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锦与白锦堡
□文/图 刘永书
从唐大中年间至明万历28年,播州﹙今遵义市﹚杨氏世袭延续了播州近750年的统治,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播州(639年置)981年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播州杨氏家族史。但明万历28年那场震惊全国的平播之役,使得这个家族和与这一家族历史有关的一切文化遗存,在24万平播大军的肆掠中荡然无存。从而使得播州一些原本较为明晰的历史,在漫漫历史的沉淀尘埃中,渐渐演变为一些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而播州历史上杨氏入播最先立足之地白锦和其后杨氏献地所建之白锦堡,这个对研究唐宋年间播州建置和杨氏家族史有着重要意义的地名称谓和行政建制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地方史学专家及学者力图考证并欲为之解答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
白锦最先出现于宋濂的《杨氏家传》:杨端“径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庾、蒋、黄三姓土酋,为久驻计”。白锦堡,最早则出现在宋人王象之所著的《舆地纪胜》,其载曰:“南平军在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纳土官杨光荣子孙袭守之”。其后编纂的《明统志》《四川通志》等均言“白锦堡在綦江县南八十里”或“白锦堡在綦江县南,距播州三百里”。对其白锦堡的地理位置并无异议。
至清道光年间,郑珍编纂《遵义府志》时,根据明初宋廉所著之《杨氏家传》和明万历年间孙敏政主编的《遵义军民府志》记载:“(宋)淳熙三年(1176),(杨)轸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之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为湘江。”考证断言,白锦堡不在宋代之南平军,则在今府(遵义市区老城)南20里无疑。从而把白锦堡的地理位置由娄山关北定点到娄山关南的遵义县境。也把白锦之地定点在穆家川之南20里。由于有了这个不容质疑的权威定论,其后黔北学者均从“郑说”,先入为主地将白锦堡定点在原遵义县南境和遵义市红花岗区,对其确切地点进行考证。南白说、半边街说、皇坟嘴说、母氏屯说、南宫山说各成一家。
其实,从郑珍老先生开始直至今天,人们对白锦堡地理位置的考证,均被“乐堡北二十里之穆家川,山水之佳,”所误导,即把杨轸时期的白锦堡治所与播州杨氏最初献地所建的白锦堡治所混为同一地点进行考证,进而把考证出来的白锦堡治所认为即是杨氏最初入播立足之地白锦地域。
白锦是地名称谓和地名所涵盖的地域称谓,白锦堡为一行政建制,其地域远远宽于白锦地域。地名及地名所涵盖的土地,一般不会变更,而行政建制的治所,常常因各种缘由而发生迁徙变化,其辖地范围也经常扩展或收缩。
笔者根据对白锦堡相关文献及出土文物资料的分析,认为杨氏最初入播立足之地白锦和杨氏最初献地所建的白锦堡治所不在遵义南境,而是在今习水县境温水镇境及相邻地(白锦)和綦江县南接近桐梓县的赶水镇(白锦堡治所)。从而得出了一个166年来与黔北学者相左的结论。其理由如下:
一、对一条河流之考证和文献记载,白锦不在遵义县南境
《遵义府志·土官》引《杨氏家传》载:杨氏四世三公,因与罗闽相战而被俘,被囚于罗闽半载,会阿永蛮酋长黑定与闽有连,语曰:“杀其父而囚其子,人弗为矣,盍归诸?”闽不答,黑定怒,夜以一牝马窃载俱归,且发兵纳三公界上,……会济江,獠忽怀异志,引舟岸北,呼谢曰:“为我语若主,当免我科赋,否则,吾不以舟济。”三公怒,嗔目视舟,嘘者三,舟奔而前,三公遂涉。
同书还载,杨氏七世杨昭二弟杨先、杨蚁各拥重兵。杨先据白锦东遵义军(今绥阳县及原遵义县东境),号下州。杨蚁据白锦南近邑,号杨州。杨蚁举兵攻打杨先,且外结闽兵为助,杨昭子杨贵迁发兵,设二伏于高遥山,要其归而击之,闽大溃,赴水死者数干,蚁亡入闽。
