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宋氏与贵州历史上的“宋家”
□文/图 何先龙
“宋家”与水东宋氏并不等同
宋家是元明清时期贵州独有的一个部族,其他省份不见记载,有史书直接称宋家就是水东宋氏的后裔,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水东宋氏是古代贵州四大土司家族系统之一,来源于中原,现存明清诸多方志有记载,乌当出土的明代《宋斌墓志铭》也是重要物证。道光《贵阳府志》说:宋家苗,本是汉代蜀中大姓,武侯征南时,率领所部世为守令,唐时有宋鼎封资阳郡公;民国《贵州通志》载:春秋时宋自微子启封国于睢阳,到宋偃称王图霸,被齐国和楚国灭掉,宋亡时被俘的王族有从荆楚(湖南)逃到黔中与苗同化,宋鼎及五代的清州刺史宋朝化都是宋偃亡国后逃到黔中避难的宋氏后裔。
水东宋氏就是战国时期宋国灭亡后逃到四川避难的宋偃后裔,为汉武帝强令从成都迁到南夷(安顺一带)屯田的大姓之一,到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时立功任部族首领,唐代开始兴旺并见于史籍。新旧唐书和《太平寰宇记》等直接把蛮州宋氏列为南蛮中的东谢蛮,宋鼎入朝时自称西南蕃,都是宋氏融入布依族的早期权威史料;公元927年(天成二年)清州刺史宋朝化入朝时衣帽如中国,贵安新区马场镇有典型的中原穹庐顶砖室唐墓出土唐代典型器物海马葡萄铜镜残片和八弧花鸟纹铜镜等,都是宋氏出自中原的明证。南宋1201年,宋永高攻占麦新改名新添军(贵定),新添宋氏也是水东宋氏嫡系。
水东宋氏唐代又称蛮州宋氏,从汉代入黔就依附牂牁谢氏,唐初公元620年因开采丹砂崛起任蛮州(开阳)刺史;公元782年蛮州刺史宋鼎入朝获封与宰相平级的正二品资阳郡开国公,与同为正二品夜郎郡开国公的牂牁谢氏相互制约。随宋鼎入朝的有界首部(平坝)大首领谢文经,界首部唐末改为清州成为水东宋氏辖地。北宋初宋景阳从河北正定远征入主蛮州,自任大万谷落(蛮州)总管府都总管,成为水东宋氏始祖,到元末明初宋氏先后任八番顺元(贵州)宣慰使世袭到明末1630年革除;因世袭统治水东(鸭池河以东贵阳市及平坝、贵定、龙里和惠水一带)千余年(620~1630)得名水东宋氏;由于明代私衙长期在洪边寨(乌当区新添寨镇)也称洪边宋氏,因长期任最高级别的土官宣慰使又名宣慰宋氏。开阳和贵定宋氏是水东宋氏嫡系,即狭义水东宋氏,广义水东宋氏还包括元明清时期以宋景阳为始祖的贵阳贵竹、修文扎佐长官司,贵定把平、平伐、大平伐、小平伐长官司,瓮安草塘安抚司,遵义播州千户,麻江麻哈、乐平和岩下长官司,龙里虎坠、谷龙和大谷龙长官司,开阳底窝马头,乌当喇平,贵定密纳长官司等10多支宋氏。
元代“宋家”的起源
宋家最早见于元代史料,《元史》记载:云南省有普定路(安顺),原本叫普里部,归附元朝改为普定府,取普里底定之意;1289年元朝派斡罗思最早到贵州任八番罗甸(惠水、长顺及安顺)宣慰使,次年,斡罗思就说招到罗甸国札哇及龙家、宋家、犵狫(仡佬)、猫(苗)人诸种蛮夷46600户。这是现存最早关于宋家的记载,说明宋家最早发源于安顺境内。
元代安顺分为两部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是彝族建立的罗甸国,只有东部高峰、马场和清镇本为唐宋水东宋氏清州地,元初改为与清州音近的曽竹蛮夷长官司(民国讹为珍珠马场),由唐宋清州宋氏宋朝化后裔宋阿重任长官。所以,元代斡罗思在罗甸国附近招抚的宋家与蛮州宋氏关系密切,但不等同于蛮州宋氏,是长期受蛮州宋氏统治受其影响巨大而形成的独特部族。
明清“宋家”的发展
