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88期 本期368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7

提案回顾


好提案,是人民政协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鲜明印记。

近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和《政协贵州省委员会优秀提案先进承办单位和提案工作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暂行办法》,经有关提案承办单位推荐,省政协提案委员会报请省政协主席会议审定,公布了2023和2024年度的60件好提案。本报特选登2024年度的部分提案,以飨读者。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5050-3-1.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进一步夯实贵州粮食安全根基,省政协委员孟平红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现状分析

2023年贵州粮食播种面积4160.7万亩,总产量1119.7万吨,粮食作物单产269.1公斤/亩。贵州粮食安全目前面临粮食自给率不高,耕地数量和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因此,贵州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质量、生产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策建议

提高粮食自给率,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责任,确保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自给率稳步提高。一是分类制定粮食产业政策,首先确保口粮安全,提高水稻自给率,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二是确保粮食储备,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储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食储备库存调控管理,加快区域性商品基地与物流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区域粮食物流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粮食储备水平。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对于耕作条件较好的撂荒地尽快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省级资金配套力度,提升建设标准,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提升单产上下功夫。加快建立财政稳定支持粮食科技创新的机制,加强粮食领域核心种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的水平,培育一批优质丰产的粮食作物品种,提高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轻简化粮食栽培技术攻关能力,努力在提升粮食单产上见成效。

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支持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促进粮食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扶持贵州优质稻、特色稻发展,积极培育名特优新以及绿色、有机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稻—菜轮作、稻—油轮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稻—鱼、稻—鸭等高效种养模式,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效益。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培育和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粮食集团。

加强政策支持,做好政策引导和奖补。加大省级种粮补贴力度,加强水稻制种、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奖补,加大农机购置、稻—油轮作等补贴,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加大金融和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等方面,更加主动地对接融资需求,提升种业“育繁推”产业链融资便利度;为各类涉农主体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措施,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额信贷产品种类。增加农业保险受理范围,增加保险及理赔金额。



抢抓新能源电池“风口”机遇 


全力建设“电动贵州”


5050-3-2.jpg


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轻量化、快速充放电和长寿命的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航空航天领域和医疗设备等领域。锂电池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骨干力量,其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锂电池产业规模迅猛增长,锂电产能占全球的比重已超过60%。为进一步推动“电动贵州”建设,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的提案》。


现状分析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占据资源禀赋优势,拥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生产涉及的磷、锰、铝等8种矿产资源。作为全国首个从省级层面明确对锂电池材料产业发展支持的省份,贵州省高度重视锂电池产业的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贵州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贵州提出,力争到2027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到2035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要素保障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仍不完善、项目建设进度相对缓慢、产业发展优势有待提升等问题。


对策建议

推动化工园区规划认定,发挥绿色能源及电价优势。围绕“一核两区”发展规划,紧扣锂电池及材料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大力推动全省化工园区规划编制和认定,加大化工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园区平台建设,引导锂电材料、化工配套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锂电池材料及配套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省电力资源丰富、绿色能源占比高、电力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矿产高效开发利用,加强锂电池材料回收再生。提高磷矿、锰矿、萤石、锂矿、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促进优势矿产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推广“优势资源+龙头企业”模式,鼓励锂电池及材料企业建立境外资源基地,加快提升资源保障供应能力和进口矿石储备能力。合理布局锂电池回收加工企业,实现电池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的近零排放。

跟踪重点关键技术产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探索和强化人才机制,吸引多方人才的同时,加快本土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扩大对外宣传,吸引有技术和有资金的投资主体建设锂电池及材料、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等。积极承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快速拓展和延伸锂电池及材料产业链。以项目为抓手,夯实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调度,编制用能计划和规划及时上报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支持,确保在建和拟建项目的用能需求。多渠道争取国家在新能源及材料产业方面的资金支持,助推产业升级。



推进珠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让绿水“含金”


3.jpg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珠江流域横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等多省区,推进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解决流域环境问题、平衡上下游利益关系的重要出路。

针对珠江流域生态补偿目前存在的流域生态补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够、补偿方式运用较为单一、补偿绩效评价不够充分、跨区域的协同联动不够顺畅等问题,农工党省委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现状分析

贵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省25个县(市)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近年来,贵州积极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与实践。2022年,贵州省珠江流域就为下游有关省份输送优良水质水量388.25亿立方米。开展珠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有利于全流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地方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也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更好保障流域优质水质和充裕水量。


对策建议

研究制定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案。争取国家层面统筹,协调贵州、广东、广西、云南共同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资金补偿的机制。

健全流域各方自觉参与的内在动力机制。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探索出台珠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或条例,推动生态补偿制度化和法制化。二是加强对流域生态补偿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因素,合理分配指标比重,优化考核手段,强化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年度考核结果运用。三是加大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宣传,积极推广各地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效,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推动流域生态补偿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健全流域各方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加强珠江流域上下游协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体服务等产业,促进跨省流域上下游共同保护和协同发展,实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健全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多元融资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将生态资源资产化;加快构建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充分发挥财政引导撬动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和绿色产业的投入;引入保险制度,对于会产生“三废”的重污染企业要求购买生态环境污染相关保险,其保费一部分用于污染事故赔付,一部分纳入生态补偿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健全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拓展社会舆论关注和公众参与等多元化监督手段,对补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