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山新考(下)
□张瑞明
(续接上期)
(二)“欧说”可能依据的史料对炭山的定位不准
欧阳修所言“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必有根源。欧阳修之前,提到过炭山的史书寥寥无几,稍早于《新五代史》的一本十分重要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是目前找到的为炭山准确定位的唯一史料,极有可能是欧阳修的参考著作。《武经总要·前集》卷22载:“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地,地多风草,掘地丈余有坚冰。贾眈所说,妫州西北八百里至陉山,即奚契丹避暑之处。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今胡中目为炭山,近更名双山。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即居宝关雕巢馆,赤城口始有居人,望云县、受赐川凡十日程至炭山。”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炭山在幽州西北“十日程”的地方,也就是经过现在的河北省赤城县雕窝、云州等地就会到达,这显然是指靠近滦河源头的河北省北部沽源县、丰宁县的坝头地带。欧阳修很可能据此判断,炭山靠近滦源。
那么,《武经总要》又是如何推断出炭山地点的呢?这段话中有三个明确的论据:一是“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地,地多风草,掘地丈余有坚冰。”二是“贾眈所说,妫州西北八百里至陉山”,三是“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以下,我们对这三条论据逐一分析:
其一“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地,地多风草,掘地丈余有坚冰。”这句话显然是受了北宋更早一些的史料陆振撰写的《乘軺录》等有关史料的影响。陆振于1008年出使契丹,抵达辽中京,归来后撰写了《乘軺录》,其随行人员也有大量关于契丹国的口述,这成为北宋了解契丹国的重要突破口。《乘軺录》载:辽中京“西至炭山七百里,山北有凉殿”。陆振及随行人员的口述资料在《武经总要》成书前期未见,但在南宋时期江少虞所著《安边御寇》中有详细记载,据陆振的馆伴使刘经所言,辽中京“北至上国一千里,即林胡旧地,本名林荒,虏更其名曰临潢府,国之南有潢水故也,皮室相公留守。西至炭山七百里,炭山即黑山也,地寒凉,虽盛夏必重裘,宿草之下,掘深尺余有层冰,莹洁如玉,至秋分则消散,山北有凉殿,虏每夏往居之。”《乘軺录》《安边御寇》等所载炭山方位只是大概,即在辽中京西七百里的地方,这里是大马群山范围,气候寒凉,古代夏季有可能掘地出冰。《武经总要》据此将炭山定在这一范围应当没问题,但依据陆振等人的大概说法,得出经过“望云县、受赐川凡十日程至炭山”这样的具体结论略显唐突。
其二“贾眈所说,妫州西北八百里至陉山。”显然是在引用贾眈所著《皇华四达记》。《皇华四达记》被史学界公认为是一本靠谱的史书,可惜今日已经遗失,因此不能查阅原文记载。《皇华四达记》成书于公元785至805年之间,此时妫州治所在今怀来县沙城附近,其西北方向数百里为今尚义县、张北县一带,而滦河源头位于东北方向。因此,《武经总要》以这条论据论证炭山在沽源县、丰宁县一带明显有误。
其三“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显然是在引用唐史料。成书于后晋时期的《新唐书》载:契丹国“地直京师东北五千里而嬴,东距高丽,西奚,南营州,北靺鞨、室韦,阻冷陉山以自固。”《武经总要》据此将“冷陉”置换为“炭山”存在争议。“阻冷陉山以自固”,显然可以看出“冷陉”是一条山脉,而并非一座山。唐代“冷陉”“凉陉”等,应指大马群山或长白山,与辽史所说的“陉头”“炭山”不是同一概念,从字面理解,“陉头”应为“冷陉”或“凉陉”的“头”,应当是一座独立的山。
综上所述,《武经总要》所引述的三条论据都存在问题,因此其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不高。作为同时代的欧阳修,必然受到《武经总要》结论的影响。
此外,《武经总要》另一处有关炭山的记载也不能认定炭山方位,现抄录如下:“御夷镇,后魏筑长城,今契丹改为望云县。按《皇华四达记》:妫州北一百四十里至广边镇,一名白城,又东北五十里至赤城,又北七十里至镇城。陉山在镇城,西北即奚契丹避暑之处,今曰炭山。”通过对这段话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妫州北一百四十里至广边镇,一名白城,又东北五十里至赤城,又北七十里至镇城。”这句话应出自《皇华四达记》,而后半句“陉山在镇城,西北即奚契丹避暑之处,今曰炭山。”应为《武经总要》作者曾公亮、丁度等人所注。后世学者误认为这句话皆出自《皇华四达记》,因此造成了对炭山在滦河源头的误判。
