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44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9-18

  贵阳在元代已建城,不过当时还是一个军事城堡,名曰“顺元城”,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贵阳变为贵州的省会城市。“那时省名为贵州,贵阳只是叫做‘省城’。”史继忠是贵阳文史专家,曾参与《贵阳通史》的写作,在其家中,我们听他将贵阳城的过去娓娓道来。

从老地名中寻找远去的贵阳历史

  筑城多少城 城中几重门

  实地踏访前,记者打开贵阳的卫星实景图,有种站在云端俯瞰大地的感觉,随着滑鼠滚动,街景逐渐清晰起来,偌大的贵阳城呈现在屏幕上。这真是个奇妙的过程,然而我心里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在时间上还原600年前的贵阳城,就如眼前这般由远及近穿透历史的迷雾,来一窥筑城当年的荣光与沧桑?

  方法自然是有的,那就是走出去,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然而,城市化建设却让太多的遗迹饱经风霜,很多故事湮没在了时间长河里,以至于我们难以成行。正在遗憾,忽然听到文史专家们讲起了一个个熟悉的老地名——“九门四阁”。忽然想到,文昌阁、大西门、蔡家关等等,这些我们每天都会念起的地名,不正记录着贵阳的前生今世?

  于是,我们的踏访有了方向,就向着这些地方出发,看旧时城墙是否还在,抑或,成了今天的一个公交站台……

  “两城”与“九门”构成的省城

  贵阳在元代已建城,不过当时还是一个军事城堡,名曰“顺元城”,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贵阳变为贵州的省会城市。“那时省名为贵州,贵阳只是叫做‘省城’。”史继忠是贵阳文史专家,曾参与《贵阳通史》的写作,在其家中,我们听他将贵阳城的过去娓娓道来。

  至明隆庆三年(1569年),这座“省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故名。山南水北谓之阳,坐拥贵山富水的贵阳府,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也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贵阳城的格局,与扬州、广州古城相仿,由内城和外城构成了一个‘双合城’。”史继忠作文论述,“内城在南面,最先修建,所以又称老城。外城在北面,是明末清初才建成的,故又称新城。”他说,巍峨城墙高7米,基宽7米,城墙上有两三千个垛口,设有九座城门,城中建有四座阁楼,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九门四阁”。

  九门: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小东门。史继忠介绍,内城原先有东、南、西、北四门,后来为了军队出入方便,又在西南角上开了一个次南门,北门与外城相通,又新建四门,遂有九门。

  不见昔日的门 只有热闹的城

  今日九门可有昔日雄风?我们来到几处旧址寻找答案。先至大西门,它在明代被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据说,旧时门外多为菜地,人家不多,河岸皆为稻田,而今天俨然变了样,大型商场拔地而起,豪华店铺鳞次栉比,此处现已成为贵阳市核心商圈之一,人头攒动中不见古迹。

  再到次南门,据史料,明代称德化门,清代改称广济门。城门位于今天的都司路西端,据说以前城墙上还建有回龙寺、关帝庙,当时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因居南偏西,故曰次南。今天的次南门亦不复旧日模样,高架桥、人行道等现代化建筑模糊了它的痕迹,只是公交站台上的三个大字在提醒我们,这儿就是次南门。

  值得一提的是,九门中有三门名字颇有意味,说明了明代贵阳与周边县市的紧密联系。史继忠说,威清门通往威清卫,即今天的清镇。六广门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此门可通修文六广河。而洪边门又名红边门,通往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天的开阳。

  据介绍,以大南门和北门为经线,以老东门和大西门为纬线,经纬交叉处即为 “大十字”。曾经的地理中心,今日的商业中心,贵阳老城对今日城市布局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文昌阁,“四阁”中仅存一阁

  “四阁分别为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灵官阁。”史继忠介绍,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灵官阁原址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而玉皇阁在今天城基路上。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或遭拆毁,此三阁已难觅旧日踪影,唯一可访的,独剩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主要供奉魁星和文昌君,当时的读书人先要来这里求文运,然后才去贡院应考,以求高中。”文昌阁景区导游严昌周说,之所以于此修建文昌阁,还有风水原因。

