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59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09

徽州印象

□王明相

  徽州,作为行政单位,已不复存在,它如今已被黄山市所取代。但作为文化称谓,还依然被人们记着。想当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于潦倒之际,曾被建议到徽州走走,可他却不能成行,留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遗憾。我的运气比他似乎要好一些,却先后三次踏进了这块土地。

  春末夏初时节,我有幸再次来到这里,目的是学习借鉴传统村落与文书保护。的确,黄山市作为当年的徽州辖地,如今依然保存下来的古城、古村落,比比皆是;明清时期的那些典型民居、宗祠、牌坊,依旧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由此形成的徽州文书,丰富繁多,如今被称为继敦煌文书之后的第二大历史文献。我们行走在这块土地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无不都是所谓的徽州文化。就连那些垄亩间的禾苗,村前屋后优雅娴静的草木,似乎也沐浴了浓浓的传统教化。那些陈旧的古民居古祠堂,那些典雅的古村落,仿佛就是一部部发黄的线装书,到处散发着略带霉味的程朱理学。有时甚至觉得,脚下踩着的泥土,你随便抓一把,仿佛也能闻到浓郁的历史气息。

  古徽州所辖一府六县,即徽州府和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等。但婺源早就划入江西,绩溪也不再是当初徽州府辖的黄山市。但尽管如此,大凡属于当年徽州府辖区域,古村落数不胜数,无计其数。据介绍,仅黟县一个县,如今仍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就有数百个,较为完整并保存有明清时期构架的古民居达3700余幢。已不属于安徽的婺源,目前全县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古桥187座。像歙县宏村一个村,如今完好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就有140幢。如牌坊一类,那非棠樾莫属。棠樾也是歙县的一个村,是清代大商人鲍志道的故里,由他和他的后人先后修建的七座牌坊依然耸立于田亩之间,如今成了千万亿人的景仰。而整个徽州地区,已经开发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古村落,如徽州区的呈坎、灵山、唐模、潜口、屯溪老街,歙县的许村、棠樾、江村、渔梁、雄村,休宁的黄村、万安老街,祁门的渚口、历村、坑村,黟县的西递、宏村、屏山、芦村、南屏、关麓等,绩溪的龙川、仁里太极村,婺源的江湾等等,几乎都是4A级以上景区景点。

  这些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石桥,都不是简易建筑,完全属于烧钱的精工构造。所以能经历数百年风雨飘摇,能经受数百年历史巨变,你完全可以想见其建造的非凡。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就是徽州地区古建范本和集大成者。

  承志堂位于歙县的宏村,是清代大盐商汪定贵的老宅。咸丰五年(1855),在外赚足了银子之后的汪定贵回到故里,亲自设计并修建了这座大宅子。这幢宅子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为砖木结构,全宅有9个天井,7座阁楼,大小房间60间,使用木柱136根,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专门供打麻将的“排山阁”和吸食鸦片的“吞云轩”,另外有保镖、男女佣人居住的专房等等,气势恢宏,工艺精湛,美轮美奂。这幢房子的设计构造,也完全诠释和体现了徽州商人的理念,比如9个天井,都设计为“四水归堂”,喻意财从天降,财不外流的思想。至于其中的雕刻,彩绘,楹联,题字,无不体现出徽州商人为人处世,经营修身的终极追求。

  承志堂不仅规模宏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雕刻。其砖雕、石雕精美绝伦。尤其其木雕,更是独树一帜。这些木雕到处都是,包括厅堂上下、窗棂内外、梁柱东西、仪门左右,无处不有,其题材的广泛也非他处可比。什么渔樵耕读、福禄寿喜、八仙过海、三国故事、动物植物等等。且所雕内容十分丰富,比如中门“福”字上方的“百子闹元宵”,就雕有100个小男孩过元宵的情景。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官”图,是直接在横梁上雕刻的整块木雕,画面展示的是百官赴宴前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雕刻的这些人物,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因此,有人说,不到承志堂,就不懂什么叫木雕。承志堂的木雕,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极品,可谓天下一绝。

