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50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品字佳城跨夷牢


□文/图  周远德


晚清时期,原遵义县沙滩村(现红花岗区新舟镇沙滩村)孕育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崇尚“渔樵耕读”的一大批文化名人,他们是贵州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其文学和学术成就影响深远。郑珍、莫友芝被称为“西南硕儒”,黎庶昌作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被称为“贵州放眼看世界第一人”。

同治三年(1864),大学士祁嵩藻密荐十四俊才,郑珍郑子尹为第一,特旨征用江苏知县,因牙病未及成行,于同年九月十七日逝世,时年59岁,葬在新舟镇禹门沙滩乐安江东岸子午山南麓。同治十年(1871)九月,莫友芝带着一部尚未校定完的《隋书》作苏常之游,沿运河行至兴化县里下河,不慎感风寒,十四日以“感风寒得汗不已”卒于舟中,时年61岁。当其停柩莫愁湖畔时,吊者如云。两江总督曾国藩亲率同僚近百人,捧香岁行哭奠,并送挽联一副:“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夙风;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张裕钊写《莫子偲墓志铭》,薛福成写《祭莫子偲文》,肖吉堂写《莫征君诔》。这在当时,可谓极哀挽之荣了。时任江宁知县的九弟祥芝,与绳孙扶柩返遵,葬于新舟镇绿塘村渡江组青田山。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事变,黎庶昌忧心如焚,每闻战况,辄痛苦流涕,或终日不食,久之成疾不起。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庆失火,延及衙署,黎庶昌受此惊恐,病情加重。病稍好后返回遵义,次年秋天因右眼失明,病势突然沉重,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二十日卒于沙滩拙尊园,葬在新舟镇平远村鱼塘组。从沙滩出发,一条石路经新锁江桥、丘山、笔架山、琴洲、椰叶洲沿洛安江将郑莫黎三墓连在一起。以洛安江为界,黎庶昌墓在洛安江左面,郑珍墓、莫友芝墓在洛安江右面,呈品字形,时人有“品字佳城跨夷牢”句赞清三儒墓地景色优美,风光旖旎。

鱼塘黎庶昌墓,位于新蒲新区新舟镇平远村鱼塘组洛安江边,与郑珍墓、莫友芝墓隔河相望,是“品”字上面一个“口”。从沙滩出发,倒回禹门寺,跨过新锁江桥,沿丘山、笔架山、琴州前行2公里,进入农博园景区,在层层叠叠的田土之上,便是一条弧形的砌石堡坎,堡坎上面用条石铺设。中间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土墓。墓尾一棵参天笔直的大树直向苍穹,树枝向四周伸展,似乎在为下面的墓遮风挡雨。

当地年纪大的老年人讲,黎庶昌墓以前不是安葬在这里,是从洛安江边南山组梅家煸迁过来的。搬过来就葬在这个叫牛角坵的地方。墓前有墓碑,墓台前近200亩土地被垦为稻田。这片稻田叫望坟田,望坟田逐级向下,形成四道包围圈,守望着黎庶昌墓。望坟田周边栽满了柏树,柏树周围建有围墙,把整个墓园围在里面,与墓后绵延的山丘形成两道保护屏障。可惜,在1957年修建洛安江水库时,墓碑被捣毁用于修建引水渠;1958年大炼钢铁时,茂密的柏树也被伐毁。

黎庶昌墓原为一个小的土堆。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鱼塘黎庶昌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当地政府组织对墓进行了翻修。1997年7月1日晚,黎庶昌墓被盗,墓内红色檀香木棺材遭到破坏,政府又重新组织翻修,外面用水泥加固,再培上土,形成现在的规模。

子午山郑珍墓,郑珍墓是“品”字的左边一个“口”,也就是在黎庶昌墓的左边。黎庶昌故居旁有一条乡村公路,沿洛安江逆流而行2公里,便进入一条大道,左侧不远便是唐家湾。唐家湾呈不规则的“S”形,弯道两边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家户。下到坡地,有一丘大鱼塘,沿鱼塘向右上穿房而上便会看到一片醒目的墓地。这片墓地有郑珍父亲、母亲、郑珍、郑珍兄弟墓,四座墓均坐北朝南。郑珍父亲文清嘉墓在郑珍墓左上角,母亲黎氏墓在郑珍墓右下角,三座墓呈锯齿形。郑珍墓前有墓碑,半形碑首,正中竖刻“鄭微君之墓”5字,楷书阴文,为其侄郑仲符手书。基前有两层弧形拜台。郑珍母亲墓前有一墓碑,保存完好。道光二十年(1840)暮春,郑珍母亲病逝。郑珍伤心欲绝,于次年春安葬母亲于子午山,并在此建一幢小屋,取名“望山堂”。郑珍居屋守墓,时时回忆母亲平生经历,伤心之情不能自控,便自撰自书黎氏行状,花几个月时间自刻在墓碑上。通体楷书,苍劲工整,至今仍时有书法爱好者前往捶拓。郑珍父墓前的堡坎已垮塌,坎石仍在。郑珍墓左侧堡坎下10米处是郑珍季弟郑珏之墓,墓前有一碑,由其子知礼敬立,正中阴刻“清故顯考諱珏字子瑜鄭府君之墓”,右刻“乙卯年孟冬之月”,左下刻“男知禮敬立”。