根据以上两段文字所记二事均与闽有连之事实,三公所济之江和闽赴水死者数千之水,为同一河流。郑珍考证,此河为原遵义县西境之罗闽河。笔者曾徒步考察罗闽河中下流大部份河段,此河宽不过15米,河床大部分为原生石,无堰坎之自然河段平均水深不足1米,三公绝不会冒着被追杀之危险,费其口舌,非要渡舟而行,完全可以涉水而至江北。且罗闽河从今观之,古代也绝不可能有使闽兵“赴水死者数千”之水量。从杨氏早期活动区域和其水之深之宽,以及专家考证阿永蛮为今四川叙永一带土酋,唐宋间水西罗闽实际控制地域在今仁怀一带,可以推断,三公所涉之江和“闽赴水死者数千”之河,绝不在原遵义县境,极有可能为赤水河中游其东西流向的某一河段。又据宋《舆地纪胜》南平军载:“曲崖隘,在军西南九十里,距白锦夷五里,荣懿寨巡检驻扎之地。“军”即南平军,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熊本讨木斗叛而置,治所在铜佛坝,及今重庆綦江南赶水镇对岸,地名犹存。而白锦夷,为官家对居住于白锦之地族群的称谓,即播州杨氏族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杨氏早期借助阿永蛮之力而立足之地白锦,不应在娄山以南的遵义南境。从文献所载及里程来看,应在今习水县境温水镇境或相邻地。
二、从杨氏早期活动地域看,白锦及早期白锦堡应在娄山以北
播州杨氏,据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在《播州杨保考·后记》中考证,为唐代今川南泸州叙永一带汉化程度最高的僰人土酋。“(唐)大中十三年(859)冬十一月,南诏遣兵陷播州,咸通元年(860)十月,安南都护李雩阝 克播州。”(《唐书·纪》)。播州杨氏鼻祖杨端于此借唐之威灵,出泸州,进合江以南之地。1972年遵义县高坪杨文墓出土的神道碑载“宣宗末年、大理举兵,播州鼻祖杨端奉命平定南诏,其功始著。”明初宋廉撰《杨氏家传》言:“径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庾、蒋、黄三姓土酋,为久驻计”即指此事。其后,唐哀,统治北移,“播州没于蛮”,杨氏便以白锦为中心,结“庾、蒋、黄”三姓和赤水河以西阿永蛮,借助其军事实力,沿山谷水流和至綦江间坝子平地,进一步拓展势力范围。
从以下文献记载,我们便可大致了解杨氏早期活动范围。
“(宋)皇佑四年(1053),杨贵迁率兵入泸(四川泸州),驻军于南州(今綦江、江津、南川一带),后得暴疾,将还,其叔杨先使南川(今綦江县)钜族赵隆截击杀之。”(《弘家杨氏族史·播州杨氏》)。
“宋元丰四年(1081),泸南(今四川泸州南合江、叙永、习水、赤水等)夷罗乞弟叛,南平(今綦江、南川及桐梓北部)酋长杨光震助官兵破乞弟,杀其党阿讹。”(《宋史·渝州蛮传》)。
《遵义府志·土官》载:杨氏九世、十世杨文广、杨惟聪与仲父叔祖杨光荣、杨光明事,均言其与高州(今道真、正安间)有连。
宋濂《杨氏家传》言:“大观二年(1108)光荣恚,籍播州二县地千七百里往献于朝,诏即其地,建白锦堡,加光荣礼宾使。”白锦堡因播州杨氏居于此 而使其地名称谓得其行政建制名称。又《遵义府志·建置》引《宋史·诸蛮传》载:“(宋)大观二年(1108),有夷酋罗永顺,杨光荣、李世荣各以地内属,诏建滋州、纯州、祥州。滋、纯今仁怀(今赤水、习水、仁怀),光荣内属,其所居播州必倚仁怀、习水地方可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八载“绍圣四年(1097),文广身死,其弟文翰与叔光荣不相和解,光荣势微弱,欲依汉界为苟安之计。”
从以上文献可知,播州杨氏从唐至北宋年间,其活动区域在今遵义娄山以北的赤水、习水、桐梓北部、仁怀和綦江一带,《家传》载杨光荣以及他所置白锦堡地“依近仁怀地方”也必在这一活动区域里。据《宋史》称杨光震为“南平酋长”看,播州杨氏所据之中心腹地即在习水东境、綦江南境与桐梓北部及相邻地,而史书之言白锦已必在这一中心腹地里。而“白锦堡”治所,则因“文翰与叔光荣不相和解,光荣势微弱,欲依汉界为苟安之计。”在临近汉界地方,即后“杨光荣子孙袭守之。”之地。
三、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佐证,最早之白锦堡在綦江南赶水
“北宋熙宁八年(1075),渝州南川(今重庆綦江)獠木斗叛,熊本讨之,于铜佛坝(今綦江县南赶水镇对岸,地名犹存)建南平军。领南川、隆化(今重庆南川市)二县和荣懿(今綦江东及桐梓东北和重庆万盛南部)等砦。”(《綦江县志》)。“此军不知何时而废,(宋)宣和二年(1120),废溱州(今道真、正安、桐梓、綦江一部分地区)及荣懿县,以溱溪砦复置南平军。”(《贵州古代史》)。宣和三年(1221)废播州为城,并废播川、琅川、带水三县(此三县宋置时,随地而指,不与唐同)。以首县为名,称播川城。隶南平军。(《遵义府志》引《宋史》)。
