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旅游业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盛赞贵州是“公园省”,要求贵州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旅游业作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的重要一环,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化,努力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旅游发展优势叠加显现、发展潜力加快释放。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围绕民宿集群发展、避暑旅游带打造、挖掘潜在游客市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汇智聚力。
乘势而上推动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
民革省委:
打造精品民宿集群 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宿产业的发展,多次提出要以标准化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风格多样、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宿品牌。在此背景下,贵州省的民宿产业发展蓬勃,已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民宿经营主体已达1.2万余家,较2019年增长近5倍,形成了荔波、梵净山、兴义万峰林、黄果树、花溪、百里杜鹃、月亮山、乌蒙大草原、雷公山、桐梓等十大民宿集群,涌现出“水东乡舍”“花都里”“群山之心”等50余个民宿品牌。
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和多元化的体验要求,精品民宿集群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但目前我省民宿产业还存在规划缺乏科学性、管理体制及监管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问题。
为此,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民革省委围绕“打造精品民宿集群,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对策建议:
强化规划引领,促进差异化发展。尽快启动贵州省民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评估各县(市、区)的资源状况,明确民宿发展的主题定位与目标路径。规划时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民宿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在现有十大民宿集群的基础上,依托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资源,规划一批特色鲜明的民宿集聚区,并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鼓励民宿在集聚区内形成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探索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新模式,为民宿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同时加强对闲置农房的改造利用,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民宿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产品。
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治理效能。明确职责,建立文旅、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民宿发展的政策环境。出台涵盖服务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民宿服务与管理地方标准,加强对民宿经营者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合规经营意识与服务质量,同时建立民宿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民宿进行评级与公示,促进民宿行业的优胜劣汰。加强民宿行业协会的培育与建设,发挥其在行业自律、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并通过行业协会平台,整合行业资源,推动民宿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鼓励民宿经营者参与行业协会活动,提升其对行业规则的认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通过改善交通、通信、水电等关键领域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住宿环境。加强对民宿经营者的培训与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方式,提高民宿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民宿经营者创新服务模式,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等,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推动民宿全方位考虑游客需求,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各方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舒适。
位于黔东南州榕江县的“月亮山居”民宿群。
致公党省委:
打造西南黄金避暑旅游带 催生贵州乡村“避暑经济”
核心提示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近年来,贵州持续打造“避暑度假到贵州”夏季旅游品牌,拥有“中国避暑第一大省”之美誉。贵阳、安顺、六盘水“三地”基于地理位置相互比邻及交通网络便捷等因素,可打造西南黄金避暑旅游带,推动“三地”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催生贵州乡村“避暑经济”。其必要性在于:
一是实现旅游产业差异化国际化发展。通过打造西南黄金避暑旅游带,对内可充分利用贵州优质气候资源激活乡村“避暑经济”,并增加贵州对大湾区的吸引力,深化升华“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协作模式;对外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中轴线结合部优势,积极融入东南亚甚至世界旅游产业链,分享全球旅游产业红利。
二是强化山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山地乡村避暑旅游产业,可实现对山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树立“避暑·旅居到贵州”新品牌,为“三地”联合申报以山地农业文化遗产为主旨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奠定基础。
三是可推动构建山地乡村避暑旅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为此,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省委提出“打造西南黄金避暑旅游带,催生贵州乡村‘避暑经济’”的建议。
对策建议:
城乡一体统筹谋划,建设系列山地乡村旅居小寨。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围绕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系列山地乡村旅居小寨,丰富山地乡村旅游品类。倡导“农业+艺术”理念,为“晴天耕田、雨天读书”式的农事体验、农旅研学和农业文创提供资源;鼓励民众使用乡土材料,以微更新、微改造方式建设农村庭院、特色民宿、农家乐,提供避暑旅居服务,盘活闲置房产,激发庭院经济;引入第三方公司,加强农旅宣传推广、研学产品设计和农业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实现资源整合。
“三地”一体协调合作,打造“山地会客厅”品牌。“三地”指宜居宜业宜游的慢生活精致型区域中心城市——贵阳、安顺和六盘水;“六区”指“农耕农事生活区”“山地体育体验区”“温泉休闲度假区”“户外露营游憩区”“徒步攀岩探险区”“中医中药康养区”;“多线路”指推出系列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旅游线路。按照“三地六区多线路”点轴式框架,打造以“山地会客厅”为品牌的城市旅居社区和特色民宿集群。
新型基础设施联动建设,构建避暑旅游发展共同体。细化“毛细血管”路网建设,在“六区”中分别建设自行车道、步行便道等绿色便捷通道,完善共享自行车、共享电瓶车、旅游巴士、旅游电瓶车等“慢行”式自助交通体系及绿色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立“避暑·旅居到贵州”智慧管理平台,创新山地乡村避暑旅游场景化运用。将“三地”纳入融“上游(粮食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手工艺品制作等)—中游(田野观光、农事体验、农旅研学、农业文创、山地体育等)—下游(民宿客栈、民宿管家、餐饮美食、医疗保健、民俗演艺等)”为一体的山地乡村避暑旅游产业发展共同体。
