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创新引领 文旅活力迸发
——贵州用活文旅资源开辟产业发展新路
□黄若佩
春节假期,重庆游客张婉婷带着家人来到贵州游玩。出发前,她在手机上点开“AI游贵州”小程序,输入“蛇年春节贵州5日游”,一份专属的旅游攻略瞬间生成,涵盖了黄果树瀑布、梵净山、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等热门景区,让她和家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
“AI游贵州”是贵州最新发布的一款智能旅游应用。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贵州正以人工智能等为重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技术,持续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搭建,赋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以“新”引领旅游风尚
黑夜为幕,光影做笔,如银河倾泻的瀑布,在瑰丽的光影中如梦似幻。“白天的瀑布已经足够壮观,没有想到夜晚更别有一番滋味,奇幻又浪漫,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春节假期,江苏游客林晓晨在网络上被夜游黄果树“种草”后慕名而来,为体验瀑布的日与夜特意多停留了一天。
作为全国首个以5A级自然峡谷景区为载体打造的沉浸式光影夜游项目,夜游黄果树依托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借助灯光、投影、雾森等科技手段,打造“凡间·千彩映水”“仙境·彩云之国”两大主题区,推出10余项光影体验互动和真人演艺表演,为游客提供有别于日间的沉浸式光影体验,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近年来,借助混合现实、光影艺术和人机交互等创新科技,贵州不断推出充满艺术性和新奇感的文旅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引领着旅游风尚的革新。
首个裸眼3D沉浸式文化演艺项目《原族贵州》,利用“虚拟+现实”的数字技术,让观众可以在不借助任何设备的情况下,飞越平塘天眼、兴义万峰林等著名景点,领略贵州的壮丽山河;西江千户苗寨首创大型沉浸式文旅体验性综合体项目——“西江夜漂·幕蝶栖谷”将建筑、景观和苗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通过独特的声光电效果和互动体验,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夜间游览体验……
随着“数智+文旅”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贵州旅游持续火热,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比上年增长10.4%、旅游总花费增长13.3%。以新质生产力盘活存量、深度挖掘优势资源价值、创新旅游业态和体验的模式,不仅推动旅游体验从被动观赏向主动交互与深度沉浸转变,更让智慧旅游的发展空间变得极为广阔。
以“智”塑造良好体验
“我要青春不老,我要步步登高,我要一路春风得意把手招……”蛇年春晚,由贵州音乐人张超、玉镯儿创作的歌曲《登高》的余音尚在耳畔。新春伊始,梵净山就迎来了众多登高祈福的游客。普渡广场上,游客们根据广场大屏预约叫号的指引,有序地排队等候登顶。
“由于红云金顶地形陡峭、场地狭小,高峰时段常因游客聚集导致排队长度超过百米,严重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铜仁市梵净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网络工程师彭鹏介绍,面对排队难题,梵净山景区推出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智慧分流与服务优化示范工程”,构建一套覆盖“购票、登顶、其他核心景点”的全景区智慧管理模式。游客可以在购票时提前决定是否登顶红云金顶,并根据个人需求预约登顶时间段,从而实现行程合理规划,提升整体游览体验。据了解,该模式推出后,平均排队等待时间较传统模式减少40%以上,游客满意度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
智慧导览、智慧入园、全天候应急服务……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为导向,以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为支撑,全面推动智慧景区系统建设,推动预约、限流、错峰常态化,提高管理效率,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体验,梵净山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智慧分流与服务优化示范工程”并不是孤例。
荔波小七孔景区通过不断推动智慧旅游系统升级,构建包含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三大模块的体系,加强了景区公安、交通、公共管理等多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协同作业,实现了指挥调度的同步,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联动机制,夯实了景区的智能管理、服务水平、安全保障和交通组织等智慧运营基础;黄果树景区则借助“一个中心,四个平台”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通过大数据中心和指挥调度平台,优化游客分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餐饮与住宿提质升级;镇远古城通过“镇远管家”小程序,为游客提供一站式预订和个性化服务,让游客能够更便捷地规划行程……
为了精准掌握游客需求、优化游客体验,贵州致力于从点、线、面、体等层面进行优化,在游客可触及的每个点上优化管理、提升效率。去年8月,“一码游贵州”平台全新升级发布上线。通过整合全省文旅资源,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板块,以流畅的操作和贴心的服务赢得了游客的一致赞誉。
1月16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马蜂窝旅游集团联合发布贵州旅游AI智能应用——“AI游贵州”,全方位优化游客体验,助力打造贵州AI旅游新名片,让游客于黔山秀水间,借助智慧文旅的力量,畅享山川之美,聆听人文之韵。
以“融”传承发展文化
随着大门缓缓开启,一盏马灯微光闪烁,从湘江边的硝烟弥漫到雪山草地的艰难跋涉,游客随着参观人群缓缓走入一段峥嵘岁月中……“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先辈们的英勇让我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中学生周吉祥在父母带领下走入“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沉浸式体验了长征的烽火岁月后,动情地说道。
被誉为“打开多彩贵州之旅的第一站”的“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突破依赖实物、图片、文字展示红色文化的传统路径,以数字化、艺术化的手段展示长征文化,呈现和诠释了伟大长征精神。日前,“红飘带”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
“作为首个全域行浸式红色文旅数字体验馆,《红飘带·伟大远征》拥有业界最复杂的实景异形显示系统,最大的双曲幕影院,集合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红飘带·多彩飞越》全8k巨型LED球幕影院,带观众飞越多彩贵州醉美山河。”“红飘带”总导演、总设计王志鸥认为,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与渠道,使传统文化资源更具时代感。“这是‘红飘带’吸引观众的关键,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文化厚度,推动红色文化及贵州文旅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多重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混合让这里成为一座露天博物馆,展示着苗族的文化和历史。而在这里,游客还可以戴上MR眼镜沉浸式体验“西江幻地”文旅项目,其基于实景的虚拟交互体验以及真人对抗游戏,让游客随着剧本情节游走苗寨欣赏独特人文风情,领略“科技+文化”的魅力,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红色文化熠熠生辉、屯堡文化独具特色、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阳明文化源远流长……黔贵大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新时代的贵州正不断推动文旅与数智融合,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次的创新与重构,不仅推动了文旅资源的创新利用,也为文旅产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AI游贵州”微信小程序手机界面;从中可进入“AI游西江”小程序(左)及“AI游黔西南”小程序(右)。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摄
“夜游黄果树”现场。 (资料图片)
观众们在“红飘带”内沉浸式观看长征主题表演。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