通过以上文献记载,我们可以认定,播州杨氏所据之土地及其白锦堡,为播川城所辖,为城下一堡,属南平军之领地范围。关于此论,还有出土文物可以佐证。1986年仁怀县文管所在距县城北48公里处的荣昌坝发现一宋墓,该墓修建于“庚寅绍定三年(1230)孟冬。”为王兴及其妻李八娘感慨“人生在世,难克无常”于生前所修之阴宅。其墓室下出土之买地券镌刻“维皇宋太岁庚寅十月初十,日巳未朔,越八丙寅年,夔州路南平军播川城白锦堡石粉栅……”等文字。进一步说明“白锦堡”在南平军所辖今仁怀、习水、桐梓北部和綦江南部一带,而不在遵义南境。在此,我们可以认定郑珍所证“白锦堡不在南平军”实属一个误判。
关于杨氏献地最早所置“白锦堡”的确切地理位置,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曾有所记载:“南平军在白锦堡,去播州(遵义老城)三百里,系纳土官杨光荣子孙承袭守之。”同书还载:“播川城(播川城其治所先在桐梓县北部,后迁至遵义。《贵州古代史》将治所定点在今遵义播州区西境),在军南三百八十里,故播州地也。”此段文字所言之白锦堡,也不是一行政建制名称,而是因白锦堡治所地点发生变化(白锦堡治所已移至今遵义城区),使得原来的白锦堡行政建制名称变成了南平军治所所在地的地名称谓。但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历史信息:南平军在遵义播州区北380里,治所在白锦堡。白锦堡距今遵义城区300里,即为杨光荣“依汉界”苟安据守之地。那么,白锦堡即南平军治所,究竟在南平军的什么地方呢?《舆地纪胜》载:“僰溪(今綦江河),亦名夜郎溪(源出桐梓),从夜郎境流过南平军城下。又东溪(綦江县南地名)在军之西北。”笔者查阅《綦江县志·卷一·安里图》,王象之所言之“南平军城”,即为綦江县南东坡头河、松坎河及由习水李汉坝流出之河三水交汇处,即綦江县南之赶水镇。王象之为宋人,其《舆地纪胜》成书于1225—1257年间,成书时间南平军尚存,其记载可信,应为历史的真实。据此,我们可以说,近166年来被黔北学者所否定的“白锦堡在綦江县南八十里”(《四川通志》),“白锦堡在綦江县南,距播州三百里”(《明统志》)和《綦江县志·安里图》所标南平军之位置并无错误。至于王象之所言“去播州三百里”和《明统志》:“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之“播州”,应为杨氏十三世杨粲灭南平夷穆永忠,南平闽酋韦桂和遣兵诛其同族杨焕,据占下州,(今遵义、绥阳),将军事实力和统治中心移至播南(元至元年间,曾设播南路,治所在今遵义城区。杨氏自元以来,均称今遵义为播南)后,被宋庭所倚重,杨价于端平三年(1236)在今遵义城区所设之播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北宋所置之南平军,其辖地南不越娄山,其播州杨氏最早所据之土地白锦也局限在这一区城。杨氏在播川城之白锦堡,因播川城属南平军而使白锦堡治所成为南平军之治所。南平军治所在今重庆綦江南赶水镇。其城池在南宋宝庆(1225—1227)年间尚存。为此而得出结论是:杨氏入播立足白锦之地不在娄山以南原遵义县地,而是在今习水县境温水镇境或相邻地;杨光荣所献之地设置的最早白锦堡应为重庆市綦江区南赶水镇。
(关于播州杨氏之白锦堡地点不在娄山关南遵义县和红花岗区之傍证还有二:1、习水县《袁氏家谱》载明代大学士东阁吏部尚书蹇义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著《光裕禄》:云……宋理宗二年乙未(1235年),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没,为边民患甚。……世盟奉命入蜀,自夔、渝达泸州与之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进捣蛮穴,境域靖宁。复命留镇其地。世盟以是年正月出师,五月奏凯,卒于七月,葬之罗汉寺。遂居赤水,不复江西籍矣” 。2、遵义县及二城区50年来的文物田野调查和近30年来大规模的城区扩展和工业园区建设均未发现播州杨氏13世杨粲以前的播州杨氏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