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荷城
□王 华
如果有人问起我所在的城市,我会说这是一座满载诗意之城。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19℃,是全国唯一能在夏季举办马拉松的城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这,就是中国凉都六盘水。
六盘水市钟山区的核心区域有一座古城,名荷城,又叫水城古镇。
一
史书记载,古城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距今将近三百年,它的形状就像一片漂浮在水面上的荷叶,从高处看非常特别,故有“荷城”之称。同治末至光绪初年任水城厅通判的陈昌言就有诗云:“环城无翳水无波,回望城浮一叶荷。除却酒杯忙不得,夕阳亭上听秧歌。”这便道出了古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数百年来,多少风流人物曾在此驻足,或激扬文字或慷慨悲凉。古代有在诗、书、画等方面被称为“三杰”的李天极、桂天相、单辅国,近代又有在教育、工业、医学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王显荣、张重山、龚燧荣“三杰”,如今又涌现出金永福、吴学良、吴勇等在文学、评论、书法等方面的领军人物,难道这不是古城地灵人杰的缘故?
行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我时常在想,一座城市,常因依山傍水而灵秀,荷城也不例外,曾经的“八景”之“文笔插空”“金钟扑地”等都是以山为主的景致,这里还因依傍着古老的水城河而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水城厅通判陈昌言在《改建文庙记》中有记载:“在城东崇文山麓,堂局开展,一水潆洄,群山端丽。”这里的“一水”即水城河,也是水城的母亲河,发源于梅花山东麓,自西向东经明湖、德坞、凤凰、黄土坡、荷城、月照等地,于月照奢都寨流入三岔河,中心城区干流河长二十余公里。它见证了这座古城的昔日胜景,承载了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是古城儿女心中流淌着的文化血脉,也串联起古城的人文景观和生态美景。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喜欢独自漫步水城河畔,走向古城老街,望着那抹殷红缓缓坠下,鸳鸯翩翩越过树梢,排排路灯点亮街道,继而是一轮皎洁的圆月悄悄升起,在湛蓝苍穹撒下一片清凉的光辉。这景致使我着迷,时常会让我忆起刘伯温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诗句。如今,这里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水城古镇景区,还是中心城区集美景美食于一体的核心商圈,每天人流如织,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惬意的生活。
2013年春天,我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十多年来亲身感受着古城的发展和变化。这里几乎一年一个样,马路宽敞了,房屋越来越高,环境卫生越来越好,古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年来,这里成了中国凉都的中心、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区、国际马拉松赛事主办区……春日暖阳照耀下,古城满目葱茏,绿树、鲜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穿行在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条条道路宽阔通畅,一幢幢高楼林立似锦,一片片绿地生机盎然……
二
沿着古城道路向前行走,一座座古风古韵的建筑屹立在暖阳下,显得风姿绰约。在东端的广场上,一座宏伟朴素的建筑格外显眼,它便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阳光映照下的博物馆威严屹立,蔚为壮观。这里历史悠久,曾是水城厅驻地,后来为水城县公署。再后来,根据加快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规划了建设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万建设者在这里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他们挥洒青春、汗水,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为理想信念、为家国情怀默默奉献。
2013年,为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钟山区在原县政府用房基址上建设了全国首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五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十万余平方米,分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景观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2021年6月,博物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这里又成为许多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初心使命的重要活动场所。事实上,自从博物馆开馆以来,越来越多的单位、部门络绎不绝地到这儿打卡,感知三线历史文化,接受三线精神洗礼,重温誓词,增强使命感和工作动力。
