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景城融合 以文塑旅
□何羡坤
贵州大地上,有一处宛如仙境的地方——荔波。这里的山水风景与县城交织相融,勾勒出令人心醉神迷的绝美画卷。
当您走近荔波,北门玉屏山、南门望城坡、东门白崖寨、西门回龙山,宛如四位忠诚的卫士,环绕着县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山巅,金色光辉与县城袅袅炊烟相互交融,“东郭晓烟”的诗意景致跃然眼前。傍晚,“北郊落照”为县城披上一层暖橙色的薄纱,余晖将山影拉得悠长,与县城的轮廓交织,分不清是景融入了城,还是城拥抱了景。
荔波,这一旅游资源极其富集的小县城,作为黔南自治州旅游发展的龙头,不仅享有“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的美誉,还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耀眼的红色文化。
2023年1月,省委、省政府确定将荔波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5年2月,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赴荔波调研时强调,荔波要强化景城联动,优化功能服务,提升格调品位,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一流旅游城市。
然而,有政协委员调研后指出:大多数游客仅为荔波的山水风光而来,匆匆游览后便转场他处,住宿、餐饮等消费自然也难以留下。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荔波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发展的不平衡,自然资源耀眼,而文化资源不显。
据了解,荔波有“老八景”与“新十景”星罗棋布于县域之中。清道光年间的荔波八景,从“南堰奔涛” 的磅礴气势,到“樟江夜月”的宁静柔美,无一不诉说着荔波的悠悠古韵。而荔泉书院、邓恩铭故居等“新十景”,又为这座小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在县城街头,人们既能感受古老建筑散发的历史气息,又能抬眼望见远处青山连绵,让心灵在历史与自然间自由穿梭……
这些自然与人文的景致都具有良好的融合基础,为此,我们希望荔波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精准高效满足游客个性化、智慧化、多元化的需求,充分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将县域的江景山景、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到老县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中来,做到景城融合、以文塑旅。
完善交通设施。改善城与景之间的交通连接,增加公共交通班次,如开通旅游专线或公交支线,方便游客和居民前往山景区域。同时,在主要路口和关键地段设置清晰的山景导向标识,引导人们顺利到达各个山景景点。合理规划停车场,在县城周边靠近景区的地方建设大型停车场,满足自驾游客的停车需求,并通过便捷的换乘方式,将游客引入景区和县城中心,减少交通拥堵对景城融合的影响。
加强景观塑造。保护和提升景的自然风貌,加强对山体植被的保护和培育,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同时对一些山体景观进行适当的修复和美化,如清理山体垃圾、修复破损的登山路径等。注重县城景观与自然风景的呼应,在县城建筑的风格、色彩和材质选择上,借鉴山景的自然元素,使县城建筑与山景在视觉上形成一个整体。
丰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景区相关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通过在景区设置文化展示牌、建设小型文化展览馆等方式,向游客和居民讲述风景的文化渊源,增加景区的文化底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赛事,如以景区为背景的民俗文化节、登山比赛、摄影比赛等,吸引更多人群参与,促进自然景观与县城文化的融合。
发展新兴业态。开发山地徒步、攀岩、露营、生态观光等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带动县城旅游服务业发展。推动县城旅游与风景旅游的协同发展,打造景城一体化旅游线路,将县城的历史文化景点、美食街区与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实现景城旅游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强化生态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好自然风景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确保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文明旅游,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为景城融合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基础。
绿色的荔波充满希望。挖掘新价值、发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抢进新赛道,整合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探索互补、互联、互动的景城相融共进模式,荔波定能发挥其世界级的吸引力和强劲的区域旅游辐射带动力。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樟江夜月
荔泉书院
南堰奔涛
邓恩铭故居
熊亚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