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 之名的由来
□刘洪森
1993年6月版《万山特区志》是这样记叙“万山”地名由来的:“万山,古称大万山,以山得名。”这里显然是指因山多、山大而得“万山”之名。除此再无其他记载,连传说都无踪迹。但云贵高原、武陵山区哪里的山不多不大?何以这里叫万山?纵观地方史志,“万山”的确不是哪一座具体山峰的名称,它原本也是一个区域的统称。据查,全国以“万山”为名的地方并不多,位于桂北黔南的“九万山”和华南沿海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也都是一个区域概念,但铜仁的“万山”最后却以行政区划之名载入史册,恐怕不仅仅是山多、山大的缘故。
那“万山”之名到底因何而来?最合理的推论还是因为这里是“丹砂王国”。
据《史记·封禅书》与《战国策》(卷十七)记载,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东部沿海及内地诸多帝王们多信神仙之说且热衷于寻找不死之药,这为炼丹术的发轫在主观上奠定了思想基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采矿和冶炼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使之到了殷商时代便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至春秋战国时代,更出现了冶铁术及铁器的应用,发达的冶金术为炼丹术的出现在客观上提供了物质条件。一条由方士营造的“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屈原《楚辞·远游》)的“不死之道”便日渐盛行。炼丹药物主要是铅汞。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东汉魏伯阳写就的炼丹修仙著作《周易参同契》强调易理、道学、丹砂三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出一门。”他把水银名之姹女,“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可见朱砂与水银在炼丹中的极端重要性。
然而炼丹毕竟是官宦王道之举,非一般人所能为,方士的实验与探索企图成就的多是王者的“不死之道”,因此炼丹的场所、丹砂的采集环节都格外的讲究。晋代著名学者、道教大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凡小山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岁老物,血食之鬼,此辈皆邪炁,不念为人作福,但能作祸……”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而那时的“万山”谷深林茂、人迹罕至,虽符合炼丹活动“当在名山深僻处”的“僻静”要求,然产丹之处在春秋战国之际乃属“古濮之地”,“百濮群蛮”一直是武陵山区一带先民多个朝代的贬称,悬崖叠嶂的山峦毕竟不是名山,甚至是无名字之山,要从事如此重大严肃的采砂、炼丹活动,必然需要金牙玉口的封敕,于是盛产炼制“不死之药”原料——丹砂的“万山”完全有可能就是某个帝王将相、神仙大道敕封为“万寿之山”或“万岁之山”的结果。
在《万山特区志》上,宗教章节没有道教及万山古代炼丹活动的史料,这当然与万山一带蛮荒落后,明清时代也无独立州、县建制有关,但综观丹砂文化的源远流长,道家及其方士的炼丹活动,在万山应该有其辉煌的一页。
南北朝炼丹名士陶弘景“九转丹”烧炼用药法载:矾石(一斤)、空青(三斤,如有曾青只用曾青)、白石英(二斤)、丹砂(十斤,色光明不染纸者,辰锦州上)、雄黄(四斤,精明赤色不染纸上)、雌黄(五斤)、水银(六斤)(见容志毅著《道藏炼丹要辑研究(南北朝卷)》第156页)。这里所说丹砂“辰锦州”为上品,无疑指的就是万山一带的朱砂。《周易参同契》说:“丹落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认为丹砂是生命元性的精华,与人体的先天金气元精同气相求就会融为一体;金生水,金水一家为元精,木生火,木火为侣是元神。道家名士炼丹十分讲究丹砂的品质,“黑丹败体”,只有那种鲜艳、呈金刚光泽的丹砂才是与元精同气的上品。万山的丹砂,尤其是黑硐子矿床、杉木董矿床以及当今世界“丹砂王”产地的岩屋坪矿床,都是古今公认的独一无二的菱面金刚光泽的上品丹砂的出产地。由此推论,说秦汉时期万山是道家及其方士造访、炼丹的乐土并非没有依据。道家炼丹的鼎器中盛药的器皿称为釜,万山当今土法炼汞的工人仍将盛砂的上下铁锅称为上下釜。这一专业术语即为炼丹方士所传,盛大的炼丹活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万山冶汞技术的发展。
史书记载,唐朝廷在五溪地区对苗族人民的掠夺是残酷的,每年以贡赋名义勒索大量的朱砂、水银,加重人民负担,曾激起辰州等地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持续达三年之久。贡品“光明砂”的记载史料比比皆是,相传其称号的由来就是万山一带采掘出的宝砂进贡给武则天时女皇所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万寿之山”的“万山”地名,或许正是出自武则天的金牙玉口!
依据史料判断,宋以前“万山”地名就叫“万山”。宋沅州通判朱辅在其《溪蛮丛笑》中记载“砂出万山之崖为最”就是明证。“万寿之山”寓意来由的逻辑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现在的铜仁市碧江区置万安县一样,县名也是因产丹砂而取“万福安康”的意思。至于“大万山”前缀词“大”的由来笔者以为是宋以后元明清之际朝廷用来泛指以“万山”为核心的扬子成矿带武陵山区范围的产丹地域,“大”开始并不与“万山”一起构成地名,但随着岁月的推进,各个地方的地名逐步形成、固定,到明清之际,又或许是因“丹”而“大”的尊称,“大万山”年淹日久演变成了当时万山的实际地名。《明史》载,太祖时“惟贵州大万山司有水银朱砂场局”,这里的“万山”与“大万山”其实都是现在万山的地名,但其之间的微妙变化也只能凭历史的印迹推断了。
万山区朱砂古镇黑硐子景点,绝壁上87个矿洞,是秦汉已降开采朱砂的遗址,是国内现存开采时间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汞矿开采历史物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万山区政协原副主席)
万山风光
今日朱砂古镇
朱砂古镇黑硐子景点绝壁上的矿洞
朱砂古镇景区丹砂谷道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