信息量,使委员的讨论更具深度和广度,把实情议深议透,提出真知灼见。二要助力本地招商引资。发挥政协委员智力密集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搭建有效平台,运用委员的专业知识和广泛人脉积极为本地招商引资,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真帮实扶困难群体。运用好政协联系广泛、广交朋友的属性,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的积极作用,组织各界朋友积极开展定点帮扶、结对帮扶、慈善捐助等活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就业、上学、医疗、居住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四要强化扶贫扶智结合。搭建好平台,组织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界的委员,自觉参与或自行组织开展智力扶贫、科技服务、文化下乡、送医送药等公益活动;鼓励带动委员特别是有经济实力的委员参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实事,真心实意帮群众解难题,为民生的改善锦上添花。

 

  三、突出智力优势服务民生

  政协可谓是精英荟萃、智力汇集之地,一向被称作人才库、智囊团、参谋队伍,其人才和智力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服务民生的能量潜力巨大。一是开展深度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政协工作的“人民性”也突出表现在人民利益的至高无上。政协委员有各领域的学者、有各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更有各党派界别的有识之士,在政策理解和感知方面都有着较高、较强的能力,政协委员在民生领域的研究拿得出有益的研究成果也理所应当。因此,政协要组织委员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视察调研,直接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了解基层群众的困难,通过多层面、全方位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自身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当地实际,拿出掷地有声、立竿见影的系统性、相关性、可操作的建议,谏防错纠偏的真言,供决策层参考。二是做好跟踪问效。民生政策,既包括面向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普惠式政策,也包括指向特定群体、解决特殊困难的特惠式政策。这些惠民政策的落实,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要积极参与不越位,政协促进民生改善,要注重过程的参与,既在议事决策前采访调研的基础上参与谋大局,又要在具体实施中做好民主监督,促使政策落地实施中不走样、不偏颇,促使形成工作流程的有效闭合,更贴近实施愿景。要主动作为不错位,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好时机政策,对必须干的事可以适度超前、深入调研,提出对策,以有益之言促进科学决策;对正在干的事积极参与,及时跟进,把握动态;运用好调研视察、提案办理、社情民意等特有方式将掌握的情况直达决策层,并主动追踪采纳情况,促使相关问题的解决和相关政策的落实,促成“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和民生改善的更大成效。

 

  四、畅通渠道优势改善民生

  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视野开阔、上通下达、下情上传、渠道畅通的优势,多方位地体察社情、反映民意,及时向党委政府传递和反馈重要的民心民意,帮助党委政府增强决策的民意基础,充当好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一)延伸畅通履职渠道。政协委员由各界别各阶层组成,我们应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丰富界别活动、强化界别功能,使不同层次、层面的意见能通过规范有序的渠道得到系统、客观的表达,便于各级党委政府充分了解民情、及时掌握民意。

  (二)如实真切反映民意。政协委员本身就是群众的代言人,但要必须成为群众信赖的“代言者”。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沉下去”,带着呼声与建议“浮上来”,广泛汇集社情民意,及时反映不同群体、不同对象的基本需求和发展愿望,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合理诉求。

  (三)协调关系维护和谐。疏导情绪、化解民怨,既是直接关注民生,又能促进民生改善。政协委员在界别群众中有较大影响,说话有一定分量,要积极宣讲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帮助群众解除疑惑,适时疏导情绪。特别要注意引导民众认识国情和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群众认识社会和谐稳定是共同利益、维护和谐稳定是共同责任,理性反映诉求,依法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