(三)“欧说”定位炭山的地标“汉城”存在疑点
“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其地可植五谷,乃后魏滑盐县也”一言,显然是在定位汉城,但反过来看,汉城也成为定位炭山的重要地标。找到汉城,对于定位炭山十分重要。根据欧阳修自己所说的汉城“有盐铁之利”“其地可植五谷”等特征,汉城的位置不可能位于滦河上源地区的黑龙山大山深处。按照汉城“乃后魏滑盐县也”,笔者根据史料,沿滦河流域寻找滑盐县无果,然而,沿着另一条大河潮河却找到了滑盐县。潮河位于滦河西部,流域面积不亚于滦河,其源头与滦河源头靠近,都发源于沽源县、丰宁县南部地区的大山中,且都出自北魏御夷镇附近。潮河古代叫鲍丘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鲍丘水”条:“大榆河又东南出峡,经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径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注入鲍丘水,又南径奚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鲍丘水又西南径犷平县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水经注》中提到的这个滑盐县在哪呢?根据其上游“又东南出峡”,也就是流出古北口之南燕山山脉的峡谷,下游“又西南径犷平县故城东”,也就是抵达北京市密云区密云水库东北石闸村附近判断,滑盐县应位于这个区间内的今密云区高岭镇东部放马峪村至下会村之间。那么,《水经注》所载滑盐县,是不是“欧说”所提后魏滑盐县呢?根据《魏书·食货志》等历史资料梳理,北魏以及其后期的东魏、西魏等建制,共有57州219郡,笔者仔细查看了所有郡中的县,未找到滑盐县。在《北史·列传》卷三十中,笔者终于找到北魏时期与滑盐县有关的史料,该书在常景传中记录了杜洛周起义事件,“俄而安州石离、冗城、斛盐三戍兵反,结洛周,有众二万馀。”而据《水经注》,滑盐县“世谓之斛盐城”判断,北魏的斛盐戍即使不是《水经注》所载滑盐县,也距此不远。再考密云区高岭镇东部地区,正好位于古北口南燕山山脉之下,属于山间盆地,其东南不远就是密云水库。这里不仅可种植五谷,放马峪村附近也是著名的铁矿产地。因此,密云区高岭镇东部地区应为汉城所在。这一区域,不仅不是滦河源头,也不属于滦河流域。
综合以上分析,“欧说”对炭山、汉城、滦水的定位,应是从大方位而言,并不能确定炭山一定靠近滦河。再者,滦河上源地区虽然高峰林立,但无论实地和卫星云图都很难区分彼此,几乎所有山峰都不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成为地标的可能性极小。
结 论
(一)大青山所处方位与有关史书记载炭山方位不违背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东部的大青山,处于河北省与内蒙古的交界地带,其西南不远即内蒙古兴和县。通过辽代早期的契丹地图查看,大青山处在契丹西部边境,再往西则为奚的地盘,也就是今内蒙古的地界。炭山处于契丹与库莫奚的交界,而大青山处于河北、内蒙古交界,从区划上说,不能说完全是一种巧合。大青山处于鲜卑故地,鲜卑首领檀石槐立牙帐于此,因此也在契丹国的范围之内。据《中国文物报》第32期报道,1990年4月,尚义县石河乡囫囵村一农民在自家院中发现一座石棺,经考古部门鉴定为辽代早期品级较高的契丹贵族夫妇合葬墓,这进一步证实大青山所处的范围曾属契丹国。从大范围看,大青山位于辽中京西偏南方向,通过在卫星云图上测量,大青山主峰与赤峰市天义镇西15公里处的直线距离约400公里,这与炭山至辽中京的距离相近。大青山处于妫州西北方向,是妫州西北最为明显的一座山,这与《武经总要》记载不违背。且从卫星云图看,大青山位于滦河源头东北部,大青山和滦河源头的闪电河是大马群山以北最为清晰的两个地标,这很可能成为欧阳修“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的参照物。
(二)大青山与炭山范围高度契合