明代是宋家的发展时期,受水东宋氏影响极大,因为元代发生了蛮州宋氏与水东宋氏的融合。元初1301年(大德五年)水东雍真葛蛮(开阳县双流镇)土司宋隆济不满元朝暴政发动抗元运动三年未平,蛮州宋氏后裔曽竹长官宋阿重自告奋勇活捉其族叔(证明蛮州宋氏和水东宋氏早在宋末之前就合族)宋隆济献给元朝,因此取代宋隆济任八番顺元(贵州)宣慰使世袭到明末,蛮州宋氏与水东宋氏从此合而为一。
现存许多明清贵州方志都有关于宋家的记载。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贵州宣慰司(贵阳)宋家开始是中原后裔,久居边疆,衣帽风俗与汉人略同,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孝敬友爱。新添卫(贵定)宋家,衣帽和汉人相同,丧葬时要素食饮水三七21天后杀猪、牛、羊等祭祀,之后吃荤饮酒如常。
嘉靖、万历《贵州通志》都载:贵州宣慰司洪边(乌当)宋家,开始是中原后裔,长居边疆,衣俗与汉人相似,因为与宋宣慰同来故名。田汝成嘉靖《炎徼纪闻》所记略同。说宋家与水东宋氏先祖一起从中原来至今尚无其他史料和出土文物佐证,包括蛮州宋氏先祖和宋景阳入黔,都找不到有中原汉人随之而来的记载,但宋景阳入主蛮州后有土著苏、蔡、周、蓝、赵、高、南、容八大姓归附,其中赵氏又称西赵,为唐宋至今布依族大姓;蓝氏为唐宋至今苗族大姓;苏氏和高氏为唐宋至今仡佬族大姓。可见宋家正是长期受水东宋氏影响逐步接受儒家文化,同时又保留一定土著文化特征的独特部族。
万历《黔记》记载:宋家、蔡家都属中原后裔,相传春秋时,楚国不断蚕食宋国、蔡国,俘虏两国人民,放逐到南部边疆,就逐步演变为蛮夷,两家风俗略同,但宋家更加风雅,懂汉语,识汉字,男耕女织;男人戴帽子穿长衫,妇女以簪绾发穿短衣;将出嫁时,男家派人到女方迎亲,女家就率领亲戚用棍棒击打迎亲者,称为“夺亲”;嫁到男方的次日清早就要亲手端洗脸水为公婆服务,晚上还要亲自烧水请公婆洗澡,这样服务三天才告一段落。丧葬时只吃蔬菜、饮水21天,然后做好坟的封土加上像马鬣一样的标记,其实就是如今宋宣慰的先祖遗风。
康熙《贵州通志》大致抄录了明代方志对宋家的记载,并最早绘制了《宋家嫁女之图》,图中妇女穿宽衣大袖的短衣、以簪盘发、格子长裙和绑腿布鞋,迎亲男子也是宽衣大袖、簪子盘发,背着箱子彩礼等清晰可辨,特别是两个老妇手拿洗衣棒等迎击、追打迎亲男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大清一统志》所载略同。
乾隆《皇清职贡图》先抄录明清贵州通志后称:向无土司管辖,明代隶贵阳府,和苗民、汉人杂居,与汉人一样按田亩交税,但把夺亲改为夺袍,并说宋家已经有进入官学读书的。可见乾隆时宋家夺亲可能已改为主要抢夺一个象征性的袍子。
嘉庆《百苗图》载与前述略同,但称宋家苗在贵阳、安顺二府,母亲教训很严,并绘制了两幅精致的宋家苗彩画。清代后期还有几个版本的《百苗图》也载有宋家苗。
道光《黔南职方纪略》说:宋家苗,贵阳府亲辖苗排、掌排和八甲(均在龙里县巴江乡境),贵筑县(花溪区)、黔西宋家沟诸寨都有,婚俗夺亲,知礼守法,多读书于八府县学。道光《大定府志》称黔西之宋家习俗与贵阳府宋家相同,也有夺亲习俗。道光时贵州全省八府都有宋家子弟读书,可证宋家长期接受水东宋氏熏陶后汉文化程度较高。
黔西县彝学会安荣祥2015年撰文称:黔西定新乡马掺村宋家寨有世袭毕摩(彝巫)宋子河,由宋子河还可上推五六代毕摩祖师;1989年黔西县统计毕摩时还有宋元章。黔西县金坡县宋家沟有相传是当地清代大户宋应奇的石雕墓(花坟)。黔西宋家最迟在明末就融入彝族,才能经过数十上百年不断努力刻苦学习彝族毕摩文化,在熟练掌握后才能成为世袭毕摩。
民国至解放后“宋家”与其他民族融合