这一带地势起伏,原为凿凿童山。唐家湾先前叫侧门水,唐姓人家搬来居住之后改名“唐家湾”,其实,这子午山就是唐家人的居住地。子午山山形如太师椅,后背稍高,左右如两臂环曲,中为凹地,山顶有石板小道经郑珍墓侧直通山下。郑珍在子午山广植花果竹木,逐年建筑屋宇、亭台、廊榭,中间积水为湖,为“团湖”。墓右下侧50米,便是望山堂,房屋较小,为茅草房。几年后郑珍改建望山堂,建有正堂和两厢房,颇为宽敞。原房移到山口处,为“米楼”。现房屋不存,但地基尚在。团湖也不存,淘平后成为种植庄稼的土地。望山堂也叫“望三塘”,就是从房屋前看出去,有3口大的圆形水塘。其实,圆形水塘就是团湖,湖中有小岛,小岛阻隔就像3口水塘。湖畔柳树依依,掩映生姿。正对山堂为梅林,人们称之为“梅山”。梅林侧边的小丘种植有梧桐,名“桐冈”,桐冈尽头的山口有米楼作屏障,山堂左侧山峦间四香亭等参五上下。米楼与山堂间有柑廊相接。整座园林有20多亩,四周围墙相隔。墙内广植花木,参天柏树环绕,十多年桃李梅杏,荟蕴成行,间以石竹。又多致南中奇卉,红绿黄白,绚丽夺目,俨然一风景区域。张琚《望山堂》诗云:“诗人合作风月主,花木办是出群材。眼前有景道不得,饱看溪山成再来。”可惜,经过同治兵患,望山堂遭劫难,巢经巢几万卷藏书化为灰烬,仅剩半栋米楼。在郑珍去世之后,多成废墟。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了纪念大儒郑珍,其学生胡献之斥资在墓前山口修建一栋4列3间大瓦房,即“贵州遵义官绅公建”的郑珍祭祠,与禹门古寺遥遥相望。祭祠呈船形,一楼一底,四阁天下,为守墓人专门照看墓地使用。每年三月初十,民国官员一帮人要来扫墓,为郑珍点香明烛烧纸,祭奠大儒郑珍。后来祭祠被烧,房子里的书籍尽毁,围墙被推倒,柏树、梧桐等树木被砍,里面花草苗木尽毁。20世纪90年代,祭祠又被坼,现仅剩房屋一间。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子午山郑珍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田山莫友芝墓,莫友芝墓是“品”字的右边一个“口”,也就是在黎庶昌墓的右边。从郑珍墓返回到大道上,向右前行3公里,再左转进入村道行1.5公里,便到了新蒲新区新舟镇绿塘村渡江组青田山脚曹家湾,沿山而上接近坡顶处一片松柏草丛之中,便是莫友芝墓。其实,沿乡村小路步行,青田山庐距子午山仅三里之遥。

青田山居乐安江东,以乐安江中“有山可田”得名。青田山前山低,后山高,两山之间有平畴十余亩,井泉一泓,颇甘冽。这里岩壑幽曲,树木苍翠,“山回水复路不尽,百转始到青田陬”,颇有山川异趣。

莫友芝墓在青田山顶,坐西向东,墓前地势开阔,呈半月状。墓呈蝌蚪形,系光面青石筑砌,为夫妻合塚。蝌蚪头部正中为墓碑,碑正中竖刻“皇清诰赠中宪大夫显考莫公讳友芝妣氏夏太恭人合墓”23个大字,大字的左右侧刻有小字,左侧小字内容为:“考字孑偲,号邵亭,晚号眲叟。犹人府君第五子。道光辛卯举人,截取引□□□见用知县。嗣因大臣密荐学行于□□□朝,特旨征发江苏以州县用,皆不就。以嘉庆十六年岁辛未五月初三日午时,生于贵州独山州原籍,同治十年岁辛未九月十四日未时,卒于江苏兴化县,享年六十有一。明年岁壬申六月十九日申时归葬贵州遵义县治东八十里青田先茔之左山,酉山卯向。”右侧小字内容为:“妣氏夏,嘉庆戊午举人,陕西洛川知县夏公鸿时少女,以嘉庆十五年岁康午八月十五日酉时生于贵州麻哈州原籍,光绪七年岁辛巳十二月初二日酉时卒于江苏甘泉县,享年七十有二。明年岁壬午七月二十四日巳时,归柩合葬考墓之左,仍酉山卯向。生子男二:彝孙,附贡生,先卒。绳孙,江苏补用知府。女二:长聘张,未嫁卒。次适户部主事马柄常。孙男二:小农、书农,孙女五。”

墓前有石拜台,前有堡坎,两侧有砌石相围,中置石桌石凳。拜台上可容二、三百人“祭奠展拜”,现保存完好。

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青田山莫友芝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894-3-1.jpg

黎庶昌墓


4894-3-2.jpg

郑珍墓


4894-3-3.jpg

莫友芝墓


 (作者系遵义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