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0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世纪工程


——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奇迹礼赞(下)


□文/图  陆景川


(续接上期)

  这次移民大搬迁,淹没涉及锦屏、剑河、黎平3个县,19个乡(镇),125个村,491个村民小组;淹没影响1个县城7个乡镇,淹没总面积85平方公里,淹没耕地面积10657.76亩,林地76501.05亩,淹没房屋总面积173.29万平方米,还搬迁坟墓8000余座;搬迁总人数达8401户计47234人。其中剑河县6561户37594人,锦屏县1328户7114人,黎平县512户2526人。而剑河老县城的淹没,催生了一个年轻崭新的新县城诞生。新县城革东镇从征地补偿、拆迁、修场坪到健全各项配套设施至搬迁结束,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移民搬迁工程和重建县城历史上的奇迹。


  三、它托起了一个风光迷奇、文化神奇的贵州东线旅游新景区

  三板溪水电站的建成,不仅发挥了供电、防洪、灌溉、养殖等的重大综合效益,而且成为贵州省东线特色旅游的重要景区。

  站在185.5米高耸壮观的三板溪水电站大坝上遥望,库区回水从坝址沿清水江干流一直上至剑河革东,全长120多公里,湖面85平方公里,湖面最宽处达1.5公里,形成山势奇秀、景物奇特、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环水绕、碧波荡漾的千岛湖,成为贵州境内最大的植被最好、湖光潋滟的生态旅游区。三板溪湖深不见底,水质清澈。尤其雨季来临,沿湖高山的断壁悬崖,飞瀑涌出,凌空飘落,美不胜收。而当湖面云遮雾罩之时,雨雾云雾,变化多端,胜似仙境。

  在三板溪湖两岸,有锦屏县青山界万亩草场、铜鼓溶洞群、春蕾林场森林公园、白水洞瀑布、神秘的彦洞大卡等令人神往的景点景区。剑河县久仰至太拥的天然阔叶林带,是中国现存不多保存完整的亚热带百里连片原始阔叶林;享有“苗乡圣水”美誉的革东温泉,地热水储量丰富,其理化指标与法国著名的维稀温泉相似,为国内稀有的氡硫温泉,已开发成康养山庄,列入贵州省风景名胜区。黎平县八舟河是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集中了贵州南部侗族地区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的精华,别具特色;以太平山和东风林场为核心的“国家森林公园”和世界奇观的黎平天生桥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当然,更令人陶醉的还有那底蕴厚重的多彩文化。锦屏县文斗苗寨为闻名遐迩的“环保第一村”,九寨百里侗乡是中国北部侗族文化的核心保留地,锦屏隆里古城是中国和挪威王国合作创建的汉族生态博物馆,它与锦屏县城的飞山庙双双荣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锦屏清水江风雨桥是中国侗族地区最长的木质结构建筑,新建的远近闻名的“锦屏文书楼”临江耸立,气势恢宏。下游天柱县三门塘的明清建筑与祠堂文化信息博厚,已成为国家级文物的旅游景区。而黎平县是中国唯一以侗族区域命名的国家级名胜区,这里有以鼓楼、花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国家级、世界级侗族文化遗产,有侗族女神“萨岁”的诞生地及侗戏的发祥地,有中挪合作的中国首座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剑河县的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服饰五彩缤纷,锡绣工艺精美绝伦,苗族水鼓舞享誉海外;尤其是国家地质公园的革东八郎古生物群是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三大遗址之一,目前已发现古生物化石11个门类、200余属、500多种,其门类众多、数量丰富、标本精美傲居世界第三,已被国际寒武系选举委员会投票通过确定为中下寒武统界线全球层型和层型定位(GSSP)的“金钉子”点,被国际地层学界赞誉为“古生物化石的摇篮”“研究生物进化的金钥匙”,是全球开展古生物研究和观摩的景源圣地,具有极高的科考及旅游开发价值。

