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582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7-11

白云鄂博稀土矿区的发现者丁道衡

□文/图 龙长启

  随着科技发展,稀土元素在新材料领域的作用日渐显现,发展至今,中国作为第一稀土储量大国,又是第一稀土生产大国,稀土产品也就占到整个世界市场的90%。因此也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自从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网民们在网络上关于把稀土作为贸易战反击武器的言论就成为了热门话题。

  “世界稀土在中国,中国稀土在包头”,因此,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包头钢铁基地的矿石采掘场,地处内蒙古阴山山脉之北、乌兰察布大草原西部的白云鄂博也就成为网友们关注的地方。据包头稀土高新区对外公开的资料显示,中国稀土已探明资源为全球的66.7%,包头占全球的54.2%。确切地说,白云鄂博就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稀土矿场。

  中国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非常关注稀土产业。周恩来总理对稀土资源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包钢建成后,当时因为技术原因,无法从白云鄂博提供的铁矿石中提炼出有用的稀土材料,选矿剩下的尾矿和炼铁剩下的矿渣,成为难以处置的两大难题。周恩来总理明确要求重点保护包钢的尾矿和矿渣。在中国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对白云鄂博一直虎视眈眈、垂涎欲滴的日本商人曾经想用一吨粮食来换一吨包钢的钢渣,结果被周恩来总理严词拒绝,“就是用它铺条钢铁大街也不能卖给对手”,后来,包钢果然用钢渣在包钢正门前铺成一条钢铁大街。结果,富含稀土的尾矿和矿渣被有效的保存下来,尾矿坝和钢铁大街成为包钢的两条资源长城。而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也曾经讲过一句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是贵州人丁道衡。丁道衡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白云鄂博”这个地名也是丁道衡当年由蒙语“富饶的敖包”音译过来的。

  丁道衡(1899年—1955年),字仲良。贵州省织金县(原县名平远)牛场镇人。出生书香门第,生活在一个世代以读书进取为荣的环境里,从小在私塾读经书,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慧,少年得志。17岁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1919年中学毕业后,矢志深造,考入北京大学甲部预科,1921年经严格甄别,升入本科地质学,获得贵州省公费津贴。在北平求学六年,他半工半读,兢兢业业。1926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北大任助教,从事古生物研究。1927年5月,参加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负责地质古生物及沿途矿产的考察。考察团从北平出发,克服了恶劣的气候、征程的艰险,横穿戈壁、翻越天山,直抵新疆塔什库尔干,历时3年,终于完成了西北考察任务。丁道衡在这次考察中绘制地图100多幅,采集地质实物标本35箱。经过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时沿途收集了当地风土物品3箱,为开发大西北准备了详实的资料。发表了《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新疆矿产志略》《蒙新探险生涯》等多篇论文及专著。

  1934年,丁道衡获北京大学资助赴德留学。先入柏林大学学习构造地质学,次年转入马堡大学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完成了古杯海绵、方椎珊瑚、十字珊瑚、波哈特贝、鄂头贝等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杯的更订》一文,在德国《矿物、地质、古生物年鉴》上发表,精确地解决了古生物学家们争论了90多年的问题。留德3年期间,获博士学位,并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937年底,丁道衡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怀着报效祖国的热诚回国,应聘为云南省建设厅技正(总工程师)。于1939年秋参加“川康科学考察团”,立下在西南处女地寻找矿产的雄心,率先研究了西南地区铝土矿。他不顾川康高原山高严寒、空气稀薄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四川理化县郊野遇上土匪,衣物被洗劫一空,他仍泰然处之。考察后提出并发表了“关于有盖珊瑚的讨论”的论述。

  1940年,丁道衡应聘武汉大学矿冶系,后随校搬迁至四川乐山。当时条件极差,师资奇缺,整个矿冶系除配有一名绘图员外,全系6门专业课都由他一人担任。除一个系的教学行政工作外,还要负责学生的实验课和野外实习,尽管他患有高血压,在海拔3500米的高山上昏倒,仍满腔热血,坚持搞科研、撰写论文发表,终年如一日。

  1942年秋,丁道衡怀着报效桑梓的热诚回到故乡,任国立贵州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文理学院院长。1945年贵州大学成立地质学系,他又任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地质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他撰写文章,明确提出:“学习的目的为了求得真理,谋求福利,以尽个人应尽的责任。第一为学要专一,第二为学要好学,第三为学要有毅力,第四为学要谦虚,第五为学要有系统,第六为学要创作。”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而在全校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被推选为贵州大学教授会主席。除了搞行政管理和授课外,每年还要到重庆大学讲学两个月,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丁道衡以他的一生实践了他“以科技报国”的理想。他敢于坚持真理,疾恶如仇。早在北大求学时,就因参加反对北洋军阀卖国运动而被捕。1949年初,他应邀赴重庆大学讲学时,目睹重庆大学等院校师生4千多人举行的轰轰烈烈的反饥饿运动和重庆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而深受鼓舞,曾在重大教授会上公开痛斥蒋介石政权的黑暗政治。同年8月返校后,他即以贵大教授会主席的身份向师生作了介绍,极大地鼓舞了贵大师生的斗志。随即由贵大牵头联合师院和工学院,在贵阳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开始罢教、罢课。国民党当局以“煽动学潮和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于8月秘密逮捕了丁道衡。经历了3个月的囚禁生活后,经社会各界和亲友营救, 于1949年10月以“联名保释,随传随到”的形式,丁道衡才得以“取保外释”。

