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龙新区楼纳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王尚封 陈亚琼
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的发展史牢牢记住了这个日子——2011年5月8日。这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问农事、讲政策、谈发展。自此,楼纳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工程,几年下来,天翻地覆、旧貌新颜、更上层楼……为各地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楼纳“样本”。
感恩奋进,村民越干越有劲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楼纳村,他说:“楼纳村是我看的第一个布依族村寨,村风很朴实,带头人也都很踏实,发展得很好。希望村‘两委’班子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人大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他在2011年5月考察贵州时,去到的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布依族村寨楼纳村,关心当地村民的脱贫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激发了楼纳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到分析楼纳的发展方向,到外出考察取经,到形成发展思路,到发展取得超乎预想的成绩,楼纳人其间认识空间的打开、干事热情的高涨两个字概括:空前。
正是这种思想的空前的解放,干劲空前的强大,让楼纳在短短的几年完善了基础设施,发展了特色优势农业,整治了人居环境。“贫困村”的名头早已远去,成了远近有名的“致富”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楼纳村“化茧成蝶”——从单一的农耕生产发展成农旅一体的集约化经营;从破烂的房屋和坑洼的道路,到统一亮化的布依风情建筑和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从吃水井里挑、夜晚点油灯,到组组通小康水、小康电;从国家级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示范点;从人均总收入3800元到12000元。2011年起,村民每年都在感受由穷到富的喜悦。
土地流转,激活一池春水
楼纳的土地流转是被“逼”出来的,流转之路更是一波三折。
昔日楼纳,山峰很美,田园也很美,人却很穷。尽管坐拥千亩良田,但村民种植的土地零星细碎,管理不好,产量低。即便风调雨顺的年份,获得丰收,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也难以有效衔接,往往陷入“谷贱伤农”尴尬,土地的收益与农民的期望值越来越远。小农经济年复一年的失败,倒逼他们思考:换一种经营方式或许能富起来?村“两委”班子“走出去”,到四川、云南等地学习,取发展经:实行土地流转,引进公司发展产业。
村民一听炸开了锅:土地流传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租金不够吃饭怎么办?土地是命根子是饭碗,手里有地,才不心慌 。
“优先聘用村民打工,让农民变工人。”村“两委”让大家吃“定心丸”。
2011年下半年开始,楼纳村按照“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农民把土地交给经营能手经营”的思路,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先后引进贵州阳光农业、大秦农旅等多家大型涉农企业,在村里大力发展多样化农业。今年,村里又引进贵州中宜贝有限公司到该村流转土地450亩,用于发展有机稻种植。
经过三轮的土地流转,楼纳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成200亩花卉、300亩中药材、400亩有机水稻基地,还有枇杷、紫花薯、樱桃、蓝莓、桑甚等精品水果基地,引进的几家企业每年能解决1万人次就业需求。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企业的方式,楼纳村的农户与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脱贫增收。
土地流转后,村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2011年,村民黄婷英依托村里的田园风光和离城近的优势,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取名悠然。目前,悠然农家已经发展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乡村小酒店,一年下来收入超过十万元。如今,楼纳村已经有16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客栈。村里有60%的人家买起了小轿车。
眼下,又有旅游企业看中了楼纳古朴的布依村寨的“高颜值”,租用当地的布依民居,改造成20个有较高品位的民宿酒店。
观念一新,黄土成金。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民到老板的转变,不仅止于身份,还有越来越好的生活,越来越鼓的腰包以及越来越甜的笑容。
升级村居,打造最浓乡愁村
过去,楼纳村民居住的大多是破旧的瓦房,形态各异,杂乱无章。2008年,楼纳村启动了乡村规划,抢抓宁波对口扶贫楼纳的机遇,改造民居,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穿村而过的楼纳河,是布依村寨的灵气所在。但过去由于没有人管理,群众经常把垃圾倾倒其中,河水臭气熏天,被群众称为“臭沟”。“臭沟”两旁有田地2000多亩,天旱河里没水,田地苗木干枯,水涝河道成灾,田地苗木被淹。
村里经多方争取,得到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投入1600万元,通过改造,昔日狭窄的“臭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清澈河道。
为让群众有一个活动空间,村“两委”按照“适用、休闲、娱乐、锻炼”于一体的建设原则,在兴义军分区的帮助下,于2013年建成占地18.3亩,意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八一”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既有纪念意义,也饱含布依人感党恩的深情。
楼纳村大冲组位于群山环绕的山坳里,宛如神秘的世外桃源,吸引了国内外建筑师目光,他们在这里建成国际建筑师公社,在这里研究乡村发展方向、寻找创作的灵感。
完善的设施,保护完好的生态,独具特色的民居,高端的国际建筑师公社,河流穿村而过,河岸茂林修竹、山翠水秀、田畴层叠、阡陌交错。通过升级村居环境,楼纳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意栖息地。
乡风文明,培育村庄“内在美”
每年的九九重阳,在楼纳村“八一”军民同心广场东面的“二十四孝碑”前,村党支部都会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露天“道德讲堂”大课。村民们集体诵读“二十孝碑”碑文,字字入耳、声声入心,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村民。
涵养乡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为创造农村新环境,培养新农民,形成新风尚,楼纳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采取多项举措,改善了农民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使楼纳“面子”更亮,“里子”更实。
楼纳村通过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方式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围绕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乡村振兴等开展讲习活动,让楼纳村群众的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创新、作风更加踏实,民风民情更加淳朴、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和省十佳文化阵地称号。
在楼纳村,看不到一个闲人,听不到赌博的吵闹声和麻将机的响声。村民们各司其职,各务其事,各尽其能。
每当夜幕降临,大家忙完该忙的事情后,妇女就三五成群地约起到村的广场跳舞,青少年和儿童到篮球场打篮球或戏耍,老人到村休闲凉亭里下象棋、摆龙门阵,过着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的楼纳,千亩良田绿意盎然,工业化农业、多元化农业、生态观光农业让古老的土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栋栋民居,雕栏花窗,古香古色,精致的细节透出生活的富足与惬意;民宿酒店,庭院花意正浓,品一杯香茗忘却尘世喧嚣,多少城里人在这里度过禅意时光;入夜的楼纳广场,动感的节奏,欢快的舞步,村民的健身操跳的丝毫不比城里人逊色……
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在楼纳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