  这些,没有钱,谁能做到?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徽商。

  徽州地区原本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历史上相对贫困,徽州人因此离妻别母,抛家弃子,纷纷外出谋生求财,以至形成了个个是商人,人人是高手,村村出大鳄,代代有风流的现象。据介绍古徽州大地百分之七十的男子,都出外经商。徽州大地,因此也变成富足之乡,甚至富可敌国。徽州地区因此也流传着一个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他们一代接着一代,顺着江河湖海到苏州、扬州、上海、北京,逆着河流上湖南、湖北,跋山涉水到四川、贵州,甚至云南及西北,全国各地无不留下徽商的踪迹,烙下徽商的足印。徽州商人因此被称为“徽商”,他们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具有特色、具有个性的团体,一个非经有意组合,却又具有相同个性特质的商业集团。他们起于何时何代,众说不一,但明清时代达到鼎盛巅峰。他们经营盐巴茶叶,贩卖布匹大米,营销桐油木材等等,历尽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也流尽了汗水和泪水,甚至付出性命。

  徽商,之所以成为中国地标性称号,主要是成就使然。而成就来自于他们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文化。概括地说:徽商能吃苦肯吃亏,敢冒险勇拼搏,讲团结好互助,善经营会借势,重学习乐施舍。这样的精神,使走出徽州的每一个人都有一股壮志情怀。他们每到一处,拜码头,修会馆,积极融入,以血缘地缘,抱团发展,闯荡商海,纵横捭阖。而徽商会馆建筑继承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也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特色与风格,也分别成为所到地区效仿的模版。就如我们贵州,哪怕偏僻乡里,只要有徽州商人涉足之处,如今仍有许多徽派风格建筑遗存下来,成为当年徽商经济渗透的历史记忆。

  徽商尤其善于巴结权贵,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地方官吏,都是其投资对象。结果官商一体,从而经营别人不能经营的生业,赚取别人无法赚到的暴利。比如官盐,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生意,几百年明清两代几乎被徽商垄断。所以,徽商几乎都是“红顶商人”,他们或先商后儒,或先儒后商,或又儒又商。歙县江村的江春,棠樾的鲍志道,绩溪的胡雪岩,等等都是其中代表与佼佼者。

  江春,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三年(1798),在他78年的人生旅程中,前后参与地方官八次接驾乾隆皇帝南巡,四次受邀赴京参加庆典和千叟宴。每次接驾,江春都投入大量银两来疏浚河流,修建亭台楼阁,修建寺庙,打造园林,搞形象工程。每次上京赴宴也携带大量银两,随处打点,依次送礼。不仅如此,江春还为军需,为救灾多次捐银,据说他一生为这些方面捐银多达1200万两之巨。结果,皇帝高兴,京官高兴,地方官得面子,江春因此抱上大树,受封受赏,成了江淮八大总商的纲首,成了徽商中最著名的大盐商。皇上授予他正一品光禄大夫,并追封三代。乾隆三十八年(1779),江春在家乡建造了“四世一品”的大牌坊,成为绝无仅有的荣耀。

  而比江春小23岁的棠樾村人鲍志道,凭借其能吃苦肯吃亏和精明智慧,在扬州也发达至极。据说,他非常善于计算,擅长放高利贷。当然,最擅长的是寻找巴结皇上的机会,只要听到皇帝、皇后举办寿庆,都踊跃捐银,主动讨好。在军需、赈灾、疏浚河道等方面,也从不吝啬。据说,他一生捐银两千多万两,粮食12万石,他捐的银两比江春还多。因此,朝廷先后敇封他为“文林郎”“内阁中书”“候选道”“奉直大夫”“朝议大夫”等十多个官衔,由一介平民,晋封到朝廷二品大员。他的后人继承他的遗志,为官为商,乐善好施,不断受到封赏。他们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先后修建了七座大牌楼,如今依然屹立在乡道之上,成了世间一奇。

  胡雪岩1823年出生于绩溪,13岁移居杭州,被誉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被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这些徽州商人在外赚足银子之后,大都重返故地大兴土木,修建高宅深院,树牌立坊,显示富贵与能耐。同时,大办学堂,培养教育子孙,期望日后他们金榜题、做上大官,庇护自己。因此,徽州地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万历皇帝的老师、宰相许国,军事家、文学家汪道昆,军机大臣曹振镛,民国总理汪大夑等这些曾权倾朝野之人,至于各级官吏更是比比皆是。这样成群成批的官员涌现,自然为他们经营商业带来极大便利。当然,由于文风盛行,先后诞生了创立“程朱理学”的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程大位,明末清初画家渐江,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人物戴震,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创始人詹天佑,现代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新安画派”代表黄宾虹,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胡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这些人,都是徽州人,也无不都是徽商后代。

  行走在徽州大地上,的确感慨良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是两个方面,即徽州文化的庞大深邃,在这里你不仅看到规模宏大的传统遗存,更能看到活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次是好端端的徽州,为什么却要改成黄山市,这一改实在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