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话“文化热”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共话“文化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在赓续绵延中焕发时代魅力
□刘 微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备受热捧,优秀国风文艺作品频频“出圈”,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活”起来,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幸福感。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越剧《新龙门客栈》是我们探索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改变了以往的观剧方式,是带有偶然性的厚积薄发。”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看来,剧种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守住剧种根脉,融合借鉴其他艺术样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正是越剧的流行密码。
今年两会,蔡浙飞提出全民戏曲的概念,她建议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从小熏陶培养孩子们,让他们未来既能成为热爱戏曲艺术的观众,更能成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全国人大代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也注意到传统戏曲展现出的勃勃生机。“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古老的黄梅戏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喜爱。我们更关注年轻人的喜好,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加持,再通过和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都海江发现,来故宫参观的游客中,选择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不在少数。“悠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如何创造蕴含中华文明元素的现代服饰文化?”他在提案中建议,可以组建专业理论研究和创新设计团队,大力培养中华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优秀人才,运用现代设计的眼光和手法,汲取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设计出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现代服饰,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服饰国际影响力。
同时,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无限可能。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文物活化新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推动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丰富的艺术语言来阐释文物的价值,可以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古老的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带来了《推动科技赋能 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她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凭借“文化+科技”“非遗+科技”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中国文化极具包容性,我们应该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善于创新,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所说,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当我们内心真正建立起自信并充满力量时,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充分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进校园:2023年12月28日,在柳州市融安县实验小学,学生们在跳竹竿舞。 黄孝邦 摄
2023年11月29日,穿着传统服装的游客准备进入故宫博物院参观。 李 鑫 摄
更有魅力、更生动、更立体地传播各民族宝贵历史文化财富
□王 哲
向世界更准确地诠释、展示和传播中国各民族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有利于让全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厚的思想养分,推动国家间平等对话及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的建议与提案都涉及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更生动、更立体地传播中国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来提升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思想共识、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纽带。
借新媒体之力助推民族文化传播
“期待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快车,扩大我们的‘民族朋友圈’,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全国政协委员、新疆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海尼扎提·托呼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我们要调动更多青年群体的积极性,用新媒体的形式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海尼扎提说。
“讲好中国新疆故事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这句话写在海尼扎提为记录履职故事开设的公众号“石榴守望者”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海尼扎提的足迹遍布南北疆,与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热情交流,围绕短视频拍摄制作、新媒体以及直播运营等内容进行授课,培训人次高达近万人。“网络能让我们看见世界,也能让世界了解我们。”海尼扎提说,培训过程中,一位在新疆和田洛普县卖艾德莱斯服装的女生令他印象深刻,“她自学服装设计并结合当地艾德莱斯特有的缝纫技术做出的产品效果非常好。从前她不懂如何通过网络直播去完成销售和转化,经过大概两个月的培训,现在借助网络,她的年销售额可达两三百万元。”
“新疆拥有丰富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海尼扎提在调研中看到了在半山腰诉说着千年前丝路名城繁华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和田地区洛浦县出土的拥有千年历史的地毯、具有独特犍陀罗风格的热瓦克佛寺遗址……海尼扎提认识到要让民族声音在国际上传播得更远,文物无疑更具有承载力和厚重感。今年的全国两会,海尼扎提带来了关于构建全球视野下新疆文物传播策略的建议,希望能更好地讲述新疆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印记,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
前不久,来自新疆的明星迪丽热巴穿上艾德莱斯的衣服,在国际舞台上表演维吾尔族舞蹈引起了广泛热议。“不仅是新疆,各民族的年轻人都应更多地与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互动,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去传播民族文化。”海尼扎提总结道。
保护非遗 弘扬传承边疆地区优秀民族文化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鄂伦春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手牵驯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巡游,惊艳“出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主任代喜院表示,此次巡游活动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了人口不足万人的中国鄂伦春族的独特文化。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东兴京族博物馆馆长苏海珍也深有感触,“我是一名生长在海边的京族姑娘,一名基层少数民族干部,也是一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的自治区级传承人,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个海洋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身穿一身白蓝相间、饰有海浪花纹民族服饰的苏海珍对记者说。
苏海珍一直致力于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不断改良创新独弦琴及其表演形式,培养了老、中、青、少独弦琴传承队伍,还多次受邀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交流演出。今年的全国两会,苏海珍呼吁支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和对边境地区非遗项目保护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广泛的国际传播。
苏海珍还向记者展示了她带到全国两会上的“宝贝”——独弦琴。独弦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京族民众不管是节日庆典、花前月下,还是日常休闲,都会弹起独弦琴,唱起京族民歌,传情达意。
“希望国家和地方都能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边富边、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等方面的作用,增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优秀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苏海珍说。
用民族志电影向世界讲好“最中国的故事”
“党和政府如此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就是要巩固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让中国人民在当今风云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底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对记者表示,今年她建议进一步发挥文博资源优势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通过拍好民族志电影等多种方式,向世界讲好“最中国的故事”。
民族志电影(纪录片)是基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规范而用影像书写的文本。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记录范围从民族文化扩展到城市社区、工业社会等领域,其特点是强调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科学规范,主张不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观念带入拍摄中,从而拥有了客观、真实的鲜明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媒介,民族志电影在对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潜在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优秀的民族志电影曾经面向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被称为“最中国的文化”和“最中国的故事”。
郑茜表示,民族志电影已经建构出一个全球性跨文化交流系统,其表层为学术和文化传播,实质则是不同国家通过这一带有文化传统展示和文化资源输出功能的媒介,建构自己在国际话语系统中的发言权,是展现国家文化地位的一种资源。相较而言,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局面尚未打开,同时也缺乏利用民族志影像传播自身文化理念的发声平台。
“今天,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民族志电影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希望能从国家战略层面构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国际传播交流平台。”郑茜建议依托国内较成熟的民族志影展已有的实践基础,筹划建立中国国际民族志影展(节),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民族志影展(节)等,用承载着中国形象的影像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2月24日,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人们在元宵节庆祝活动上猜灯谜。 任鹏飞 摄
2月10日,福建漳州木偶剧团走进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博物馆,为法国观众奉上国家非遗项目布袋木偶戏演出。 高 静 摄
民族志电影《大河唱》剧照。影片讲述了黄河流域民间艺人的寻常生活,于2019年6月在全国公映。