  据说,贵阳山脉走向如一支昂扬的大鸟,鸟之双翼分别位于栖霞山和相宝山,唯鸟头在东门一带似有垂落之势,为让鸟头向上,遂建文昌阁以彰显蓬勃气象,助学子跳过龙门,金榜题名。

  而文昌阁在建筑结构上的特色,亦可谓“鲁班下凡掌墨”。“更为奇特的是,文昌阁共有54根柱,81根梁,均为9的倍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为尊的建筑思想。”严昌周说,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史记·天官书》又记载,“文昌星座”是由九颗星组成,称为“天之六府”,文昌阁建筑中暗含天理,可谓巧妙独特。

  走出文昌阁,在东门城墙边,有一座君子亭。它是为纪念王阳明而建,遥望扶风山的阳明祠。亭前原有一个荷花池,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阳明先生的高风亮节。贵州巡抚许兆春题有楹联:“傍郭临池,坐揽烟波迟素月;浮香送馥,人来殿阁扇熏风。”

  从此,这一代便被称为莲花坡。光绪年间,缅甸朝贡的大象过贵阳,在此搭起象棚,倾城之人前往观象。史继忠也向我们证实了此事:“罗文彬《香草园日记》记载,缅国贡象至省,倾城士女出观。”可见当时贵阳城内外的热闹和对外交流的繁密程度。

  而今,唯有老东门不长的一段古城墙还在讲述着曾经的史实。城墙上爬满藤蔓,一片绿意,城外车来车往,墙内品茗聊天,一动一静,互不干扰,亦无隔阂。而在600年前,此处已是贵阳城的边缘,多少人在城门闭合间进出,让时间一往无前。而城墙不语,只在静默独守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省城”贵阳 逐步形成贵州省的“中心”

  “独特地理优势,军事要塞,贵州建省,以贵阳为首府,势所必然,当之无愧!”作为一位老贵阳人,周诗若自豪地说。

  1413年,永乐十一年,思南宣慰使和思州宣慰使因争夺沙坑,发生战争,朝廷派兵废除两司,成立八府。同时在此基础上设布政使司于贵阳,蒋廷瓒为布政使,与都指挥使司同城,标志着贵州作为省级行政区划自此开始,成为明朝的第13个行政省。

  “原先专指贵阳一地的‘贵州’成为省名,建省以后,贵阳理所当然不能再以‘贵州’称,于是称为‘省城’,沿用了156年。”史继忠说:“直到隆庆三年,移入省城的城番府改为贵阳府,贵阳才以位于贵山之阳而得名,沿用至今。”

  成为省城的“贵阳”, 政治、军事地位空前提高,据史书记载,“城内衙署林立、军卫驻守、驿道交会,送往迎来、商旅往返、人文蔚起,人烟辅楱。”

  “现在保存完好的甲秀楼、文昌阁,就是明朝时期的代表作。”史继忠说,“移民渐多,流官频来,其中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与‘贵阳传道’,代表着黔中向学之风蔚然兴起。”同时,农业、工商业、儒学教育、中原文化的传播等等,在贵阳地区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老百姓选址与统治者的要求不同,图的是平平安安、安居乐业。”周诗若从贵阳的“富水贵山”的自然环境,分析了民间选择“省城”的必然。

  所谓“沃野中启”是因贵阳有富水,南明河水、四方河水、小车河水、贯城河水、市西河水、龙洞河水等众多水源滋润贵阳城周的农田菜地。而“复岭四塞”则是城周有众多大山为城市屏障,山上有茂密的森林调节气候。

  清咸丰年间出任提督贵州学政詹事府中允的翁同书有曰:“盖贵州之山脉发乎黔中,高峰峻岭,磅礴积郁,至是始豁然开朗。山有黔灵、扶风之胜,水有涵碧、芳杜之现,四时温和,无大沧热,嘉禾瑞麦,岁书有秋,宜其灵秀荟萃,郁为人文矣。”一语概述出贵阳地理之优势。

  “这黔地郡首之位,自然扎根百姓心中。”周诗若说。老百姓又取“富水绕前”中的“富”字,摘“贵山拥后”中“贵”字,合为“富贵”二字,寓意贵阳是富贵之地,滋润着世代子孙生生不息。

(据贵阳新闻网-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