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3708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4

兴业强县富民路越走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回访记之五


□本报记者  王子昳  李昊霖  陈  曦  实习生  吴俊锋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古色古香的翘街飞檐上还笼罩着一层轻纱。朱漆门扉半掩,竹篾筐里新染的侗布在晨光中泛着微光。转角处,红军标语依然醒目,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现打现卖,热乎得很!”循着侗家阿婆的吆喝声,记者来到黎平会议纪念馆旁的摊位前。清晨制作的油茶配糍粑,香气扑鼻,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品尝。“可惜纪念馆正在改造升级,没能进去感受那段历史……”游客话语间的遗憾,却从侧面反映出黎平人民渴望加快发展、建设美好家乡的迫切心情与积极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贵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立足山区地理特征与多民族聚居实际,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强化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就近承接农业转移人口,缓解大城市压力,同步带动乡村资源盘活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依托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升级,推动县域经济提质扩容,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并深度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有效破解“小散弱”发展瓶颈,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黎平县政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传统村落发展建言献策。在今年的县政协全会上,委员们针对民族村寨的“水改”“电改”项目作了大会发言,得到受邀参会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黎平县政协主席田永富向记者介绍,2024年黎平县已完成22个乡(镇、街道)73个村寨“水改”、12个乡(镇、街道)42个村寨2691户室内“电改”建设任务。2025年将全面完成剩余24个乡(镇、街道)196个村寨“水改”、26个乡(镇、街道)293个村寨31724户“电改”,不断完善村寨的水、电等基础设施。

漫步在肇兴侗寨的街巷,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日益丰富的旅游业态映入眼帘。村民们齐心协力投身旅游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尽享旅游发展红利,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幅提升。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推进,如何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着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肇兴侗寨旅游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地人民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区域内农户积极参与农村消防、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显著提升了肇兴侗寨景区的环境质量与安全系数。”肇兴侗寨以“美在农家”为主题开展“院坝协商”,结合肇兴村实际制定治理方案,以五座鼓楼为依托,细分管理区域,实现“精细化”管理,极大增强了景区的旅游吸引力,村民的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也显著增强。

“政协组织的‘院坝协商’会议,深受群众欢迎。大家共同协商、共同建设,成功盘活闲置资产,打造出极具侗族特色的餐饮示范店。”黎平县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系列举措,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稳步增长。截至目前,侗族特色美食餐饮示范店已创收110万元,成绩斐然。

中药材产业是黔东南农业经济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也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城乡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将林下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林下经济主导产业,全力推动其发展。

县政协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履职建言,聚焦产业发展精心组织调研,形成《关于推动以黎平茯苓、天麻为主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康养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走“地道+道地”药材特色之路等建议,为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献智献计。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载体。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兴业是根本动力,强县是坚实保障,富民是最终目标。黎平统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将县域高质量发展与群众幸福生活紧密相连,探索出一条山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发展道路,未来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