环视馆内,一个个文字,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史料、展品,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文献资料九千多件,展出图片一千多张,实物一千三百多件,档案资料二百余份,音像资料时长一千多分钟。室外主要展出大型实物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珍贵文物十八件。这些实物和场景展示更是让人犹如身临其境,行走在历史的长河,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当中。
时光荏苒,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已成历史,“三线精神”却依然在这片热土上传承。离开博物馆时,望着路边微风摇曳中节节向上的翠竹,我突然想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三线建设时期写下的诗句:“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
三
古城除了建筑古朴,街头小吃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烙锅洋芋、羊肉粉、油炸臭豆腐、甄甄糕……这些,都是古城独特的风味小吃,深受人们喜爱,也陪伴了一代代古城人,成为古城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乡愁。
烙锅洋芋,香辣爽口,味道奇香,油而不腻,是西部名小吃,有“西部一绝”之称号。据清朝《水城厅采访册》载,吴三桂平水西宣慰使安坤路过水城,当时水城属于水西的管辖地盘,故本地的土著居民为躲避官兵,逃到深山中,把粮食和炊具都隐藏起来。没有炊具做饭的清军士兵只得用瓦片将洋芋烙熟后充饥,不料竟然烙出了一道美味沿袭下来,形成了现在的“烙锅洋芋”。六盘水本土作家许雯丽女士在她的《胜境凉都》一书中就以《夜郎一锅容天下》作为一个篇章,专门描写了水城烙锅的独特美食文化。
滚烫的羊肉汤,火红的油辣椒,细腻的肉片,米粉顺滑入口,靓汤袭人,酸菜调味,把葱花、蒜末、姜粒、煳辣椒置于热气腾腾的羊肉、羊杂汤上。一碗羊肉粉下肚,直叫人一身大汗淋漓,意犹未尽。
油炸臭豆腐,是古城一种常见的街头小吃。臭豆腐香中有臭,臭中有香,在众小吃中鹤立鸡群,一枝独秀。金黄色的油炸臭豆腐,配以香菜、小葱、辣椒,让人回味无穷。
“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古城凉粉,色泽洁白,晶莹剔透。根据个人喜好和口味配以酱油、醋、麻油、蒜泥、辣椒酱等佐料,令人垂涎三尺,吃起来嫩滑爽口,风味独特。
甄甄糕,寓意“步步高”“年年高”,热气腾腾,色香味形样样俱全,清香润泽心底。
糍粑,谐音“吃吧”,热糍粑,柔软香糯,裹上白糖、黄豆粉或黑色苏麻,一口咬下去,软绵又带韧劲,酥软香甜的浓浓糯米味,叫人停不下嘴来。
……
小吃的品类如此繁多,或甜、或咸、或辣、或酸、或油、或淡,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挑选。每次的唇齿留香,都是味蕾在舌尖上的舞蹈,都是属于古城的一道独特韵味。
走在河南岸彩色地砖铺就的路面上,一栋栋充满创意的建筑小屋映入眼帘,临河一侧绿荫下的长椅上、圆桌旁、河岸边,休闲的人们在这里聚集。这个九百米长的“三线文化”创意小镇,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佳所,创意景观与清澈流淌的河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水城河畔一幅恬适美丽的风景画:有人驻足拍照,有人在慢跑,有人凭栏观景,有恋人相依低语,有老人含饴弄孙,还有人在读书看报……
我想,这座充满风韵、灵气的城市,或许也是有了水城河水滋润的缘故。滔滔不息的河流,让一座城市也跟着神采飞扬、生动起来。巴黎依傍着塞纳河而起源,孕育出一代代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泰晤士河穿过青山绿林和葱茏草地汩汩而下,成为伦敦的母亲河;上海有苏州河、南京有秦淮河、成都有府南河……城邦沿河而兴,城市因河流而平添韵致与意境,河流与城市浑然交融,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城因河美,河因城名。正因为城市与河流巧妙应和,才有了令人惊羡的、萦绕着浪漫与优雅的河畔生活。古城有幸,水城河自西向东贯穿城市人口最集中的区域,通过治理,如今的水城河水清岸绿,成为了一道靓丽的城市景观带。为保护好这条母亲河,还专门出台了《水城河保护条例》,古城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伫立河畔,一股清粼粼的水汽扑面而来,我想起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在古城留下的足迹。他曾这样描写古城:“我从云贵交界的彝族地区乘汽车出来,到了水城,等了多半天的火车……这一带既非市镇又非农村,就让我已经有些捉摸不定自己了……后来,我坐到铁路边上卸下的原木堆上想想一点自己的事情,又干脆远远坐到河边去,看了好几个小时对面的山水。”能够让著名作家高行健坐下来看好几个小时的山水,这足以说明古城山水自有其独特之处。在这座充满诗意的古城里,心怀山河日月,何处不是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