  新中国建立后,丁道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起,丁道衡担任任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委,当选为贵州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南文教委员会副主委。在团结文教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51年,丁道衡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政商委员会(省政协前身)15名常委之一,参与了贵州省大政方针的协商制定。1952年1月,经他的老师孙云铸、杨仲康介绍,丁道衡加入了九三学社,成为贵州省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同年9月,他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之后,经丁道衡介绍,贵州省知名教授罗登义、王庆延相继加入九三学社,为贵州九三学社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丁道衡调重庆大学任地质系主任。1953年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第一届人大代表、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53年,丁道衡当选为九三学社重庆分社副主任委员和重大支社第一届主委。在他的带领下,重大支社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组织活动和拟出年度工作计划。每次参加人大、政协和分社会议后,他总是及时向大家传达会议精神。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及重庆分会理事长等职。

  1955年,地质部委派丁道衡到地质部古生物司工作,正当他满怀希望迎接新的工作任务时,不幸于1955年2月21日晚,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56岁。

  而要知道丁道衡是怎样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的,就要提到92年前组织的、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上著名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科学考察团,即1927年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又称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北大教授徐炳昶、黄文弼、袁复礼等和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组织,是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的科学考察团体,也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第一个中外平等合作的科考团。考察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27年至1933年,第二阶段为1933年至1935年。

  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年5月从北京出发,经包头、百灵庙至额尔济纳河流域,于1928年2月到达乌鲁木齐。在西北广袤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在气象观测、地质、古生物调查、考古学和民族学等诸多学科取得丰硕成果,这是中外双方团员不畏艰难困苦、殚精竭虑共同完成的。袁复礼在北疆发现的恐龙、贝格曼在弱水发现的大批居延汉简和在罗布泊发现的小河遗址,霍涅尔和陈宗器对罗布泊的调查,都是当时轰动国际学术界的重大成果,而丁道衡发现的白云鄂博大铁矿和赫德等人收集的气象地理资料,对中国西部的经济建设和航线开辟、公路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复兴影响深远。几年的考察,积累了大批珍贵的科学资料,并运回采集品五六百箱。野外考察结束后,中瑞双方合作或分头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专著。实地考察持续至1933年,后分头撰写考察报告。从1937年起,以《斯文·赫定博士领导的中国-瑞典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各省科学考察的报告》为总标题,在斯德哥尔摩陆续出版,现已达50种。黄文弼负责部分,撰写为《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在中国出版。

  1927年5月至1930年8月,丁道衡参加了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主要担任天山西南部的地质考察工作,并负责地质矿产调查和古生物研究。考察团在戈壁沙漠之中和荒无人烟之地,费时三年,冒着生命危险,行程数万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对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北部的40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详尽考察,终于在西北高原发现了沉睡多年的丰富宝藏。

  考察团第一个重大发现是丁道衡发现了著名的白云鄂博大铁矿。当时,丁道衡刚随北分队从营地出发不久,7月3日一早,他在乌兰察布草原北部山岭查看,发现铁矿矿砂散布山间。他当即便给徐炳昶写信报告,自己发现了一个有望成为北方“汉冶萍”(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的地方。丁道衡兴奋地写道:“矿质虽未分析,就其外形而论,成分必高。且矿量甚大,全山皆为铁矿所成……全量皆现露于外,开采极易。”1930年,丁道衡在他的报告中大胆估计白云鄂博铁矿储藏量达3400万吨,——这个数字远远不及现在的探明储量“铁矿石14万吨”,但在当时已震惊四座,连地学泰斗翁文灏、丁文江等都觉得难以置信。丁道衡满怀信心的估计,“如能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她必将成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矿源,并将促使中国的西北地区发达起来。”丁道衡并将当地蒙古语地名“巴音博克图”(意为“富饶的敖包”)音译为“白云鄂博”。

  1957年,依据白云鄂博丰富的铁矿资源,国务院决定对白云鄂博铁矿实行露天开采,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包钢。1959年包钢正式投入生产,5月出焦,8月通水,9月出铁。1959年10月15日,包钢一号高炉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祝贺,并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他对工人们说:“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

  1935年,何作霖在丁道衡采集的铁矿标本中,首次发现了两种稀土矿物,并命名为白云矿(氟碳铈矿)和鄂博矿(磷铈镧矿,又称独居石),这两种恰恰是白云鄂博最主要的稀土矿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地质考察队,对白云鄂博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普查、勘探和评价活动。勘察结果表明,白云鄂博富含丰富的铁和稀土,其中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据包头稀土高新区对外公开的资料显示,中国稀土已探明资源为全球的66.7%,包头占全球的54.2%。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白云鄂博稀土已探明储量达7900万余吨。占全国总储量的85%以上,占世界总储量的40%。另有一份资料显示,白云鄂博稀土矿的工业储量3600万吨,占全世界的36%,占全国的90%以上。世界罕见的稀土矿的巨量蕴藏,为白云鄂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白云鄂博而生的包头,也早已由当年的一个小小“敖包”,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的开采国和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