位于“中国凉都”六盘水的乌蒙大草原。
徐佑刚委员: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升旅游消费水平
核心提示
当前,贵州旅游热点不断涌现,旅游消费持续增长,旅游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如贵阳市打造青云路等时尚特色街区,安顺市推出夜游黄果树体验,夜市经济、帐篷经济、赛事经济、文创经济等蓬勃发展,“爽爽贵阳”“村超”“村BA”“村马”等IP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贵州旅游业还存在经营管理模式仍需改进、配套设施亟待完善、旅游管理水平还需提升、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
对此,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徐佑刚委员围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对策建议:
强化政策支持,努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当前旅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研究制定省级层面的旅游促进计划和刺激旅游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制约旅游景区转型升级和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问题。在继续落实好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由相关省级部门牵头,带领各市(州)、县(市、区)争取国家在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升级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或基金、贷款,支持有条件的景区调整规划和优化升级。争取国家支持贵州建设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贵阳等地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探索在贵州设立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国际旅游免税店。
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大力提升旅游消费水平。通过融合创新方式,引进文创企业、优质旅游企业、大数据企业等,延展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品位,激发旅游消费活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支持一批景区开展服务创新示范试点,发展文化旅游与商业、教育、体育、农林、医疗、航空、餐饮、住宿等深度融合重点项目,扶持打造一批中高端化、国际化产品和新消费场景。加快规划建设3~4条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在国内外有吸引力的自驾游精品线路。制定鼓励旅游创新的奖励政策,对旅游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大数据旅游模式发展。推动“互联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云旅游、云娱乐、云直播等新业态,推广沉浸式体验型数字文旅产品,在全省建设一批国家级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型数字文旅示范项目。利用云计算、物联网、AR、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挖掘贵州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内涵,加强文物科技研究,让文物“活起来”,让游客更好地体验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博物馆对智慧化设施与数字技术的运用,创新博物馆陈列展示方式,推出一批具有贵州地域文化代表性的数字藏品。依托贵州省科技馆、贵州地质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天眼”景区等科技场所和景区,打造一批科技体验旅游点。
创新旅游管理和运营方式,提升旅游景区经营服务水平。发挥门票减免政策的引导效应,对景区门票优惠进行优化,灵活采取分季节、分景区、分人群的梯度减免景区门票机制,给予旅游景区一定自主权,提高景区效益,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利用大数据健全全省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适时调度各个景区游客流量,及时规避游客过度集中;提升景区游客中心管理服务和接待能力,制定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和服务质量监督,强化景区安全管理,切实营造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环境。
在平塘天文博物馆,游客用耳机聆听来自宇宙深处脉冲星传来的信号。
邹蕾委员:
关注旅游方式发展变化趋势 挖掘小团、散客潜在市场
核心提示
近年来,贵州旅游“强劲复苏、火爆出圈”。为持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贵州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优惠奖励措施。如《2024年贵州省“引客入黔”奖励办法》就特别对组织来黔旅游单团达到一定数量人数(国内航空一次性组织30人,国内高铁一次性组织300人,自驾一次性组织20台)的旅游企业给予特别奖励。这些奖励政策有益于激励相关旅游企业更为积极地组织客源,吸引团队游,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小团、散客目前正日益成为国内旅游主力的新趋势。
小团、散客逐渐发展为国内旅游主导力量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为旅游“自由行”崛起奠定了基础。2024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至40岁旅行者占出游市场的60%,而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是习惯于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渠道获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制定个性化的旅行计划。另一方面,高铁、高速公路和地铁的迅猛发展带来出行上的巨大便利,人均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也使家庭、小团出行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
对此,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邹蕾委员建议关注旅游方式发展变化趋势,挖掘小团、散客潜在市场。
对策建议:
关注旅游方式发展变化趋势,改进对小团、散客的旅游政策。现有省内旅游政策和多数景点仅对较大团队有优惠,无论是入场、停车还是奖励、补助,小团、散客都不能享受,这对于“小团游”“自驾游”的大散客趋势而言并不友好。建议围绕小团、散客研究衣、食、住、行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各类景区旅游设施,针对小团、散客出游,在交通出行、住宿餐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协助,提升服务水平;对当年累计承接小团、散客较多且达到一定数量的旅游企业,也可以考虑予以一定的奖励或补助。
改善和加强文旅数字化传播,吸引更多游客到访贵州。针对中青年游客喜爱浏览抖音、小红书、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通常选择在各种OTA(在线旅行社,如携程、马蜂窝、去哪儿、同程等)下订单等习惯,加大在这些数字媒体平台上对贵州多彩民族文化风情和旖旎自然风光数字内容的投放和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选择贵州作为旅游目的地。
充分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做好目标群体转化。利用搜索引擎推广进一步提高贵州有关景点景区搜索排名,提升更多景点景区知名度。通过文旅大数据分析互联网平台、OTA平台目标群体的浏览习惯和兴趣,根据游客来源和偏好分析结果,向不同游客推介个性化旅游产品,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质量。可考虑将能转化线上流量为线下客源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互联网平台、博主给予一定的奖励。
“小车小团”悄然走红,已成为贵州旅游新选择。
本报记者 潘 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