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整班移交工作 切实防止学生辍学的通知》,要求以户籍所在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扎实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整班移交工作,确保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学校就读。
整班移交 贵州确保农村“小升初”一个都不少
□本报记者 曾 丹
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多
前不久,我省某乡镇中心小学“小升初”数学成绩被曝光,由于及格率仅为百分之十八,该校的教学质量引起了社会的质疑。
“作为小升初的考试,这个成绩实在有点难于交代。”在从江县加勉乡某小学支教的李志敏老师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农村小学,今年的“小升初”数学及格率也在百分之六十七。
“百分之十八的及格率不是个案。”在某教育研究机构长期从事贵州农村基层教育研究的黄琪老师告诉记者,在我省边远的山村,还有很多学科成绩都是“个位数”的学生。
“农村教学质量滑坡现象令人担忧。”在某乡镇当了20多年数学老师的潘先业告诉记者,他们乡镇的几所小学,虽然近些年来与县城小学的成绩一直有差距,科目平均分大概要少二十来分左右。但近两年,乡镇部分小学的成绩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科目平均分与县城学校少了近40分左右。
“农村生源日渐萎缩,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去年底,某教育研究机构对贵州农村基础教育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城镇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城里买了房,变成了城里人,孩子也带到城区学校就读。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却生源日渐减少。“生源质量没有保障,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该调研报告指出,特别是近年来务工潮的影响,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即便家庭条件不太好,在外务工的家长也会竭尽所能把他们送到城区就读。而留在乡村学校就读的,要么是家庭经济相当困难的学生,要么是成绩太差而城区学校不愿接收的学生。
“农村学校大多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利,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省教育厅基教处的工作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部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令人堪忧,一些年轻的老师虽然分配进村但留不住,教上一两年,要么调走,要么辞职了。现在坚守在农村学校的老师一部分是原来分配的师范生,一部分是民办老师转正的老教师,这些老师年龄都比较大,还有就是一部分代课老师,虽然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但是很难留得住,老师流动性比较大。
“一些地方,每年城区学校都会有面向农村老师选调考试,一些优秀的老师通过考试选调到城区任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农村教育质量的滑坡趋势比较突出,个中原因比较复杂,但师资力量日益薄弱,却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省“小升初”整班移交
8月5日,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整班移交工作切实防止学生辍学的通知,要求以户籍所在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主,扎实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整班移交工作,确保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学校就读。
通知明确,整班移交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学校密切协作,共同配合完成。整班移交按照制定方案、组织移交、注册报到、情况反馈、劝返复学的工作流程进行。
按照要求,为抓好整班移交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小升初整班移交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抽调精干力量,细化工作方案,统筹抓好整班移交工作,确保每一名小学毕业生无一遗漏地全部升入初中学校就读。同时,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控辍保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整班移交工作。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是学生辍学的突出环节,是控辍保学工作的难点之一。”省教育厅基教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整班移交制度,对降低辍学率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读、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子女就读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小升初整班移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为此,我省明确,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整班移交工作纳入秋季开学工作检查的内容,通过查阅移交清单、新生花名册、查询小学毕业生数据库是否“清零”等方式,加强整班移交工作督促指导。对于整班移交工作不规范、责任不落实、小升初环节学生辍学突出等问题,要限期整改。同时,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整班移交工作,审定县域整班移交工作方案,负责解决小升初整班移交学位供给等矛盾,部署辍学学生的劝返复学工作。外来人口较多的县(市、区、特区),要建立学位供给预警机制。
为切实抓好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我省还强调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儿童以及学困生的小升初工作,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加强关爱帮扶,解决特殊群体的后顾之忧,坚决防止因贫辍学。
补齐义务教育的短板
8月7日,全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部署会在贵阳举行。
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组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全面改薄工作成果,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要求,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
“国家组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是促进贵州省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扩增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加快两类学校达标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全覆盖的重大政策机遇。”省教育厅基教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各地正在抢抓机遇,加大投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实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4年到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但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城镇挤、乡村弱”现象还比较突出,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进一步巩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成果,今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奠定坚实基础 ”。
“我省已明确要求各地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学位供给,合理划分学区,阳光招生、均衡编班,严控新生班额,引导生源合理流动,确保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王碧海介绍说,目前,我省正在着力科学优化校点布局,合理设置乡镇寄宿制学校和确需长期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严格对标对表,精准填平补齐,确保两类学校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