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视力下降情况比较突出,视力低下已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有专家指出,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是影响城市孩子视力的重要因素。从今年6月1日起,我省遵义市中小学校全面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入校园,为保护学生视力竖起了第一道屏障。
科学使用电子产品 让学生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本报记者 曾 丹
电子产品危害大
今年6月6日,在第二十四届全国爱眼日贵阳宣传活动现场,有专家现场宣讲指出,因过长时间上网、看电视、不良坐姿和用眼习惯等原因,贵阳市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特别是智能手机的超量使用 ,更是成了中小学生患近视的“罪魁祸首”。
“目前贵阳市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中,小学生是42%左右,初中生是70%,高中生达到了80%。”眼科专家告诫说,出现后天近视的人群越来越低龄化,七八岁的小孩患近视已不少见,电脑、手机游戏是导致儿童近视的最大诱因。
“1000名学生中,视力低下的接近站一半。”前段时间,有监测机构对贵阳某小学的学生视力情况进行了了调查了解,结果令人吃惊:视力低下率达到了48.6%。
“越到高年级,患近视的学生数量越多。”该校六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班学生近视人数已经达到了六成。
“青少年近视渐趋低龄化,许多小学生早早地就戴上了眼镜。”贵阳某眼科医院专家官苍宇介绍说,近视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无节制玩手机、iPad和电脑等电子产品,是造成他们眼睛近视的首要原因。
“智能手机把我害惨了。”记者在实验二小宅吉校区采访时,该校六年级学生李月介绍说,她今年4月刚配上眼镜,因为从去年下学期开始,她尽管坐在教室第二排,但上课时老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且感觉越来越模糊。后来父亲带她去医院去做检查,结果令她大吃一惊,眼睛近视已达到了300多度。在医生的问询下,李月才说出了眼睛患近视的“元凶”——李月手中握有一部智能机。因为爸妈平时工作忙,平日里,经常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手机就成了她最亲密的小伙伴。每天,只要做完作业,她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捧着手机玩“球球大作战”游戏。“在周末时,可以从早上8点躺在床上,一直玩到下午两点。”
“超过6成的学生,因为无节制地玩手机、iPad和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他们患上了近视。”贵阳市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主任朱健华告诉记者,对于孩子们来说,自身没有形成很强的自控能力,电子产品对他们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给孩子们配手机的初衷,本来是为了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但智能手机的功能繁多,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着迷陷了进去,极大地影响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平时接诊的孩子中,将近一半都是因为电子产品使用频繁导致的视力问题。”朱健华说,他接诊过最小的孩子才4岁,但眼睛已经100度近视了。“小男孩喜欢在iPad上玩游戏,有时候一玩就是几个小时。”
“有些家长带孩子来看病,觉得孩子是突然看东西有些模糊,实际上是平时过多接触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用眼不当原因,而导致的弱视、斜视和散光、近视等。”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眼科专家建议:在孩子6岁之前,远离电视、电脑、平板电脑等,10岁以前都应该少用电子产品。
遵义“禁令”受热议
今年5月,遵义市教育局正式公布 《关于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校园的意见》,明确2019年6月1日起,全市中小学校全面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入校园。
意见明确, 各中小学校长是“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进校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善于发现异常情况,对有沉溺手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情况的学生,加强重点关注,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
同时, 遵义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联合成立督查组,对此进行专项督查。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通过课堂教学、班(团队)会、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等途径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健康知识和正确习惯。
在遵义教育部门明文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智能手机等进校园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记者初步梳理了一下,在一家媒体发起的一项投票中,支持者与不支持者的数量大体持平。支持者,绝大多数是家长或者老师,他们的观点都趋向于“严格管理,最好禁止”。
反对的一方,基本上都是学生,有网友发表评论说,“手机、平板只是工具,是私人物品,学校只能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不能强制规定学生能不能用。有些学校采取的强制没收甚至销毁的方式,只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中小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容易将手机用于玩乐,或者受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采访中,支持学校禁止电子产品的人士指出,“在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非常容易浪费学习时间,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的教学秩序。”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现在有的学校在推荐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受到一些中小学生的追捧,所以完全禁止电子产品也值得商榷。”贵阳市某中学语文老师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学生都需要用手机APP学习。在她看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授课质量本身,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即使禁止学生带手机,也难以让学生投入学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社会合力“防管控”
记者在走访一些小学校时发现,小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的情况很少。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不少家长选择给孩子佩戴电子儿童手表,满足学生与家长联系使用的需求,也没有玩游戏的功能。
相比小学,中学生们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较多,但大多数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即使带入学校也要上交,由学校统一管理,离校时再还给学生。对此,很多老师表示,如果有教育行政部门形成统一规范的条例,将有利于学校管理。
“之前我们在全市126所中小学、幼儿园做了一个视力调查,发现在小学生中近视患病率达40%,中学生达75%,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中都有14%的近视患病率”。在今年贵阳市“两会”期间,贵阳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眼科主任朱健华认为通过提案呼吁:中小学生及幼儿的近视防控工作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及重视。他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近视防控领导小组来协调教育、卫生等部门开展工作,形成合力,一起完善学生近视防控体系,做到早期宣传、早期教育、早期预防。同时,建议财政部门拨付一笔经费用于学生视力筛查,保障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朱健华呼吁,学校应当适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学生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养成爱眼、护眼的习惯,多一些课外活动的时间。他认为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建议将学生近视患病率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才能加大力度推进近视防控工作的进行。
“近视防控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学校、家长、老师、社区一起联动,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有专家呼吁,由教育部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文件,全面禁止中小学生在校时使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发现学生将上述个人电子产品带入学校的,学校有权实行统一保管。
“建议成立由市政府牵头,教育、卫生、科技、财政、团市委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负责中小学视力低下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等工作。”在政协贵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贵阳市工商联提交了一份《关于控制我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的建议》提案,建议“组建由眼科、眼视光、营养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的专业指导和咨询;设立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作为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具体防治工作。”
“制定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明确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入校园属于违规行为,学校有权要求家长配合并进行适当处分。”有专家指出,让学校和教师处理此类事件时有法可依、有理有据。此外,家校联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醒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此项工作,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已买智能手机的立即收回,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与保护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