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小城的世态人情与生活图景
——读《一个人的安顺》
□彭忠富
明初屯军和抗战流亡两次大规模移民活动,使贵州安顺形成“五方杂处”的局面。作家戴明贤对于安顺的人事景物都有着极深的感情,认为其有着完整的文化生态圈。“安顺人住在石础石阶石院的木屋里,口腹之需如盐巴、米面、糍粑、豆腐也多与石头有关。身上穿的新布用石磙碾轧,浣衣放在大石板上捣。”此外,安顺有大量的石街石巷,石井石塔,石碑石牌坊等石器建筑。由此,戴明贤得出结论,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安顺人就在这个石头世界里,经历每人一份的生老病死,苦辣酸甜。
对于父辈、亲友、乡邻散淡生动的小城生活及风俗人情,戴明贤有着长期的观察和生动的记叙,其思想和文字颇具前沿性和先锋性。虽然始终保持着传统士大夫的生活品味,但其每篇作品都有着自觉的文体追求和艺术匠心。戴明贤的《一个人的安顺》收录了《看练摊》《食谱》等三十多篇散文,以20世纪40年代安顺小社会为背景,采用浮世绘式的手法,描写了那里的世态人情、饮食风俗、奇人异事、官吏优伶、贩夫走卒,乃至方言土语等,俨然一幅安顺地方的风情画。书中配有不少安顺老照片,展现安顺老城的人文传承、民族风情等,富于旧时气息。
戴明贤坦言,自己只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局外人。写忆旧散文,一切按记忆实录,“述而不作”。取中国笔记体裁的特点,只作白描勾勒,力求信息量大些再大些。写人多以群体为单位,写他们的共性和个性。譬如在《浮世绘》这篇散文中,作者除了阐明安顺人将石器利用到极致外,还特别谈到“安顺人重人情,讲礼仪。老亲老戚老街坊,几代人交往不绝。”安顺人对于亲戚关系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某些地区“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到”的残酷。此外,作者还谈到安顺人数百年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涵养出大量的聪明人、超脱者、幽默家。诸如“冬瓜有毛,茄子有刺”之类的俚语,大都洞察世事,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着眼于城与人的互动,点染记忆中战乱时期的小城人物。譬如“慈心与侠气兼备”的大姐,“始终娇慵着”的下江女人与“始终殷勤着”的下江男人,“披着灰白色的擀毡大氅,无比剽悍”的马哥头儿,“独来独往的剪花姑外婆”,有一支“维纳斯铅笔”、记忆中永远是一个“漂亮的大孩子”的裁缝师傅薛大哥,“洒脱和妩媚”的昌明和尚,并称“龙虎豹”的山城名师,还有“卖葵花的皇帝”“施施然而来”的食客等“江湖落拓人”。这些不见于经传的普通人,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传递着那个已经消逝的时代的生命气息。
安顺散淡潇洒的日常生活以及安顺人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经由作者的如椽之笔跃然纸上。作者对世俗生活背后普通百姓的生命存在形态、精神面貌、命运等各方面的关注,及其内在诗意的发掘,流露出对生息于故土之上的乡亲父老的深切理解以及相濡以沫的悲悯情怀。这是一座小城的抗战记忆,一个世纪城事与人事的变迁,堪称普通百姓生活的历史学和人类学书写。
《一个人的安顺》
戴明贤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