民国《贵州通志》把宋家归入汉族同化者,即汉族融入土著的,并列举上述有关史料作证,据载清末民国时宋家分布在贵阳乌当、开阳、贵定、安顺、黔西等地。民国《开阳县志》称:汉末有宋氏,世为部长,于是南方有宋家子,今蒲窝(高寨)、底窝(禾丰)多宋氏,谱称与苗同化,确实如此,蒲窝宋氏更与苗无异。民国《平坝县志》说宋家又叫穿青。
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初民族认定时,由于自保宋家的人数不多,民族特征也不明显,宋家大部归入汉族,少部与少数民族紧密融合的分别就近融入其中,如龙里、开阳、黔西、平坝宋家分别融入布依族、苗族、彝族、穿青人。
因此,宋家起源于宋末元初平坝一带,是蛮州宋氏与当地土著布依族等长期交融的产物,明清时期分布于贵州平坝、贵定、乌当、贵阳、龙里、花溪、开阳一带;民国以后宋家大部融入汉族,少部就近融入当地少数民族。
明清“宋家”习俗解析
从史料记载看,宋家服饰基本与汉族无异,其婚俗中媳妇为公婆服务是汉族孝道的内容,丧俗中吃素21天是汉代也以来中原守制即父母死了儿子守孝三年(忌荤,不办婚事,不娱乐饮酒,官员离职)中吃素习俗的沿袭。
宋家抢亲是很独特的习俗,抢亲也是中原的古老习俗之一,春秋时《易经·爻辞》中就有描写男方队伍骑白马威武地去抢亲,接近女家时徘徊商议对策,新娘被抢走时哭泣的三首抢亲诗。宋代诗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广西壮族地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非常流行抢亲,称为卷伴,有的妇女被不同家庭抢来抢去,甚至有被抢八九次的,告等官府才搞清真相。宋家抢亲是一种增加喜庆气氛的仪式。在宋家影响下,明清至现代抢亲习俗广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中。1939年《开阳县志》记载,明清开阳县高寨苗族就时兴抢亲,在约定的婚期男方邀约多人夜间持火把悄悄到女方家,趁其不备夺门而入,女方家人则用萝卜等用力打击抢亲者,抢亲者奋勇还击,最后抢到新娘夺门而去,女方亲属随即持火把跟踪追击,男方边还击边跑,追上两三里路女方就故意以追不上为由回家了。龙岗镇坝子布依族抢亲时女方先用绳索、藤萝等在房前屋后布满网子以待抢亲者,称为拦天网。待女方追击者往回走后,男方把新娘放到一个预备好的茅棚内更换新衣,次日天明就有两个伴娘和新娘打扮一样,各拿一把花纸伞陪伴新娘步行到夫家,一整天包括吃饭、睡觉两个伴娘都和新娘寸步不离,使新郎无法接近,过了三天后找机会逃回娘家,之后每年农忙时白天到夫家帮助插秧耕作,晚上再回娘家,总是不给丈夫接近的机会,必须在与其他男性交往有身孕或生孩子后才能到夫家与丈夫同住,新娘陪嫁的牛、柜子等嫁妆等也到现在才送到男方。所以古代开阳一带苗族的长子是为证明妇女能正常生育,不能坐正房,此俗在清末民国就已逐步革除。
开阳作为水东宋氏发祥地受宋家抢亲习俗影响至深,苗族、布依族等抢亲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开阳抢亲是用常见的大头菜(做盐菜即咸菜的原料),因此,开阳、修文一带至今说媒婆不行还有“要吃盐菜脑壳”的俗语,就是来源于以大头菜打击抢亲者。
如今抢亲习俗在黔东南苗族聚居核心区、毕节市彝族聚居核心区和惠水布依族聚居核心区等仍有遗风。
清代不同版本《百苗图》所载宋家苗
康熙《贵州通志》所载宋家嫁女之图
贵阳府属宋家苗妇图
乾隆《皇清职贡图》所载贵阳府属宋家苗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