  三板溪库区还是一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被鲁迅誉为“革命家”的著名烈士龙大道,其故居在清水江边闪耀着炽热不息的革命火光。还有红军的战将师长龙云的传奇故事在苗乡侗寨家喻户晓。这里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辗转的红色老区。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城二郎坡路52号胡氏店铺内召开政治局会议,做出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长征途中红军由失败向胜利转折的开端,在我党党史、军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影响。现在黎平会议纪念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黎平机场2005年11月正式通航后,这里每天游人如织。

  三板溪库区的魅力还有掷地有声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他们是宦迹龙标尉的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明朝侗族起义领袖林宽、苗民起义首领李洪基、明末重臣兵部尚书何腾蛟、明代大法官龙起雷、侗戏鼻祖吴文彩、湘军贵州悍将朱洪章与陆开德、贵州巡宣使建国军军长李世荣、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名将吴绍周、开国上将杨至成、苗族科学家龙咸灵、著名老中医百岁寿翁吴定元、台湾黔籍著名作家姜穆、大木商姚百万、全国劳模王佑求等等,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文化明珠,在清水江畔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此外,三板溪淹没区范围内保留的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史前遗存11处,战国秦汉遗址1处,宋明时期遗址2处,宋墓l座,民居、庙宇和宗祠25处及大量明清桥梁、碑刻、古渡、古井等,它们都是具有重要历史和文物价值的遗存。专家们对这批文化遗存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们填补了贵州东部地区考古文化的空白,为研究黔东与湘西地区的史前文化及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信息,在学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发展旅游的宝贵文化资源。

  四、它既留下了历史的借鉴又唤起了时代的期盼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当我们回望它的建设历程,惊叹它的世纪奇迹,礼赞它的辉煌成就的时候,如果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观照这一世纪工程,从关注民生、维护库区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角度,从扶贫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时代要求来审视三板溪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得失与缺憾,以及需要完善的后续工作,那有的历史教训就不能忘记,正如毛主席告诫全党的,错误和挫折能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的。

  第一,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关注民生与扶贫。古代思想家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于三板溪水电站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黔东南最大的世纪工程,任务艰巨,情况多变,时间紧迫,涉及山水田园生态林木浩大,直接影响到沿岸各族百姓的切身利益,虽然这些事情后来都得到了合理妥善的处理与解决,但以史为鉴,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却是为政者时刻应该警醒的。

  另外,水电站虽然建成投入了使用,但遗留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欠贷款的经济包袱,还有移民搬迁后的生产发展与脱贫等。当然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但时至今天,三板溪水电站沿岸的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更须加大力度,攻坚克难。

  第二,必须保证三板溪库区沿岸人民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电站建成后,令人担忧的还有地质滑坡时有发生,移民安居有隐患。移民的居住地因长期处在库区的浸泡浸浊之下,地质滑坡成为移民的心病。剑河县柳川镇返迷村眼迪寨20多户100多位移民就曾于2007年遭受地质滑坡的袭击,所幸有备而损失不大。但类似的地质灾害还时有发生。我们还需居安思危,应对有策,措施有力,以保护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另外,大量淤泥及腐生物的环保处理,后续措施也需步步跟上。当我们在享用水电开发带来的惠利时,如何维护好保护好山川河流的生态安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还老百姓一个碧云蓝天、绿水青山的要求,各级政府与组织还任重道远。

  第三,清水江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疏通河道恢复通航。电站建成运营后,最大的缺憾是三板溪水电站水库缺失了船只木排的过坝设施,造成清水江自古以来的航运通道被堵塞中断。

  清水江流贯黔东南州腹地,可如今涉及自治州内近百万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清水江航运通道却被阻断了,难道这不是一种缺憾吗?如果说当时是因资金问题而被取消船只过坝设施建设,那现在电站已建成发电运营,已有了收入,是否应当考虑补建船只过坝设施呢?

  诚然,三板溪水电站沿岸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热切期盼并相信:有朝一日,当清水江重新插上现代化航运的翅膀,恢复它大江奔流的功能,雄姿勃发,一泻千里,一江木排东流去,通洞庭,入长江,抵东海,再度迎来财源茂盛达“三江”……

(完)


3994-A3-1.jpg

三板溪水电站大坝


3994-A3-2.jpg

三板溪电厂中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