大青山位于归化州范围内,这与《辽史地理志》所记炭山范围吻合。另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大定十年置燕子城,隶宣德州,明昌三年来属,有燕子城,国言曰吉甫鲁湾城;北羊城,国言曰火唵榷场;查剌岭,沔山,大鱼泺,新宫有枢光殿;有双山,石井,虾蟆山;昂吉泺又名鸳鸯泺;得胜口旧名北望淀,大定二十年更。”这段话是对抚州柔远县的描述,而尚义、张北一带的大青山不仅辽代属于归化州,金代恰好在柔远县范围。条目中出现的“双山”,极有可能是大青山,也就是《武经总要》提到的“近更名双山”的炭山。条目中出现的“石井”,在大青山上可以找到,两口石井相距不远,洞口直径约一米,当地人称为风洞和水洞。条目中出现的“蛤蟆山”,或是位于大青山之上的蛤蟆石。《金史地理志》关于柔远县的这段陈述,还提供了一个更重要的信息,即“北羊城”在柔远县境内,与“双山”同处一个范围。柔远县即今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一带。《辽史·太祖阿保机上》记载:“五月甲申,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可见辽代羊城在炭山北边不远处。尚义县目前发现古城遗址4处,其中一处位于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村的遗址被基本确定为北魏柔玄镇,另有一处出土过刻有“西酉县”碑文。此外两处至今未考定,一处位于南壕堑镇土城子村北150米处,在大青山正北约2.5公里处,考古人员从地面散落的陶片、瓷片判断为辽金遗址,这处遗址因处于柔远县范围内,极有可能是辽金时期的羊城;另一处被称为“城琅城址”的遗址位于土木路乡土木路村东3公里处,也为辽金遗址,据当地村民讲,这里曾是汉人与游牧民族的贸易中心。《金史·食货志》载:“国初于北羊城、燕子城之间置榷场,易北方畜牧。”“城琅城址”位于“土城子遗址”和张北县城(金代燕子城)之间,存在是金代榷场的可能。大青山与张北县城及两处遗址的位置,与《辽史》《金史》所记炭山与燕子城、羊城、榷场的位置极其吻合,这不能说完全是巧合。此外,大青山北不远就是张北县境内的安固里淖,这符合《辽史道宗本记》有关炭山临近鸳鸯泺的记载。
(三)大青山明显具备地标特征
大青山极其高大,面积50公里,海拔1919米,有塞外小天山之称。大青山是整个坝上地区海拔1800米以上最为独立的山峰,其西部、南部、北部均为平地,东部与大马群山主体相连,但有明显的断裂,成为沟通坝上坝下的南北走廊,野狐岭、万全右卫等历史重要战略点位于其中。大青山东南与一条巨型沟谷相连,沟谷西南至东北走向,两侧大山如同一只手臂和一条大腿向西方甩出,这条极易辨识的沟谷与史书所提凉陉一致,目前这条沟谷中建有京藏、京呼、丹拉等多条高速公路,110国道贯通东西,这些道路是连通张家口、大同、集宁的交通枢纽,近连三省,远及八方。从卫星云图上看,大青山山体酷似一颗头颅,山下的友谊水库如同嘴巴,用“陉头”来形容,恰如其分。
(四) 大青山是捺钵的绝佳场地
大青山年均气温0.6-1.5度,夏季平均气温14度,如此低的温度,夏秋层林尽染,冬春冰雪交加。山体之上河道密布,湿地纵横,偶有山洞深井,寒气逼人。如此低的温度,如此大的湿度,古时掘地出冰绝有可能。大青山四周遍布河流,西面和北面淖泊众多,著名的鸳鸯泺,也就是今张北县境内的安固里淖就在其西北不远处。大青山方圆百里,地势开阔,目前仍然有野生动物443种,是理想的狩猎场地。山背之上多平地,分布有近5个乡镇,辽代无论是建殿还是屯兵,都极其便利。
(五)大青山符合炭山应有的时代背景
从政治上讲,大青山在鲜卑民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建单于庭于此。而鲜卑族是契丹族的祖先,辽朝帝王三番五次巡幸炭山,或有向先祖致敬的意思。
从军事上讲,大青山及周边是辽代重要的战略要地,辽军可通过张北县野狐岭、蔚县飞狐岭南下,直抵宋朝的涞源。素有“太行八陉”之称的飞狐岭一带,恰是宋辽战事频发之处。此外,大青山东南有路,可抵达燕州腹地。《辽史本记》载:“天祚帝保大二年,北院大王耶律马哥等为都统,将兵屯鸳鸯泊。”《辽史兵卫志》载:“其南伐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泺”。鸳鸯泺东南不远便是大青山,必然会受到辽帝青睐。
(六)大青山与炭山地名成因存在联系
大青山东汉时称弹汗山,这一时期,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立单于庭在弹汗山歠仇水上。“弹汗”一词出自鲜卑语,与后世的契丹语通。“弹汗”一词说快了之后,很容易说成“炭”。此外,大青山战国时为梁渠山,东汉时称弹汗山,北魏时呼东木根山,而辽金时期名称不明,直至元代之后才再次浮出水面,称为大南山、大青山。一座山在辽金时寻找名字,而辽金时的“炭山”“双山”等名字则在寻找一座山,这也许并非只是巧合。抛开鲜卑语译名变更不说,就大青山的颜色而言,远观发黑。辽朝帝王在其附近的捺钵叫喀喇捺钵,“喀喇”即黑色的意思,再加之大青山名称中的“青”字也带有黑的意思,古称为炭山恰如其分。当然,以上关于炭山名称由来的两种分析只能选其一,但无论选一还是选二,大青山与炭山的联系都无法割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炭山与大青山的相似度极高,极有可能是同一座山。关于这一结论,目前无论史料还是论文均未见明确提出,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希望此文能够抛砖引玉,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