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长鸣:
从“九一八”到“三线”的精神接力
□方荔菠
九月的六盘水,秋意渐浓。上午十时整,防空警报准时响起,穿透市井喧嚣,回荡在山城上空。预先警报低沉绵长,空袭警报急促凌厉,解除警报平稳舒缓——十五分钟的鸣响,是一次严肃的战备检验,更是一堂深刻的国防教育公开课。这不仅是一场演练,更是对全民国防意识的唤醒,让“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深入每个人心中。
于六盘水人而言,这警报声中承载着两段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九十四年前,沈阳北大营的炮火,是国家蒙辱、民族危亡的痛楚;六十多年前,乌蒙山脉中沸腾的钢花与煤火,是三线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赤诚。这片土地虽未遭受战火蹂躏,却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了民族命运的转折。当警报声渐渐消散,我们站在前辈铸就的工业基石之上,该如何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书写新时代“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答卷?
九一八事变让“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从此深植于民族记忆。如今硝烟散尽,警报年年响起,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提醒我们:强盛与尊严,从不是凭空而来。六盘水未曾经历烽火,但这里崛起的工业基地,恰是对“振兴中华”最真切的回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号角吹响。东北的老矿工带来坚韧,辽宁的工程师携来图纸,河北的铁道兵翻山越岭,山东的青年高歌入黔……十万建设者告别故土,扎进西南崇山峻岭,把家安在工棚,把根种在矿区。
没有机械,就用人力拉绞车;没有保温设备,就拿棉被包裹管道;孩子无人照看,就办起“矿区托儿所”。老一代常说:“多流一滴汗,国家就少受一分气。”他们目睹积贫积弱的中国,深知三线建设不是简单的工厂迁移,而是为国家铸就“战略大后方”,为民族锻造“工业脊梁”。
在老屋基矿泛黄的《生产日志》上,至今仍能看到这样一行字:“今日产煤500吨,距离目标还差300吨,今晚加班!”写于1972年冬,字迹染尘却刚劲如铁。正是凭着这样的劲头,一代人在十年间建起十里钢城、百里矿区,让六盘水从偏远山区转型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腾飞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
九十四年过去,九一八的硝烟早已散尽;六十年流转,三线建设的号角犹在耳畔。那些长眠于青山的建设者,精神从未离开——
在山脚树矿的智能化车间里,年轻工程师操控无人采煤机,用数据流传承并超越当年的“土法上马”;
在首钢水钢炼钢车间,“00后”技术员调试环保设备,实现废水“零排放”,升级了曾经的“多快好省”;
在矿区社区,“三线子弟”组成红色宣讲队,把父辈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
这一幕幕都在告诉我们:先辈留下的不是固守旧路的嘱托,而是一颗“为国家强盛而奋斗”的初心;他们期望的不是后人在安逸中“吃老本”,而是在新时代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这一代,要“想明白”:铭记国耻,不是沉溺苦难,而是从中汲取“知耻后勇”的力量;继承遗志,不是复制道路,而是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坐标”。曾经,国家靠三线建设夯实工业基础;如今,要靠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曾经,先辈以苦干实干弥补差距;如今,我们需以创新创造抢占先机。
六盘水的转型史正是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例证:从“一煤独大”到“煤电并举”,从传统产业到新兴布局,从能源输出到绿色转型——每一步,既延续着先辈精神,也回应着时代呼唤。我们不必再“住工棚、啃窝头”,但仍需面对“卡脖子”技术、国际竞争和改革重任,同样呼唤“献青春、献终身”的精神传承。
更重要的是“做得到”:将历史警醒转化为岗位实干,将对先辈的缅怀变为推动发展的行动。在车间,就钻研技术,让“中国制造”更具竞争力;在实验室,就攻坚克难,让“中国创新”引领前沿;在基层,就扎根服务,让“中国温度”暖人心田。哪怕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也要认真拧好每一颗螺丝——国家的强盛不需要所有人的惊天动地,但需要每个人的脚踏实地。正如三线建设时期,老矿工每日下井前总会摸一摸矿灯说:“灯亮着,家人就安心”;女技术员反复校对图纸,叮嘱“一点不能错”。正是这些平凡日子里的坚守,汇聚成了振兴中华的磅礴力量。
警报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我仿佛听见两种声音在历史中回响:一种是柳条湖的炮声,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一种是乌蒙山中的号子,激励我们“振兴中华”。它们跨越时空,共同指向一个信念——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书写者。要带着先辈的期望,扛起时代的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名奋斗者、实干者、创新者,让“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化作奋进的号角,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六盘水的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但这片土地早已不再是昔日的荒山野岭。先辈种下的“工业之树”,已枝繁叶茂;他们点燃的“振兴之火”,正薪火相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告慰先辈、不负时代。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生命、青春与实干写就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